2025工业设计大会第二轮会议通知
中国·南京 2025.10.17-20
会议主题:新国际化:设计生产力的全球重塑
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工业设计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正日益成为全球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时强调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这些重要论述为工业设计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设计与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和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工业设计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为工业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设计语言、文化表达与区域特色的有机融合,如何通过设计推动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赋能设计创新,成为工业设计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应对全球化新格局下的设计变革,推动设计生产力的全球重塑,由《包装工程》编辑部主办,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浙江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25工业设计大会”将于2025年10月17日—20日在南京召开,本届大会以“新国际化:设计生产力的全球重塑”为主题,邀请顶尖专家学者、企业家、设计师和技术人才作报告,共同探讨工业设计在新国际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论坛、展览展示等形式,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促进全球设计资源的交流与合作,赋能设计生产力的全球重塑。
现面向全球征集与工业设计相关的研究成果、创新案例及合作需求,欢迎各界人士踊跃参与,共同推动工业设计的国际化发展,为全球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大会组织机构
一、大会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
《包装工程》编辑部
2、联合主办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
浙江大学
同济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东华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
吉利学院
持续更新···
3、联合承办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流体动力基础件与机电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与人机工效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重庆红智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持续更新···
4、联合协办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开放大学设计学院
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持续更新···
5、支持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上海电机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
防护包装产品工业设计中心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
持续更新···
6、支持媒体
《包装工程》、《工业 工程 设计》、《表面技术》、《精密成形工程》、《装
备环境工程》、科工创享融媒体平台、“红智信文创”抖音号、“红智信 Pack E”
抖音号
二、大会主论坛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姓名 |
单位 |
谭建荣 |
浙江大学 |
付梦印 |
南京理工大学 |
刘胜 |
武汉大学 |
张联盟 |
武汉理工大学 |
程胜 |
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 |
张凌浩 |
南京艺术学院 |
余隋怀 |
西北工业大学 |
郑址洪 |
清华大学 |
胡飞 |
同济大学 |
胡洁 |
上海交通大学 |
周峰 |
湖北美术学院 |
赵璐 |
鲁迅美术学院 |
李勇 |
广州美术学院 |
段胜峰 |
四川美术学院 |
张浩 |
西安美术学院 |
陈国强 |
燕山大学 |
孙捷 |
东华大学 |
王昀 |
中国美术学院 |
智造未来·融合创新——国防装备工业设计
立足南京理工大学军工特色与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科优势,聚焦国防装备现代化发展需求。论坛以“工业设计”为核心驱动力,融合人工智能、先进材料、虚拟仿真等前沿技术,探索国防装备从设计理念到实践应用的全链条创新。议题涵盖人机工效学优化、智能化交互设计、隐身技术美学融合等领域,既关注极端战场环境下的装备可用性提升,也重视低成本高效益、可持续设计策略;同时,深挖军工文化精神内涵,通过创新服务设计实现文化传承与价值转化。论坛旨在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汇聚设计学者、军工专家与产业实践者,以“智造”赋能国防装备升级,以“融合”推动技术与设计协同发展,助力国防工业迈向更高水平。
论坛主席:
付梦印 南京理工大学
论坛召集人:
陈雄 南京理工大学
召集单位:
主要议题:
国防与工业装备设计
军工装备设计中的人机工效学应用与优化
先进材料在军工装备中的应用与发展
军工文化精神传承与创新服务设计
智能化装备的人机交互设计
无人系统(UAV/UGV)的工业设计创新
隐身技术与功能美学的融合设计
战场环境下的装备人因工程
虚拟仿真与数字孪生在装备设计中的应用
生成式AI辅助的装备快速原型设计
低成本高效益的军工装备设计策略
未来单兵装备的系统化设计
国防装备的可持续设计
论坛报告嘉宾(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
单位 |
卢兆麟 |
北京理工大学 |
江奥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李敬有 |
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
余从刚 |
湖南大学 |
陈龙淼 |
南京理工大学 |
周明 |
南京理工大学 |
姚湘 |
南华大学 |
皋琴 |
清华大学 |
解芳 |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
论坛以“创新设计引领空天未来发展”为核心,围绕航空航天装备工业设计进行三个维度的深度探讨:其一,航空航天工业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性创新,探究以人为中心、任务驱动、环境响应的设计新范式,研究未来飞行器形态语言、空间舱室人因工程及智能座舱的多模态交互优化,构建兼顾功能性与体验性的设计方法论体系;其二,人机协同智能系统开发,解析AI辅助飞行决策、自适应交互界面及航天器自主调节机制的技术路径,重点突破无人机多模态协同控制、太空任务效能监测等关键技术,实现从单机智能到群体智能的跨越;其三,复杂环境人机工效研究,针对长期太空驻留、高负荷无人机作业等场景,开发基于生理-心理-行为多维数据的疲劳预警系统与自适应辅助技术,打造安全、高效、人性化的新一代空天装备人机系统。论坛旨在通过跨学科对话,共同推动航空航天领域从硬件设计到智能交互的全链条创新。
论坛主席:
陈登凯 西北工业大学
论坛召集人:
初建杰 西北工业大学
召集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与人机工效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主要议题:
航空航天工业设计设计理论与方法创新
未来空天装备的人机协同与自适应交互
空间舱室交互系统与乘员体验设计研究
智能座舱与多模态交互技术的人因优化
人机协同决策与AI辅助飞行系统
长期太空任务中的效能监测与调节机制
无人机作业任务中的操作员疲劳监测与自适应辅助系统
无人机智能交互界面与多模态人机协同控制
人工智能驱动的航天器自适应人机系统开发
论坛报告嘉宾(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
单位 |
丁霖 |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 |
马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一飞院 |
初建杰 |
西北工业大学 |
张文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一飞院 |
陈农田 |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 |
周海海 |
南京航天航天大学 |
雷剑宇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
魏巍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持续更新 |
向海图强:智能融合与绿色船舶设计创新主题论坛
在全球海洋经济与“双碳”目标驱动下,海洋船舶装备正面临智能化、绿色化与用户体验升级的多维变革。本论坛由江南大学作为召集单位,聚焦“智能设计赋能、低碳技术融合、人机协同创新”三大核心方向,探讨工业设计如何推动船舶装备从功能导向向体验驱动跨越。借助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数字孪生等技术重构海洋船舶装备设计流程和范式,使船舶装备具备更强的自适应能力和交互体验。面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船舶工业设计正加速融合低碳技术,让可持续性变得可感知、可互动,从而提升用户对绿色航运的认同感。现代船舶设计不再仅关注机械效率,而是强调人机交互的自然化、场景化,通过人机协同创新设计,研究多模态交互等在船舶装备中的集成应用,提升船舶装备的交互效率,使船员和乘客在操作中获得更直观、更高效的体验。
论坛将联合船舶工业院所、头部企业与设计师,通过案例研讨、技术路演与产学研对话,探索中国船舶工业设计的自主创新范式,助力海洋强国战略。
论坛主席:
待定
论坛召集人:
胡伟峰 江南大学
论坛召集单位:
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
推荐主要议题:
智能船舶的交互设计革命:从驾驶舱到全船用户体验重构
绿色船舶材料创新与工业设计协同路径
数字孪生技术在船舶设计验证中的应用实践
极地船舶的可靠性设计与极端环境适应性研究
无人船舶的自主决策系统与交互设计挑战
海洋文旅装备的场景化设计:邮轮、潜水器的体验经济赋能
船舶噪声控制与声学舒适性设计
氢燃料动力船舶的储供系统与外观一体化设计
中国船舶设计美学体系构建:从文化符号到国际竞争力
论坛报告嘉宾(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
单位 |
吕杰锋 |
武汉理工大学 |
程勇 |
江苏科技大学 |
谭浩 |
湖南大学 |
持续更新 |
新国际化格局下的交通装备多维进化主题论坛
在全球化新格局的浪潮中,交通装备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技术创新的迅猛发展,此行业在设计、制造和应用层面正经历全面革新。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技术、新能源动力系统等前沿科技正在重塑行业生态,而低空经济与智能交通等新兴应用场景则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其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了行业发展的速度与高度。在此背景下,论坛汇聚了来自行业的精英、学者及教育界的权威人士,共同探讨行业发展新趋势,分享先进技术与实践经验。同时,聚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行业在新国际化格局下的多维进化与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创新动力。
论坛主席:
赵璐 鲁迅美术学院
论坛召集人:
曹伟智 鲁迅美术学院;马飞 吉利学院
召集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吉利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主要议题:
交通装备设计与技术创新
交通装备设计与文化融合
交通装备设计与可持续发展
交通装备设计与交互革命
交通装备设计与低空经济
交通装备设计与数据赋能
交通装备设计与教育升级
交通装备设计与伦理挑战
交通装备设计与全球标准
论坛报告嘉宾(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
单位 |
丁剑 |
鲁迅美术学院 |
王选政 |
中央美术学院 |
李田原 |
|
李享 |
亿航智能集团 |
李彦龙 |
同济大学 |
邵景峰 |
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 |
武奕陈 |
中国美术学院 |
持续更新 |
聚焦人工智能与工业设计的深度交叉,旨在探讨AI技术如何重构设计理论的基础框架与实践路径。
“智能融合”强调AI与设计并非简单工具替代,而是通过算法、数据与人类创造力的协同,催生新的思维模式与方法论。“AI驱动”突显技术作为核心引擎,推动设计从知识导向转向数据与算法增强的智能化进程。“设计理论新范式”则指向传统设计理论在AI冲击下的变革——包括生成式设计、人机协同机制、跨模态创新等领域的范式迁移,以及对设计伦理、教育及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反思。
本论坛将围绕技术赋能与理论进化展开,既回应“AI+设计”的学术前沿,也为产业提升提供理论锚点,助力构建适应智能时代的设计学科新体系。
论坛主席:
谭建荣 浙江大学
论坛召集人:
冯毅雄 贵州大学
召集单位: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主要议题:
人工智能与设计理论创新
人工智能与设计方法创新
工业软件的演化与挑战
人工智能与跨学科设计
工业软件教育及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与设计的跨界融合
工业软件前沿技术应用及展示
基于人工智能的设计理论新范式的展望
人工智能在工业软件设计领域的未来趋势
论坛报告嘉宾(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
单位 |
王俊亮 |
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
王巍 |
湖南大学 |
冯毅雄 |
贵州大学 |
陈斌 |
上海交通大学 |
曹子聖 |
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 |
韩鹏 |
|
蔡新元 |
华中科技大学 |
缪小冬 |
南京工业大学 |
持续更新 |
公共安全前沿探索:人机交互、机器人学与工业设计的交叉创新主题论坛
论坛聚焦AI时代公共安全的突破性变革,以“设计赋能公共安全”为核心,围绕三大维度展开深度对话:其一,公共安全服务设计创新,探讨如何通过用户中心设计重塑应急响应流程、优化安全信息传达系统等,构建更高效、人性化的公共安全服务生态;其二,机器人赋能的安全设施革新,解析救援机器人、安防巡检设备等智能硬件的工业设计突破,及其在极端环境作业、高危场景替代中的技术落地路径;其三,人机协同交互范式升级,研究多模态交互、情感计算技术在公共安全与健康终端中的集成应用。
论坛旨在打通学科边界,汇聚工业设计师、机器人专家与人机交互研究者,共同探索AI驱动的公共安全设计新范式,为构建韧性城市与智慧社会提供前瞻性解决方案。
论坛主席:
曹楠 同济大学
论坛召集人:
袁晓芳 同济大学
召集单位: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主要议题:
面向公共安全的服务设计创新
公众参与式安全社区共建设计
跨部门协同的未来“大安全”服务蓝图设计
AI驱动的公共安全预测性服务设计
公共健康与医疗机器人的工业设计创新
城市基础设施智能运维的机器人解决方案
公共安全应急救援的机器人协同设计
智慧社区安防设施的人性化设计与用户体验
新材料在安全设施中的创新应用与设计
应急场景下的人机协同交互策略与设计
AI 视觉与多模态感知技术在公共安全中的融合应用
元宇宙技术与公共安全设施的交互设计前瞻
机器人情感化交互设计在公共安全领域的价值
论坛报告嘉宾(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
单位 |
Kim Yongse |
同济大学 |
长田喜晃 |
株式会社GK设计机构 |
吕菲 |
北京邮电大学 |
向为 |
浙江大学 |
李晓英 |
湖北工业大学 |
李能 |
武汉理工大学 |
胡伟峰 |
江南大学 |
姚春江 |
联影医疗体验创新 |
唐智川 |
浙江工业大学 |
数智医疗时代的医疗健康创新设计主题论坛
未来,生命设计将超越传统医疗边界,融合生物医学工程与交互技术,同时强化以人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理念,将智能化、数字化、可持续发展和用户体验纳入医疗健康系统设计。论坛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跨学科协作,构建兼具科技温度与人文关怀的健康未来,诚邀专家从跨学科角度出发,分享老年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医疗健康方面的研究成果或产学研实践。
论坛主席:
李勇 广州美术学院
论坛召集人:
顾莉 广州美术学院
召集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主要议题:
数智医疗的跨界融合
人工智能应用与健康设计
以用户为中心的健康设计实践
健康设计方法创新
健康设计未来趋势
健康设计教育及人才培养
积极老龄化系统设计
可穿戴设备研究和应用
健康设计伦理研究
论坛报告嘉宾(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
单位 |
王枫红 |
华南理工大学 |
江加贝 |
南京艺术学院 |
安鹏铖 |
南方科技大学 |
李玉峰 |
中央美术学院 |
张犁 |
西安美术学院 |
郜洵 |
广州美术学院 |
顾莉 |
广州美术学院 |
韩挺 |
上海交通大学 |
持续更新 |
诗意栖居:从物性到灵性的生活方式设计主题论坛
当科技与人文交织,当实用与诗意共存,生活便不再只是功能的堆砌,而是心灵的栖息之所。“人,诗意地栖居。”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箴言,道出了人类对生活本质的永恒追寻。在技术理性主导的当下,设计如何超越冰冷的“物性”,赋予家居以温度与灵性?又如何以东方智慧重构人与物的关系,让科技回归人文,让器具承载情感?本次论坛以“物性”为起点,以“灵性”为归途,聚焦生活家电与家居设计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哲学思考,倡导一种融合功能、美学与精神价值的当代生活方式。
论坛主席:
王昀 中国美术学院
论坛召集人:
林璐 中国美术学院
召集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主要议题:
物性设计的哲学批判
智能家电的情感化交互悖论
可持续材料的灵性表达
老龄化社会的灵性照护设计
家居空间的仪式感生成机制
技术灵性化的东方路径探索
数字孪生时代的虚实栖居
社群联结的家居载体创新
设计教育的范式转型
论坛报告嘉宾(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
单位 |
方晓风 |
清华大学 |
李民 |
江西财经大学 |
李翔宁 |
同济大学 |
张引 |
海南师范大学 |
陆峰 |
安徽工程大学 |
黄宗贤 |
四川美术学院 |
黄厚石 |
四川美术学院 |
章俊杰 |
中国美术学院 |
覃京燕 |
北京科技大学 |
智慧时尚与先进技术创新设计主题论坛
人工智能与可持续理念演进时代背景下,时尚设计正经历由感性主导向智慧赋能深层变革,成为链接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关键枢纽。“智慧时尚与先进技术创新设计”论坛以设计学为牵引,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具身认知系统、柔性纤维材料、情绪感知交互等前沿技术在时尚设计中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实践。
本论坛旨在回应“数智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时代命题,推动智慧时尚走向体验升级、情感链接与价值引导新范式。通过跨学科协同构建未来时尚创新生态,包括面向先进智造的智慧时尚与先进技术,围绕城市更新与碳中和目标的智慧人居与未来可持续设计,基于数智传播的时尚传播与协同创新设计,以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语境下的非遗数智传承与创新设计。
论坛主席:
孙捷 东华大学
论坛召集人:
吴春茂 东华大学
召集单位: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主要议题:
面向智慧时尚生物启发创新设计
智慧时尚与未来可持续创新设计
智能织物与多模态健康监测设计
智慧时尚中的数据伦理隐私设计
数智时尚传播与协同式创新设计
非遗数智传承与生成式创新设计
具身设计:柔性电子与交互感知融合创新
沉浸体验:人工智能赋能时尚叙事新维度
时尚新零售:AI导购、AR试穿、无感支付
AI风格迁移在在地时尚叙事中的机制建构
论坛报告嘉宾(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
单位 |
余继宏 |
东华大学 |
夏进军 |
重庆大学 |
于晓坤 |
东华大学 |
邱信贤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
汪军 |
华东理工大学 |
罗建平 |
湖南大学 |
胡永攀 |
四川美术学院 |
徐江 |
同济大学 |
曹鸣 |
江南大学 |
中国文化与设计范式创新主题论坛
论坛旨在在新质生产力理论框架下,系统探讨中国文化语境下,设计作为知识生产与社会创新的重要机制所发挥的作用。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强调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要素重组与价值跃升,重视以中国文化为内驱力的创新发展。在此背景下,设计不仅是美学与功能的整合,更成为跨学科融合、产业链重构与文化表达的中介力量。中国设计范式正在从路径依赖型的“跟随逻辑”迈向具有自主知识体系与方法论内涵的“引领逻辑”,体现出范式跃迁中的本土知识建构与话语权重塑。论坛聚焦设计在技术范式转换、创新生态重塑及文化再生产中的战略角色,旨在推动中国特色设计理论体系与实践范式的协同演进,为全球设计语境贡献中国方案。
论坛主席:
张明 南京艺术学院
论坛召集人:
赵超 清华大学
召集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主要议题:
中华生活美学的数字化创新
中国设计进化与价值伦理
产业领域中的中国设计范式
中国设计与国际化
中国文化语境与设计语言及叙事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设计范式建构
中国生活方式与健康设计
地方创生与区域创新的设计路径
设计创新与产业重构
构建中国设计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战略路径
中国式设计思维驱动科技创新
论坛报告嘉宾(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
单位 |
支锦亦 |
西南交通大学 |
邓嵘 |
江南大学 |
冯青 |
西安科技大学 |
张明 |
南京艺术学院 |
张黎 |
同济大学 |
赵超 |
清华大学 |
徐进波 |
武汉理工大学 |
席涛 |
上海交通大学 |
唐甜 |
天津理工大学 |
童芳 |
南京艺术学院 |
文化遗产与乡村文旅深度融合主题论坛
文化遗产与乡村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需要从文化资源挖掘、产品创新、市场运营和社区参与等多方面协同推进。首先,应系统梳理乡村的文化遗产资源,包括历史建筑、传统技艺、民俗节庆等,并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记录和保护,为文旅开发奠定基础。其次,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科技手段,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如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开发文创衍生品等,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价值。同时,注重市场化和品牌化运营,利用新媒体传播乡村文化,塑造独特的文化IP,扩大影响力和吸引力。此外,深度融合还需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通过教育培训和政策支持,使其成为文化保护与文旅发展的主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最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合作,构建利益共享机制,确保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文化遗产与乡村文旅产业有机融合,既传承文化,又推动乡村振兴。
论坛主席:
陆赵情 陕西科技大学
论坛召集人:
刘宗明 陕西科技大学
召集单位: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主要议题:
乡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
乡村传统技艺在地化振兴路径
乡土建筑遗产活化利用模式
农业文化遗产与生态农业协同
乡村节庆仪式的社区治理功能
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旅融合机制
灾难风险下的乡村遗产韧性保护
乡村口述史与集体记忆重构
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生态修复研究
传统村落生态智慧与现代可持续设计融合研究
元宇宙赋能乡村文化遗产沉浸式传播研究
论坛报告嘉宾(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
单位 |
冯信群 |
东华大学 |
吴文治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汪瑞霞 |
南京林业大学 |
张犇 |
南京师范大学 |
康信辉 |
南昌大学 |
彭圣芳 |
广州美术学院 |
詹秦川 |
陕西科技大学 |
蔡淑娟 |
南京艺术学院 |
持续更新 |
科技+科技赋能可持续包容性社会发展主题论坛
现代设计被产业创新、科技颠覆不断带上新的峰巅,经历多次重新定义,当下的设计实践和行业正处在深刻变化的时刻。作为学科,设计以其对创造力、跨学科协作和面向真实世界的重视,已成为一种动态的元学科,超越了传统的学术边界,以应对复杂挑战,契合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这些动态变化也许只是历史的暂时,但在当下,它们表现为破界、整合,以及对时代背景下知识体和认识论重构的即时响应。设计联结科技、人与环境,承载对未来的愿景和伦理思想。设计的可能性既是未来社会的可能性。设计创新论坛将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邀请国内外学者探讨面向未来的设计研究和设计教育。
论坛主席:
关道文 南方科技大学
论坛召集人:
孙效华 南方科技大学
召集单位:
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
主要议题:
未来生态设计
混合现实设计
人机协同
社会系统设计
健康福祉设计
数字文化设计
智能应用设计
游戏化设计与严肃游戏
设计伦理与社会创新
论坛报告嘉宾:
持续更新
跨界启新:艺术设计教育跨学科创新提质主题论坛
艺术设计教育与其他学科(如科技、人文、工程等)的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探索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提质之路。适合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以及设计行业创新者参与,共同探讨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引入新的知识和技术,为艺术设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
论坛主席:
周峰 湖北美术学院
论坛召集人:
李梁军 湖北美术学院
召集单位:
湖北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主要议题:
跨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人工智能与艺术设计教育的深度融合
设计思维与跨学科创新方法的培养
艺术设计与工程学的协同创新
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
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大数据与设计教育的量化分析
跨学科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创新
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跨文化视角与国际化合作
论坛报告嘉宾(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
单位 |
Martijn ten Bh?mer |
西交利物浦大学 |
李梁军 |
湖北美术学院 |
程智力 |
湖北美术学院 |
持续更新 |
设计学青年学者论坛:跨学科对话与创新前沿主题论坛
聚焦设计学青年学者的学术成长与创新探索,旨在搭建一个开放、包容的跨学科对话平台,推动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论坛以“传承·突破·共创”为核心理念,鼓励青年学者从智能制造、可持续设计、人机交互、文化数字化等前沿领域展开研讨,探索设计学在新技术、新业态下的理论重构与方法创新。
作为学术新生力量的重要发声阵地,论坛特别关注设计学与工程学、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强调学术严谨性与实践价值的平衡。《包装工程》编辑部将依托其学术资源与行业影响力,助力青年学者研究的代际传承与范式革新。论坛形式涵盖特邀主题报告、口头报告与成果展示,旨在激发灵感、促进合作,为中国设计学的未来发展注入青年智慧。
论坛主席:
何人可 湖南大学
论坛召集人:
谭浩 湖南大学
召集单位:
《包装工程》编辑部、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主要议题:
智能时代的设计理论重构
智能设计方法与工具
可持续设计与社会责任
文化数字化与遗产创新设计
人机交互与体验设计前沿
社会创新与包容性设计
设计驱动下的产业创新
生物启发设计与材料创新
健康医疗设计中的技术伦理
设计教育与学科边界拓展
论坛报告嘉宾(按姓氏笔画排序):
姓名 |
单位 |
王奂栋 |
中央美术学院 |
朱佳静 |
中国美术学院 |
孙华杰 |
四川美术学院 |
李含飞 |
周口师范学院 |
李盈 |
清华大学 |
张义文 |
武汉理工大学 |
张樱兮 |
中国美术学院 |
陈涛 |
江南大学 |
范林涵 |
东南大学 |
徐骥 |
广东工业大学/工信部工业文化中心 |
彭盛兰 |
湖南大学 |
颜海 |
杭州程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持续更新 |
四、会议安排
1、会议时间:2025年10月17—20日
2、会议地点:南京丰大国际大酒店
3、日程安排
日期 |
时间 |
日程 |
10月17日 |
9:00-24:00 |
签到注册 |
9:00-20:00 |
院校汇展布展 |
|
18:00-20:00 |
《包装工程》编委会 |
|
10月18日 |
7:00-12:00 |
签到注册 |
8:30-12:00 |
开幕式+大会报告+圆桌论坛 |
|
12:00-14:00 |
开放讨论、自由观展 |
|
14:00-18:00 |
大会报告 |
|
10月19日 |
8:30-12:00 |
主题论坛1 智造未来·融合创新——国防装备工业设计 |
主题论坛2 空天未来:空天装备工业设计与智能技术 |
||
主题论坛3 智能融合:AI驱动的设计理论新范式 |
||
主题论坛4 智慧时尚与先进技术创新设计 |
||
主题论坛5 科技+科技赋能可持续包容性社会发展 |
||
主题论坛6 中国文化与设计范式创新 |
||
主题论坛7 跨界启新:艺术设计教育跨学科创新提质 |
||
14:00-18:10 |
主题论坛8 向海图强:智能融合与绿色船舶设计创新 |
|
主题论坛9 新国际化格局下的交通装备多维进化 |
||
主题论坛10 公共安全前沿探索:人机交互、机器人学与工业设计的交叉创新 |
||
主题论坛11 数智医疗时代的医疗健康创新设计 |
||
主题论坛12 诗意栖居:从物性到灵性的生活方式设计 |
||
主题论坛13 文化遗产与乡村文旅深度融合 |
||
主题论坛14 设计学青年学者论坛:跨学科对话与创新前沿 |
||
10月20日 |
全天 |
返程 |
五、收费标准
类别 |
注册时间 |
收费标准 |
普通代表 |
9 月30日(24点)前 |
1800元/人 |
10 月1日(零点)后 |
2100元/人 |
|
学生代表 |
9 月30日(24点)前 |
900元/人 |
10 月1日(零点)后 |
1000元/人 |
|
汇款及开票提示:柜台或网银汇款时请备注收票人姓名+开票单位+工业设计大会;到账后即开具会议费电子发票。 |
注:会务费包括会议期间的用餐费、资料费、会务用品等,住宿费及差旅费自理。
六、注册报名和酒店预订
1、报名参会
(欢迎扫码填写报名回执)
2、会议缴费
提前汇款或报到现场缴费均可。
1)银行汇款:请汇款至以下账号,汇款时请务必备注“工业设计大会+参会代表姓名”
收款单位:重庆红智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开户行:中国银行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渝高支行
账号:1088 0294 1586
2)现场缴费:报到现场缴费,支持扫码、刷卡等
特别说明:本次会议的费用由指定的唯一会务承接方“重庆红智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具“会议注册费”增值税发票;会议期间餐饮统一安排,住宿及往返交通费用自理
3、酒店预订
1)会议酒店:南京丰大国际大酒店(南京市浦口区城南河路89号)
2)酒店价格:
大床房:360元/间(含双早)
双床房:360/488元/间(含双早)
3)预订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后,支付预定
注:预订成功后,住宿发票请联系酒店进行开具。
4、工业设计大会微信群
为保证会议群安全健康,请添加会务组付老师微信进群(请备注姓名+单位)
七、特色活动
1、院校汇展
本次大会期间将在会议酒店举办工业设计作品展,邀请全国各机构积极参与,重点展示近年来在工业设计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院校汇展参展单位全面招募中,欢迎有意向的机构联系大会组委会!!!
2、产学研供需对接
展示科研院所、高校、相关企业的工业设计相关的研究成果、创新案例及合作需求。欢迎有意向的机构根据以下产学研供需对接成果征集通知,提交相关资料至大会组委会!!!
八、产学研供需对接成果征集
为推动工业设计行业的学术繁荣和技术创新,会议特别策划产学研供需对接活动,现面向科研院所、高校及相关企业征集工业设计领域先进科技创新成果和技术需求,欢迎各单位踊跃投递材料!
1、征集时间
自通知发布之日起,至2025年9月12日。
2、征集范围
包含但不限于各主题论坛议题。
3、征集要求
1)科技成果:工业设计领域具体理论、应用研究成果,权属明晰,无知识产权纠纷,不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
2)技术需求:每个问题、难题应包括题目、关键词、正文(含问题描述、问题背景、最新进展、重要意义)。
注:正文长度500字左右,请按照规定格式撰写,格式模板见附件1。请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至邮箱:designartj@126.com,邮件主题请命名为“姓名-单位-供需对接”,需同时提供第一著作权单位的“保密审查证明”(附件2)。
4、发布
于2025年10月19-20日的会议期间,以宣传展板的形式免费展示,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向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单位宣传推广。
重要提醒
本会议为非密学术交流会议,会议的报告、交流内容请不要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
联系方式
负责人:陈英 15002307723 付玉龙 17671661421 刘睿佳 17823334691
电话:023-68792836
邮箱:designartj@126.com
附件1:成果征集填报模板
产学研供需对接成果征集填报模板
一、成果/需求名称:XXXXXX
二、成果/需求简介(约500字):
1、主要技术发明/需求介绍
2、应用领域、效果
3、选填:成果支撑(专利、获奖等)
三、联络方式
联系人:XXX
电 话:XXX
邮 箱:XXX
说明:相关材料请于2025年9月12日之前发送邮件到designartj@126.com,文件命名格式为:姓名+单位+供需对接,请于会前提供相关内容的保密审查证明。
附件2:保密审查证明
关于《XXXX》(产学研供需对接成果需求名称)的保密审查证明
2025工业设计大会会务组:
兹证明,由(XXXXXXX)(作者的单位和姓名)提交的《XXXXXXX》(产学研供需对接成果需求名称),全部内容经过保密审查,不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同意在2025工业设计大会公开发表。
特此证明
单位(盖章):
时间:
注:内容填写须以统一为原则,即填写内容(作者的单位和姓名、产学研供需对接成果需求名称、落款单位、落款时间)全为机打,或填写内容(作者的单位和姓名、产学研供需对接成果需求名称、落款单位、落款时间)全为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