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委、审稿专家及各位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包装工程》2021年1月第42卷第2期已于2021年1月20日正式印刷出版。现将近期工作向各位编委汇报如下。
1、本期刊载情况
共刊载学术论文53篇,其中基金论文34篇,即国家级基金论文8篇,省部级基金论文11篇。
编委署名论文4篇,见表1。
表1 本期编委署名论文
论文标题
|
编委
|
单位
|
复杂系统的设计认知和创新
|
胡洁
|
上海交通大学
|
基于认知思维和蛛网结构的产品形态创新设计研究
|
苏建宁
|
兰州理工大学
|
基于感性工学与知识工程的用户需求认知研究
|
胡洁
|
上海交通大学
|
基于QFD与FBS的可移动电力检测设备创新设计
|
陈国强
|
燕山大学
|
2、本期专题——特邀上海交通大学胡洁教授和徐志磊院士共同策划专题“复杂系统的认知科学与创新设计”
2.1 专题主编胡洁教授简介
胡洁,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执行院长,创新设计研究院院长,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设计形态学研究”首席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一流学科群负责人、“设计学”博士点负责人,兰州理工大学副校长(挂职),敦煌设计形态学研究院创建院长。研究方向为创新设计、智能设计、设计形态学等,指导博士生25名。担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上海市现代设计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数字艺术设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数字影像创意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数字艺术设计专家委员会上海专委会主任、全国高校人工智能艺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以项目负责人主持了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1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973计划课题(结题优秀)、1项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课题、1项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5项省部级人才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等,经费累计6208万元。研究成果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白玉兰科技人才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人才计划、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计划、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教育工作者。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161篇(其中SCI论文69篇),SCI他引422次,google学术他引1078次。发明专利授权17项、公开26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7项。
2.2 专题主编徐志磊院士简介
徐志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访问讲席教授。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理事长。担任过10次核试验的技术负责人,两个重点武器型号战略导弹副总设计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相应型号的核战斗部第一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在第一代核武器研制中,负责或参与了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关键技术的攻关,组织完成了多个导弹核武器核装置的设计定型;指导和解决了特殊性能氢弹技术攻关中关键核心部件的工程设计与材料制造技术难题;主持了核武器总体工程与结构设计、第二代核装置机械设计与研制;领导了新型核心部件及弹上高压系统的结构设计,指导了多点网络起爆结构设计。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国家发明三等奖一次,国家发明四等奖两次和部委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多次。作为项目分课题组长,承担了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和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设计竞争力研究”,倡议将提升创新设计能力纳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过多年在地方、行业和企业的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提出了支持重大装备研发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给出了跨领域、跨学科的集成创新的整体解决方案,咨询项目组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大力发展创新设计的建议》报告,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产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2.3 专题序言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军事变革加速演进,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创新驱动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创新设计作为“中国制造2025”中提高我国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其思维、价值与其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值得深入研究。
复杂系统的创新设计是内在设计需求驱动和外在设计知识激励的面向解决方案构建与完善的正向设计过程。在复杂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设计认知和创新构思过程相互交织、密不可分,与此同时,两者的进程通常具有迭代往复的属性,随着设计进程不断联合演进。可以说复杂系统的设计认知和创新过程共同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其本身也是一个极度复杂的多因素复杂时变系统。近年来,关于复杂系统的设计认知和创新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在设计问题界定和解决方案构思中的设计认知过程、创新设计构思的生成机制、认知归约策略和机会主义创新策略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
本专题在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面向复杂系统创新设计中的两大关键问题:认知与创新,首先探讨创新的源泉问题,深入研究面向设计的认知科学,然后探讨创新的机制问题,深入研究机械、材料、电子、人工智能、认知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融合的创新方法,最后基于多学科融合的设计方法解决复杂系统的创新设计实践。
2.4 专题组稿情况
表2 专题“复杂系统的认知科学与创新设计”组稿情况
论文标题
|
一作
|
单位
|
认知科学与设计研究
|
徐志磊院士
|
上海交通大学
|
复杂系统的设计认知和创新
|
胡洁
|
上海交通大学
|
基于认知思维和蛛网结构的产品形态创新设计研究
|
苏建宁
|
兰州理工大学
|
用户感性认知与产品感性设计方法及应用
|
甘艳
|
华中科技大学
|
基于感性工学与知识工程的用户需求认知研究
|
王伶羽
|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
考虑不确定性的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研究综述
|
刘钊
|
上海交通大学
|
基于QFD与FBS的可移动电力检测设备创新设计
|
陈国强
|
燕山大学
|
基于眼动追踪的陶瓷产品造型设计评价方法
|
苏珂
|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
包装创新设计中的智能技术专利数据可视化分析
|
黎映川
|
兰州理工大学
|
3、2021年跨学科专题进展情况
表32021年跨学科专题进展情况
双主编制
|
专题方向
|
专题报告
|
拟出版时间
|
上海交通大学青年长江学者
胡洁教授
|
徐志磊院士
|
复杂系统的认知科学与
创新设计
|
已确定
|
1月第2期
|
东南大学
薛澄岐教授
|
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方卫宁教授
|
设计•人因•脑科学
|
已确定
|
2月第4期
|
北京科技大学青年长江学者
覃京燕教授
|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张小龙教授
|
大数据+万联网+智能化+
创新设计
|
已确定
|
3月第6期
|
华南理工大学
张瑞秋教授
|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陈亮教授
|
服务机器人及人机共融技术
|
已确定
|
4月第8期
|
湖南大学
季铁教授
|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雍俊海教授
|
文化大数据与智能设计方法研究
|
已确定
|
6月第12期
|
广东工业大学青年长江学者
胡飞教授
|
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刘强教授
|
设计学原创方法与“中国智慧”
|
待定
|
7月第14期
|
河海大学
何灿群教授
|
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杨可教授
|
增材制造•材料•设计感知
|
已确定
|
8月第16期
|
浙江大学
孙凌云教授
|
重庆大学大数据与软件学院刘礼教授
|
智能设计与设计智能
|
已确定
|
9月第18期
|
朵英贤院士
|
北京理工大学
杨建明教授
|
创新设计赋能国防装备
|
已确定
|
10月第20期
|
浙江大学
罗仕鉴教授
|
待定
|
群智创新与设计
|
待定
|
12月第2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