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工程》设计类编委会通讯(总第五十二期)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9日        点击数量:1628

 

在编委、审稿专家及各位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包装工程》20205月第41卷第10期已于2020518日正式印刷出版。现将近期工作向各位编委汇报如下。

 

1、本期专题——特邀天津师范大学杨海波教授策划专题“心理学与产品设计”

1.1 专题主编简介

    杨海波,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部长。入选天津市131创新人才第一层次人选、天津市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先后获第十六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天津市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天津市第六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天津市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天津市首届青年创新能手、天津师范大学教工先锋岗、天津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等称号。

    主要从事认知发展、用户体验研究。在认知发展研究领域,主要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脑成像技术等方法,从横向对比和纵向跟踪角度探讨儿童青少年的早期认知发展;在用户体验研究方面,主要采用多模态方法,从心理加工(尤其是认知加工过程)角度探讨产品设计的用户体验评估。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97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和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1项;发表论文59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42篇),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教材1本。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

    目前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眼动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服务机构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用户体验联盟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殊群体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公职人员心理健康管理分会理事、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天津市心理学会秘书长。

 

1.2 专题方向

    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其内容具体涉及个体的感知觉、记忆、情绪、思维、人格、行为等领域。心理学研究目的是,客观描述当前人们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解释这些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并对人们未来的行为做出预测,然后基于这些预测,进行可能干预,控制心理和行为的发展。产品设计是一个将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一个具体的物理形式或工具的过程,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具体的载体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过程。产品设计的本质是发现用户痛点,提供解决方案。产品生命周期中,产品经理需设计产品功能,基于科学的方法,收集和分析用户行为数据,持续优化产品,进而达到改变用户行为、解决用户痛点的目标。

    好的产品设计,不仅表现在产品功能上的优越性,还体现在符合用户心理需求和行为习惯,给用户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这就要求产品设计与心理学结合,准确地抓住用户心理,从用户对产品的认知心理、情绪情感体验、使用行为模式角度全方位地把握用户的心理特征,产品才能戳中用户的痛点,更好地实现产品价值。

    本专题立足于心理学,从用户的认知加工、情感加工和行为模式等角度探讨产品设计中如何融入心理学元素,具体内容包括:从心理学角度的用户特征分析、用户情感需求的变化规律、用户的认知加工(注意、记忆和思维)模式与产品设计、用户行为模式与产品设计等内容。本专题对于心理学与产品设计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解读,对于推动心理学知识融入产品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1.3 组稿情况

1  专题心理学与产品设计组稿情况

 

论文标题

一作

单位

智能手机交互界面设计的认知基础

杨海波

天津师范大学

认知老化与老年产品的交互界面设计

白学军

天津师范大学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手机银行交互界面设计

李士一

天津师范大学

创造性产品设计的要素及创新路径

段海军

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人机交互中认知负荷的成因分析与设计策略研究

贺孝梅

中国矿业大学

基于接受心理特征的高速列车餐车内室环境设计研究

杜军

西南交通大学

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在益智玩具设计中的应用

钱国英

首都师范大学

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龄前儿童APP 界面交互设计研究

朱吉虹

浙江工业大学

 

2、本期特别策划(1——特邀同济大学孙效华教授撰写综述性大论文“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体系研究综述”

2.1 作者简介

    孙效华,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与计算方向博士,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数字创新中心负责人,同济-麻省理工城市科学联合实验室负责人,上海高峰学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方向负责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人机智能交互、智能产品及服务体系、信息可视化与城市科学方面的研究,有近二十年的学术与业界经验,曾在MIT CECIMIT Media LabFXPALIBM T. J. Watson Research Center、美国克拉克森大学、IBM中国研究院等机构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长期与 MIT、华为、英特尔、西门子、飞利浦、SAP、上汽、PSA等研究机构与企业展开深度的研究合作。

2.2 稿件序言

    在大数据、计算能力、深度学习等多重技术进步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已经进入AI2.0时代。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实体经济和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各种形态的人工智能产品层出不穷。与以往智能产品中智能仅体现在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不同,新一代的人工智能产品以深度学习等AI2.0技术为核心,具备大大超过以往智能产品的自主感知、认知和决策能力。像这样拥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和决策智能的人工智能产品,将对社会、产业、生活等多方面带来深刻的改变。而且,人工智能产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单一产品中,还体现在以人工智能产品作为服务体系的重要元素,提供复杂场景内的系统化服务。因此,本文将从典型人工智能产品及相关研究中,对人工智能产品的特征与支撑技术进行分析总结,并探究其为典型服务场景赋予的价值,以指明人工智能产品及服务体系研究的未来趋势,为学界与业界相关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3、本期特别策划(2)——特邀西南交通大学支锦亦教授撰写综述性大论文“车载信息系统界面图文设计及其视认知特性研究综述”

3.1 作者简介

    支锦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艺术设计专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设计教育分会理事。主要从事轨道交通装备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近年来参与中国标准化高速列车“复兴号”、和谐号CRH380A、高速检测车CIT400以及地铁、城际列车、有轨电车等的设计研究工作,在交通工具人因工程、乘客行为、设计美学及设计文化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多年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主持及参与其他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

3.2 稿件序言

    随着信息技术与智能系统的发展,车载信息系统被逐渐广泛运用在交通工具领域。由于向驾驶员提供的车内功能和服务信息量激增,导致系统复杂程度大幅提高,驾驶员获取信息的方式与操作和决策行为也随之发生改变。由于高速驾驶环境对人为能力的限制及隐藏的安全问题,使得驾驶显示界面与驾驶员之间的交互协调程度,成为了驾驶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可视化界面是信息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文本和图形表征方式会直接影响驾驶员的视知觉和认知行为,从而影响驾驶安全和绩效。本文通过梳理不同驾驶显示界面布局类型及元素编码,及其对驾驶员搜索策略、识别效率、注意力和认知负荷影响的研究现状,为研究更加人性化、更具体验感的驾驶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提供参考。   

42021年跨学科专题进展情况

 

2  2021年跨学科专题进展情况

 

双主编制

专题方向

专题报告

拟出版时间

上海交通大学青年长江

胡洁教授

徐志磊院士

复杂系统的认知科学与

创新设计

已确定

1月第2

东南大学薛澄岐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方卫宁教授

设计人因脑科学

已确定

2月第4

北京科技大学青年长江

覃京燕教授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张小龙教授

大数据+万联网+智能化+

创新设计

已确定

3月第6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张瑞秋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陈亮教授

服务机器人及人机共融技术

已确定

10月第20

 

 

                           《包装工程》编辑部

                                2020519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隐私保护

您是第26132356位访问者    渝ICP备15012534号-2

版权所有:《包装工程》编辑部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400039 电话:023—68792836传真:023—68792396 Email: designartj@126.com

 

渝公网安备 50010702501717号

包装工程
发布时间:        点击数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隐私保护

您是第26137687位访问者    渝ICP备15012534号-2

版权所有:《包装工程》编辑部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400039 电话:023—68792836传真:023—68792396 Email: designartj@126.com

 

渝公网安备 500107025017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