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以下“被引、下载量”基于中国知网数据,统计时间为2018年12月6日;《包装工程》官网www.designartj.com提供全文免费下载。
一、《包装工程》设计艺术类2017年“选题策划”栏目简介
刊期 |
选题策划主题 |
专题主编 |
第2期 |
交通工具设计理论 |
西南交通大学支锦亦教授 |
第4期 |
地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刘洋教授 |
第6期 |
量子思维之下的绿色IT及可持续创新设计 |
北京科技大学覃京燕教授 |
第8期 |
信息化时代下艺术设计的整合与创新 |
重庆大学袁恩培教授 |
第10期 |
服务设计与创新 |
清华大学王国胜教授 |
第12期 |
设计与社会创新 |
湖南大学季铁教授 |
第14期 |
“一带一路”下的传统工艺美术创新设计 |
西安美术学院郭线庐教授 |
第16期 |
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 |
四川美术学院杨吟兵教授 |
第18期 |
文化自觉:区域公共文化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研究 |
天津师范大学张海林教授 |
第20期 |
物联网与用户体验 |
北京理工大学孙远波教授 |
第22期 |
“互联网+健康”产品设计理论与实践 |
浙江工业大学卢纯福教授 |
第24期 |
产学研合作中的设计研究 |
湖南大学何人可教授 |
二、《包装工程》设计艺术类2017年“选题策划”栏目学术追踪报道”名单(注:以下统计按被引排序,被引、下载量基于中国知网数据,统计时间为2018年12月6日)
13 |
684 |
色彩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及情感表达;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唐笑非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刘洋教授 |
10 |
437 |
沈阳故宫文化衍生品创新设计策略与途径研究;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任宏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刘洋教授 |
8 |
926 |
服务设计视角下的共享单车系统分析;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刘洋 |
清华大学王国胜教授 |
7 |
268 |
工业设计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圈的构建; 中国美术学院王昀 |
湖南大学何人可教授 |
6 |
1050 |
基于沈阳故宫历史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沈阳大学董旸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刘洋教授 |
6 |
1001 |
人工智能对交互设计的影响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覃京燕 |
北京理工大学孙远波教授 |
6 |
434 |
包容性设计在城市交通设施设计中的应用; 清华大学赵超 |
西南交通大学支锦亦教授 |
6 |
125 |
城市公共交通形象识别系统的应用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魏峰 |
西南交通大学支锦亦教授 |
5 |
149 |
新媒体语境下图形图像语言在平面设计中的蜕变; 重庆邮电大学陈秋漪 |
重庆大学袁恩培教授 |
4 |
507 |
服务设计的文化维度; 清华大学王国胜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刘洋教授 |
4 |
449 |
“互联网+”语境下文创设计新媒介研究;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吕锋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刘洋教授 |
4 |
448 |
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感化设计; 北京科技大学王晓慧 |
北京科技大学覃京燕教授 |
4 |
391 |
区域文创产品的创新与品牌推广; 中南大学喻蕾 |
北京科技大学覃京燕教授 |
4 |
336 |
文化认同视域下沈阳旅游纪念品创新再设计;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刘春雷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刘洋教授 |
4 |
249 |
传统民俗手工艺柳编的活态传承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张海林 |
天津师范大学张海林教授 |
4 |
150 |
广西铜鼓纹饰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古风今用; 广西艺术学院李詹璟萱 |
北京科技大学覃京燕教授 |
3 |
428 |
绿色IT可持续设计理念下基于量化自我的智能服装交互设计; 北京科技大学覃京燕 |
北京科技大学覃京燕教授 |
3 |
239 |
参与式影像在非遗社区中的文化再现与重构; 湖南大学蒋友燏 |
湖南大学季铁教授 |
3 |
238 |
基于AR技术的包装信息设计研究;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郭娟 |
北京科技大学覃京燕教授 |
3 |
230 |
论文化创意产业的“地方化”发展策略;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徐振华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刘洋教授 |
3 |
230 |
沈阳满清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尹金海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刘洋教授 |
3 |
220 |
针对设计参与的特色文化产业的产学研模式探索; 湖南大学季铁 |
湖南大学何人可教授 |
3 |
186 |
无辅助抓握件地铁车内扶手布置设计研究;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姜良奎 |
西南交通大学支锦亦教授 |
3 |
186 |
情感化设计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四川美术学院杨吟兵 |
四川美术学院杨吟兵教授 |
3 |
175 |
轨道车辆座椅舒适度评价方法及研究展望;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曹志伟 |
西南交通大学支锦亦教授 |
3 |
138 |
面向云服务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及实践; 湖南大学张军 |
清华大学王国胜教授 |
2 |
343 |
基于车联网的汽车大数据创新应用路径研究; 同济大学张倩文 |
北京理工大学孙远波教授 |
2 |
302 |
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传统手工艺设计研究; 天津理工大学王亦敏 |
天津师范大学张海林教授 |
2 |
295 |
馆藏品文化符号在系列化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高崇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刘洋教授 |
2 |
275 |
基于增强现实虚实交互的科普知识学习方法设计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张树鹏 |
北京理工大学孙远波教授 |
2 |
270 |
3种不同的高速列车头车造型仿生设计; 重庆工商大学陆冀宁 |
西南交通大学支锦亦教授 |
2 |
269 |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增强现实眼镜设计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张展硕 |
北京理工大学孙远波教授 |
2 |
266 |
面向轨道装备的可视化人因综合仿真分析平台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支锦亦 |
西南交通大学支锦亦教授 |
2 |
254 |
跑步机人机界面可用性评估及再设计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卢纯福 |
浙江工业大学卢纯福教授 |
2 |
249 |
从萨满文化谈辽宁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元素的转译;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高雨辰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刘洋教授 |
2 |
239 |
面向设计教育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云服务平台设计研究; 湖南大学谭浩 |
湖南大学何人可教授 |
2 |
201 |
设计范式转变中的权利转移; 清华大学王国胜 |
清华大学王国胜教授 |
2 |
200 |
科技设计驱动变革; 浙江大学罗仕鉴 |
湖南大学何人可教授 |
2 |
194 |
湘西苗族传统蜡染文化创新设计发展模式研究; 湖南科技大学林军 |
湖南大学季铁教授 |
2 |
193 |
泰国传统纹样在中泰高速列车座椅纹样设计中的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徐笑非 |
西南交通大学支锦亦教授 |
2 |
177 |
虚拟现实电影的空间设计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裴磊 |
北京科技大学覃京燕教授 |
2 |
170 |
服务设计范式下复杂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 郑州轻工业学院任建军 |
清华大学王国胜教授 |
2 |
157 |
游戏化理论在运动类 APP 中的设计应用方法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王腾 |
浙江工业大学卢纯福教授 |
2 |
156 |
基于消费心理的移动O2O广告设计探析; 北京科技大学李淳 |
北京科技大学覃京燕教授 |
2 |
143 |
电商时代快消品包装设计的策略之变; 四川美术学院曾敏 |
重庆大学袁恩培教授 |
2 |
134 |
生活革命视阈下的传统手工艺活态发展研究; 天津理工大学朱荔丽 |
天津师范大学张海林教授 |
2 |
114 |
信息化数字技术背景下景观艺术创新设计模式探讨; 西南交通大学唐莉英 |
重庆大学袁恩培教授 |
2 |
112 |
从“造物之美”到“造义之变”的服务产品设计研究; 武汉大学楚东晓 |
清华大学王国胜教授 |
2 |
108 |
区域文化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 天津理工大学罗京艳 |
天津师范大学张海林教授 |
2 |
93 |
构建创意空间的设计要素及策略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郑杨硕 |
北京科技大学覃京燕教授 |
1 |
480 |
认知心理学在 UI 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重庆工商大学陈昭霓 |
四川美术学院杨吟兵教授 |
1 |
384 |
基于情感计算的弱势群体产品情感交互设计研究; 天津理工大学窦金花 |
北京科技大学覃京燕教授 |
1 |
312 |
粉丝经济时代中国文化的网络平台传播研究; 天津理工大学李杨 |
天津师范大学张海林教授 |
1 |
297 |
老年人糖尿病社区治疗的服务设计研究; 同济大学高搏 |
清华大学王国胜教授 |
1 |
281 |
基于心智模型的运动健康管理 APP 设计方法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唐智川 |
浙江工业大学卢纯福教授 |
1 |
246 |
食品类信息型智能包装的应用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梅少云 |
重庆大学袁恩培教授 |
1 |
229 |
物联网背景下基于用户情境的汽车交互设计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钱晓松 |
北京理工大学孙远波教授 |
1 |
224 |
欧洲社会创新设计探究的动态和趋势; 米兰理工大学裴雪 |
湖南大学季铁教授 |
1 |
185 |
辽宁锡伯族民俗文化产品创新设计探析;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孟昕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刘洋教授 |
1 |
180 |
“互联网+”运动健康产品设计发展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吴剑锋 |
浙江工业大学卢纯福教授 |
1 |
180 |
“互联网+”儿童健康管理监测系统设计研究; 西北工业大学朱梦雅 |
浙江工业大学卢纯福教授 |
1 |
168 |
基于 Kano 模型的社区高血压移动医疗服务需求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乔歆新 |
浙江工业大学卢纯福教授 |
1 |
168 |
我国健身路径中常见力量型器材现状特点与开发设计展望; 浙江工业大学杨红春 |
浙江工业大学卢纯福教授 |
1 |
166 |
基于审美心理的阿尔瓦·阿尔托家具设计探究; 西南交通大学王琛 |
四川美术学院杨吟兵教授 |
1 |
162 |
基于车联网的 HMI 交互体验流程与方法探究; 北京师范大学刘伟 |
北京理工大学孙远波教授 |
1 |
161 |
认知产品和服务中的设计学关联性思考; 重庆邮电大学刘志国 |
北京科技大学覃京燕教授 |
1 |
149 |
互联网思维下的传统工艺创新设计思考与探索; 西安美术学院侯利业 |
西安美术学院郭线庐教授 |
1 |
148 |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导向系统服务设计研究; 北京工商大学郑子云 |
清华大学王国胜教授 |
1 |
145 |
十字型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 西北工业大学余隋怀 |
湖南大学何人可教授 |
1 |
144 |
基于社会福祉的广场舞机器人服务系统设计; 南京艺术学院陈嘉嘉 |
清华大学王国胜教授 |
1 |
134 |
丝路精神引领下的传统工艺创新设计与推广; 西安美术学院张浩 |
西安美术学院郭线庐教授 |
1 |
130 |
文创视角下的天津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 天津理工大学钟蕾 |
天津师范大学张海林教授 |
1 |
128 |
新媒体技术在传统工艺展示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西安美术学院马寰 |
西安美术学院郭线庐教授 |
1 |
121 |
儿童安全座椅舒适度评价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吴明 |
浙江工业大学卢纯福教授 |
1 |
118 |
传统工艺在现代陈设艺术中的介入与融合; 西安美术学院张浩 |
四川美术学院杨吟兵教授 |
1 |
95 |
面向健康生活方式的虚拟社区行为研究; 广州美术学院安娃 |
湖南大学季铁教授 |
1 |
90 |
庙圷社区厨房中的行动研究和参与式设计; 香港理工大学彼得·哈斯德尔 |
湖南大学季铁教授 |
1 |
75 |
信息时代下商业广告的互动性研究;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张磊 |
重庆大学袁恩培教授 |
1 |
63 |
基于接受心理视域的包装设计研究; 四川美术学院郭昕 |
四川美术学院杨吟兵教授 |
0 |
448 |
人工智能与家居设计; 四川美术学院郭宇 |
四川美术学院杨吟兵教授 |
0 |
318 |
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物联网数据呈现与交互; 同济大学孙效华 |
北京理工大学孙远波教授 |
0 |
309 |
“互联网+”概念下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平台设计研究; 郑州轻工业学院傅畅 |
浙江工业大学卢纯福教授 |
0 |
297 |
美国设计与社会创新发展概况综述; 湖南大学郭寅曼 |
湖南大学季铁教授 |
0 |
272 |
“一带一路”背景下传统工艺的创新设计; 西安美术学院朱尽晖 |
西安美术学院郭线庐教授 |
0 |
258 |
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邢宏亮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刘洋教授 |
0 |
233 |
数字技术驱动下的环境公共服务设计研究; 湖南大学张婉琳 |
清华大学王国胜教授 |
0 |
221 |
基于车联网的汽车导航多屏交互体验; 湖南大学谭浩 |
北京理工大学孙远波教授 |
0 |
215 |
基于“互联网+”的家用健身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黄薇 |
浙江工业大学卢纯福教授 |
0 |
202 |
面向中国老年群体出行的电动车设计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李然 |
西南交通大学支锦亦教授 |
0 |
198 |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系统设计; 西北工业大学杨倩 |
浙江工业大学卢纯福教授 |
0 |
185 |
基于五感体验的南海旅游专列服务系统设计; 广州美术学院丁熊 |
清华大学王国胜教授 |
0 |
163 |
基于汽车的多主体多通道交互模型研究; 清华大学张茫茫 |
北京理工大学孙远波教授 |
0 |
153 |
低碳社区的系统设计与社会创新实践策略研究; 湖南大学张军 |
湖南大学季铁教授 |
0 |
142 |
基于动漫角色的主题公园列车造型设计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魏芊蕙 |
西南交通大学支锦亦教授 |
0 |
142 |
学龄前儿童睡眠监测的产品设计; 浙江工业大学邵慧 |
浙江工业大学卢纯福教授 |
0 |
141 |
陕西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设计; 西安美术学院傅斌 |
西安美术学院郭线庐教授 |
0 |
141 |
办公空间智能空气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胡鸿 |
北京理工大学孙远波教授 |
0 |
139 |
“互联网+”时代下健康理疗产品创新设计趋势研究; 浙江工业大学傅晓云 |
浙江工业大学卢纯福教授 |
0 |
125 |
信息时代汽车展示的交互设计研究; 重庆交通大学李丽华 |
重庆大学袁恩培教授 |
0 |
121 |
车辆管理服务平台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孙远波 |
北京理工大学孙远波教授 |
0 |
120 |
基于区域民俗旅游会展的广告创意设计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周梅婷 |
天津师范大学张海林教授 |
0 |
120 |
儿童牙科正畸服务中深度体验设计研究; 江南大学程杭 |
湖南大学何人可教授 |
0 |
102 |
中国重汽卡车设计的内饰感知评价与设计品质提升; 湖南大学赵丹华 |
湖南大学何人可教授 |
0 |
87 |
信息时代广告设计的新维度研究; 重庆大学袁恩培 |
重庆大学袁恩培教授 |
0 |
87 |
基于老年人阅读的传统文化创新研究; 天津理工大学魏雅莉 |
天津师范大学张海林教授 |
0 |
85 |
文化多元语境下沈阳城市新名片塑造与传播; 沈阳建筑大学汪兰川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刘洋教授 |
0 |
78 |
雅安社会创新设计中的锔瓷造器; 重庆邮电大学张建平 |
湖南大学季铁教授 |
0 |
76 |
德国老年人药物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青岛大学孔斐 |
浙江工业大学卢纯福教授 |
0 |
64 |
信息时代背景下室内居住空间形态营造研究;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唐湘晖 |
重庆大学袁恩培教授 |
0 |
56 |
开车时使用手机的行为研究; 广州美术学院林敏 |
北京理工大学孙远波教授 |
0 |
55 |
信息化时代基于动态构成的产品包装设计方法研究; 重庆师范大学胡果 |
重庆大学袁恩培教授 |
0 |
49 |
基于物联网的新书荐读系统设计; 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彧青 |
北京理工大学孙远波教授 |
0 |
45 |
论信息时代商业广告中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重庆邮电大学袁平 |
重庆大学袁恩培教授 |
0 |
42 |
基于启发需求的设计; 四川美术学院谭晖 |
四川美术学院杨吟兵教授 |
0 |
41 |
论信息化视觉空间设计的布拉哥南斯定律法则;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何明 |
重庆大学袁恩培教授 |
0 |
36 |
八八风灾后来吉迁村四聚落的文化产业复兴; 国立云林科技大学黄世辉 |
湖南大学季铁教授 |
0 |
32 |
网络应用艺术设计的民族身份认同; 湖南科技大学林军 |
重庆大学袁恩培教授 |
0 |
29 |
常识在广告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长沙学院晏虹辉 |
四川美术学院杨吟兵教授 |
0 |
26 |
设计置换股权的商业模式创新与实践; 华中科技大学曹淮 |
湖南大学何人可教授 |
三、“《包装工程》设计艺术类2017年‘选题策划’栏目学术追踪报道”介绍
2017年1月 第38卷 第2期 |
|
选题策划:《交通工具设计理论》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以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布局和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交通工具设计正在经历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过程,将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性、实用性、经济性、环保性、美观性、前瞻性和竞争性,并融入自主品牌的设计语言。 交通工具与现代人生活密不可分,不仅是时代的产物,而且由于融入了社会、经济、人文、技术等因素,在设计上呈现出了复杂性的一面。因此,本专题将针对新时代交通工具相关人机工程研究、乘员行为研究、设备可用性分析、数字化设计技术等设计理论及方法,探索中国地域文化符号的设计呈现,以及现代装备制造业的丰厚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味。 同时,该专题针对交通工具设计的技术、美学、人因、文化四大因素展开。技术因素包含材料、工艺、车体结构、气动外形、标准、规范等;美学因素包含形式美法则、审美心理和视觉意向等;人的因素包含生理、心理特征、认知特征和行为特征等;文化因素包含地域文化、民族传统、民风民俗等。其中,技术因素是造型设计的基础,解决的是基本功能问题;美学、人和文化因素解决的是人的生理、精神和情感需求问题,并通过可以被人所感知的具体形式来实现。本专题通过对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探索,为寻求交通工具的艺术与技术、人文与工程、设计与制造、产品与市场的有机融合提供参考。 为呈现出交通工具设计思考的多元化,本专题联合了清华大学、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西华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院校及企业的专家学者,在研究平台构建、设计构思、地域文化融入、概念形成、工程实践等方面展现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为交通工具设计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
专题主编:西南交通大学支锦亦教授 支锦亦,教授,博导,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所副所长。1997年本科毕业于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2012年获西南交通大学工业设计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轨道交通装备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在交通工具人因工程、乘客行为、设计美学及设计文化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多年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基于西南交通大学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学科优势和在工业设计方面的科研与人才优势,参与筹建以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平台,以及“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设计与文化研究中心”。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探索设计学科建设发展如何与学校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推动学校以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为优势的工业设计学科发展。 近年来,主持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任务《基于广义舒适度的共性基础技术——车内色彩和空间舒适性的研究》,四川省社科规划课题《基于风格认知的车内材质CMF分类及应用研究》,参与了863课题等国家级课题5项,主持及参与了其他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了专著《设计配色研究与应用》、《工业设计程序与方法》等,在EI、CSSCI检索期刊发表了论文20余篇,授权了专利5项。设计作品入选了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2013年中国红星奖,指导研究生获四川省优秀硕士论文奖(2013),指导学生设计作品获得红点奖、IF奖等。 |
|
组稿情况: |
|
文章标题 |
面向轨道装备的可视化人因综合仿真分析平台研究 |
作者简介 |
支锦亦(1974—),女,北京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工具设计、产品可用性。 |
通讯作者 |
向泽锐(1980—),男,四川人,博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工具设计、产品设计与可视化人因综合评价。 |
摘要 |
目的 提出一个集研究作业人员行为、作业设备和作业环境于一体的可视化人因综合仿真分析平台,为轨道装备设计方案提供直观可视、可重复的人体工程学评估手段。方法 通过研究分析行为观察系统、运动捕捉系统、肌电测试系统、JACK虚拟人仿真系统和CAD设计及建模系统的功能及匹配性,构建能将真人作业虚拟化,能对虚拟动素进行评估,能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视化人因适配分析,能生成虚拟人作业数据等功能的可视化人因综合仿真分析平台,并用案例论证了该平台的有效性。结论 该平台适合用于轨道车辆、一些大型装备及相关工作空间设计方案的人体工效学评估。 |
关键词 |
人因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设计;设计评价 |
基金项目 |
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SC15E110);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ZR0165);科技服务业示范项目(2016GFW0171) |
被引 |
2 |
下载量 |
266 |
|
|
文章标题 |
包容性设计在城市交通设施设计中的应用 |
作者简介 |
赵超(1973—),男,大连人,博士,清华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设计研究与创新实践。 |
摘要 |
目的 针对地安门外大街的交通公共设施设计项目,系统运用包容性设计理论,对不同人群的公共交通行为、历史文化遗址、街区建筑景观、现代商业服务模式等要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运用观察和访谈等质化研究方法,对项目区域的交通行为进行采样,界定现有城市公共设施系统存在的问题和设计创新机会点,提出了人性化的公共设施解决方案。结论 设计方案兼顾城市公共空间的易用性、无障碍性及文化的差异性,为中国历史文化都市的公共设施创新设计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案例。 |
关键词 |
包容性设计;文化差异;公共交通;北京鼓楼;公共设施设计 |
被引 |
6 |
下载量 |
434 |
|
|
文章标题 |
无辅助抓握件地铁车内扶手布置设计研究 |
作者简介 |
姜良奎(1974—),男,山东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车辆人机工程、设计虚拟评价等。 |
通讯作者 |
向泽锐(1980—),男,四川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工具设计、产品设计与可视化人因综合评价等。 |
摘要 |
目的 从能实现“抓得到,不碰头,抓位多”的角度研究一种无辅助抓握件的地铁车内扶手布置设计方案。方法 通过分析现有的3类典型地铁车内扶手,将其分为可提供高位抓位的横杆和可提供低位抓位的竖杆,进而提出使用横杆的旅客呈“一”字形分布,使用竖杆的旅客围绕竖杆呈圆形分布;然后结合中国人体站姿尺寸和横、竖杆直径,提出了一种无辅助抓握件的地铁车内扶手布置设计方案,并用JACK软件对其进行人因仿真分析与评估。结论 该设计方案满足设计要求,具有较好的人机使用特性,对于无辅助抓握件地铁车内扶手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关键词 |
地铁车辆;扶手;布置设计;人因仿真 |
基金项目 |
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5 年度课题(SC15E1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资助项目(12YJA760076) |
被引 |
3 |
下载量 |
186 |
|
|
文章标题 |
轨道车辆座椅舒适度评价方法及研究展望 |
作者简介 |
曹志伟(1966—),男,湖南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车辆工程研究。 |
摘要 |
目的 探讨评价轨道交通工具中座椅装备舒适度的有效方法,以及提升我国轨道交通工具中座椅舒适度的研究方向。方法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综述座椅舒适度的一般分析方法和国内外轨道交通工具中座椅舒适度研究现状;举例体压分布指标在动车组一等座椅形面舒适度评价中的应用方法。结论 座椅舒适度评价一般采用主观和客观综合评价的方法,体压分布与主观评价有显著关系。提出了我国轨道车辆座椅舒适度的研究思路,包括形成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应用主观和客观综合评价的研究方法、统一座椅尺寸参数定义,更新标准数据。在轨道交通工具座椅实际研发中,基于体压分布指标的分析可快捷有效地对座椅形面造型舒适度进行评价。 |
关键词 |
轨道交通工具;座椅舒适度;评价方法;体压分布 |
基金项目 |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GY-16YB-03) |
被引 |
3 |
下载量 |
175 |
|
|
文章标题 |
3种不同的高速列车头车造型仿生设计 |
作者简介 |
陆冀宁(1975—),男,山西人,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重庆工商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仿生形态设计方面的研究。 |
通讯作者 |
徐伯初(1952—),男,四川人,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工业设计研究。 |
摘要 |
目的 探讨3种不同的高速列车头型的仿生设计方式对产品功能和性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产品和仿生对象进行耦合的内容不同进行分类,分析了3种内容侧重不同的高速列车头型仿生设计方案,并介绍了基本的设计过程。结论 车头造型仿生设计的实用功能耦合要考虑生物形态的气动特性,生物形式美感耦合则注重生物的比例、曲面过渡和色彩搭配等,象征语意耦合则关心生物的象征意义。按照这3种仿生设计类型的不同特点进行设计,可以提高设计质量,加快设计速度。 |
关键词 |
仿生设计;高速列车;头型设计;形态仿生 |
基金项目 |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项目(SC13E083);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5GZ0081) |
被引 |
2 |
下载量 |
270 |
|
|
文章标题 |
泰国传统纹样在中泰高速列车座椅纹样设计中的研究 |
作者简介 |
徐笑非(1982—),男,四川人,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建筑及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研究。 |
摘要 |
目的 创造具有高度文化认同感的中国设计产品,为泛亚铁路列车后续设计及中国高端装备走向国际提供帮助。方法 基于不变矩与几何特征的纹样识别算法,以泰国民族纹样文化为研究对象,梳理泰国传统纹样,分析其形式和意义,并应用于中泰高速列车的座椅纹样设计。结论 将泰国民族纹样和民族文化有机融入现代高速列车内室设计,提出了符合中泰高速铁路需求的、现代与传统泰国文化相互结合的列车内室设计方案,对列车座椅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关键词 |
纹样设计;高速列车;座椅 |
基金项目 |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科研专项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联合资助(CW201519);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设计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项目(MD16E015);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5GZ0081) |
被引 |
2 |
下载量 |
193 |
|
|
文章标题 |
面向中国老年群体出行的电动车设计研究 |
作者简介 |
李然(1983—),男,贵州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工具设计创新与辅助设计方法。 |
摘要 |
目的 针对中国老年人群体出行缺乏与之适合的交通工具,对其出行使用的电动车进行设计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数据分析,实地调研成都犀浦地区老年群体及其出行需求和特点,总结了可运用于实际的老年电动车设计的4条建议性设计原则和使用方式。结论 老年电动车设计的4条原则能够保障设计方案在发挥电动车优势的同时,满足老年群体出行的需求。 |
关键词 |
电动车设计;老年;出行 |
基金项目 |
理工类科技创新项目(A0920502051619-129);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设计与文化研究项目(MD16E018);2017年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ZR0165) |
被引 |
0 |
下载量 |
202 |
|
|
文章标题 |
城市公共交通形象识别系统的应用研究 |
作者简介 |
魏峰(1983—),男,安徽人,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工具设计、产品设计、设计评价。 |
通讯作者 |
董石羽(1971—),男,四川人,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工具。 |
摘要 |
目的 通过分析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及其形象设计的要素和原则,研究形象识别方法在城市公共交通形象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以形象识别理论为基础,结合公共交通规划、管理和物质系统的自身特点,提出了城市公共交通形象识别系统。以成都市为例,从理念识别、服务识别和视觉识别等3个层面对“熊猫文化”在成都公共交通系统形象识别中的应用进行了解析。结论 城市公共交通形象识别系统为城市公共交通形象的塑造和解读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理论研究方法。 |
关键词 |
城市公共交通;形象识别;地域文化;人性化 |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资助项目(12YJA760076);四川省工业设计产业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开放课题资助(GY-14YB-29);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5GZ0081) |
被引 |
6 |
下载量 |
125 |
|
|
文章标题 |
基于动漫角色的主题公园列车造型设计研究 |
作者简介 |
魏芊蕙(1992-),女,四川人,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理论。 |
通讯作者 |
赵毅(1983-),男,四川人,博士生西南交通大学将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工具设计理论。 |
摘要 |
目的 探讨主题公园中以动漫角色为设计元素的列车造型设计方法。方法 从动漫角色的造型、色彩以及质感等外在特征中提取出列车的轮廓线、转折线、分形面以及部件等的设计因素,从动漫角色的性格、能力以及品质等内在特征中提取出符合观者视觉感受的设计因素,并将两类设计因素进行整合。结论 提出了动漫角色分析模型、动漫角色造型因素与列车造型设计因素的匹配模型以及动漫角色内在特征设计因素转化模型,通过这些模型将抽象的动漫角色特征转化为具体的列车造型设计因素,为主题公园中以动漫角色为设计元素的列车造型设计提供了设计方法。 |
关键词 |
动漫角色;动漫衍生产品;列车造型设计;主题公园 |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资助项目(12YJA760076);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5GZ0081) |
被引 |
0 |
下载量 |
142 |
2017年2月 第38卷 第4期 |
|
选题策划:《地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我国在连续三十几年GDP高速增长之后,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经济发展转型的大幕已经开启。推动智慧(Smart)GDP份额增长,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种观念共识;以创新促增长,已经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衍生品产业发展必将成为此次经济转型大潮中的一股重要力量。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提出,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将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超过5%。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转发了《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要求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 本次选题《地域文化与文化创新产品设计》,是在国家大力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推动国家创新以及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趋势下拟定的。老工业基地振兴必然是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全方位振兴,东北除了众所周知的工业文明之外,更不乏灿烂的地域文化,本次选题主要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特色地域文化资源,重点介绍衍生品设计研究方法、文化资源的文创设计开发策略、地域文化的产业化策略、文创产品产业模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案例、新民宿设计、地域文化保护等等方面最新的研究和设计成果,期冀通过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以及与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民俗学的交叉融合,催生新的文创产品研发模式和商业化模式,为文化原生地提供可持续的文化及文化衍生品产业发展模式,重塑文化自信,从地域文化的一侧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
|
专题主编: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刘洋教授 刘洋,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理事,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副秘书长,辽宁省经济文化发展协会理事;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硕士毕业于同济大学设计艺术学专业,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设计艺术历史及理论方向)。 现担任辽宁省工业设计工程改革试点专业负责人,辽宁省产品设计创新创业试点专业负责人;所属团队长期致力于辽沈及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和创新产品设计研究,承担地方城市公共设计项目30余项,完成辽沈地方产业设计服务项目100多项,获得设计专利200余项。个人主编《通用设计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年),参编《现代机械设计师手册》(撰写工业设计与人机工程学部分)(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版和2016版),发表设计研究论文30余篇,获专利21项。 主要研究领域:产品系统规划设计、城市生活与公共设计、地域文化与创新设计。 |
|
组稿情况: |
|
文章标题 |
沈阳故宫文化衍生品创新设计策略与途径研究 |
作者简介 |
任宏(1967—),女,辽宁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设计、UI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
通讯作者 |
刘洋(1968—),男,辽宁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品系统规划与设计、都市生活与公共服务设计、地域特色文化与设计创新。 |
摘要 |
目的 以世界文化遗产,即沈阳故宫为研究对象,探讨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创新设计策略和有效途径。方法 采用“矩阵”式分析法,系统地梳理沈阳故宫可供研发的文化资源和创新元素,提炼文化符号,依托适合的衍生品载体研发博物馆系列化衍生品。结论 以提高文化附加值为导向,以“文化符号+产品载体”形成系列化产品是一种更系统的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研发途径。 |
关键词 |
沈阳故宫;文创设计;设计策略;矩阵法;衍生品树 |
被引 |
10 |
下载量 |
437 |
|
|
文章标题 |
服务设计的文化维度 |
作者简介 |
王国胜(1967—),男,河南人,硕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务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思维与创新策略等。 |
摘要 |
目的 研究服务设计中的文化差异因素。方法 引入符号环境、文化信息系统符号化差异的概念,引入不同符号的文化圈各自吸取对方的符号及其含义作为自己符号与意义系统的补充的过程阐述,符号系统及其价值体系,是构成不同文化群体的文化信息系统的基础。结论 区域文化的形成与改变源于环境的改变和人们行为的改变,即文化的进程就是人为事物、环境与群体的行为相互作用的进程,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迭代过程。技术和商业终究超越不了“人的尊严”,服务设计基于知识经济的语境,而知识经济的核心价值在于知识源。 |
关键词 |
设计思维;文化差异;文化信息系统 |
被引 |
4 |
下载量 |
507 |
|
|
文章标题 |
基于沈阳故宫历史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
作者简介 |
董旸(1974—),女,辽宁人,沈阳大学美术学院讲师,清华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传统与时尚服装服饰研究。 |
通讯作者 |
刘威(1972—),男,辽宁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式美学与空间设计研究。 |
摘要 |
目的 针对沈阳故宫历史文化特色,提出沈阳故宫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的系统性设计研究,丰富沈阳故宫文创市场。 方法 从沈阳故宫历史文化角度出发,总结出一套具备历史文化特点的文创产品系统性研究的设计脉络,并根据最具代表性的沈阳故宫建筑方向进行元素提取、设计方法、技术手段、产品载体、产品类型的文创设计。结论 通过沈阳故宫文创产品设计的系统性脉络的整理研究和对沈阳故宫建筑文创产品的设计,突显出沈阳故宫文创产品的实用性、独特性、艺术性、文化性和创新性,为沈阳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提供一种可能。 |
关键词 |
沈阳故宫;故宫建筑;文化创意;维度转换 |
被引 |
6 |
下载量 |
1050 |
|
|
文章标题 |
“互联网+”语境下文创设计新媒介研究 |
作者简介 |
吕锋(1978—),男,辽宁人,硕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交互设计。 |
通讯作者 |
周越(1969—),女,辽宁人,博士,沈阳建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创意设计。 |
摘要 |
目的 研究新媒介在文创设计中的方法和原则。方法 调研沈阳文创领域的发展现状,找到限制文创发展的问题,从“互联网+”背景下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对文创提出的新要求入手,论述新媒介联系生活和文创的优势,调研利用新媒介的文创形式,找到新媒介和文创合理的切入点,联系生活美学指出创新文创领域的原则。结论 利用新媒介创新文化领域应以文化为内核,密切联系互联网下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总结了新媒体介入文创领域的切入点和原则。 |
关键词 |
文创;互联网+;新媒体;生活美学;数位化技术 |
被引 |
4 |
下载量 |
449 |
|
|
文章标题 |
从萨满文化谈辽宁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元素的转译 |
作者简介 |
高雨辰(1984—),男,河北人,天津大学博士生,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及消费电子产品设计。 |
通讯作者 |
尹金海(1980—),男,山东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
摘要 |
目的 分析萨满文化,提出辽宁地区的文化创意产品转译方法,以保护和传承萨满文化,丰富辽宁地区的文化创意产品种类。方法 从萨满文化的视角,提取和甄选萨满文化中的设计元素符号,找出萨满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萨满文化元素符号以及最受关注的萨满文化描述量。结论 通过对设计元素的分析、提取和甄选,提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方法。 |
关键词 |
萨满文化;文化创意;设计符号;转译 |
基金项目 |
2016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6CJY014) |
被引 |
2 |
下载量 |
249 |
|
|
文章标题 |
辽宁锡伯族民俗文化产品创新设计探析 |
作者简介 |
孟昕(1979—),女,辽宁人,硕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图案设计与文创设计。 |
摘要 |
目的 以民俗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为手段继承并发展锡伯族民俗文化。方法 分析锡伯族民俗文化的特点及视觉艺术特征,在产品的传统继承、设计理念与设计形式的创新、设计元素提炼与设计渠道的建立等方面对锡伯族民俗文化产品创新设计进行深入探析。结论 锡伯族民俗文化产品创新设计是以现代设计理念和视觉元素诠释民俗文化的特点与多维度的转变方式,是辽宁民俗文化发展的时代体现,为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可行方案。 |
关键词 |
锡伯族;民俗文化;产品;创新设计 |
被引 |
1 |
下载量 |
185 |
|
|
文章标题 |
沈阳满清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
作者简介 |
尹金海(1980—),男,山东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
通讯作者 |
高雨辰(1984—)男,河北人,天津大学博士生,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及消费电子产品设计。 |
摘要 |
目的 以沈阳满清文化为例,探究地域文化遗产信息架构以及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应用方法。方法 利用产品设计语言对沈阳满清文化进行归类整理,建立综合信息库。根据文化信息与创意产品的关联粘度,结合人群定位分析,确定符合消费需求的设计方向。结论 提出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促进地域性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
关键词 |
八旗甲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满清文化遗产 |
被引 |
3 |
下载量 |
230 |
|
|
文章标题 |
色彩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及情感表达 |
作者简介 |
唐笑非(1982—),女,辽宁人,硕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设计基础教学及研究。 |
摘要 |
目的 阐述色彩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领域的作用,探讨色彩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以及表达途径。方法 分析不同色彩以及组合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差异化的情感表达,解析色彩情感表达的意义。结论 色彩作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视觉语言的作用,不仅反映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审美感受,也赋予了情感体验和文化内涵。 |
关键词 |
色彩;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情感表达 |
被引 |
13 |
下载量 |
684 |
|
|
文章标题 |
文化认同视域下沈阳旅游纪念品创新再设计 |
作者简介 |
刘春雷(1978—),男,辽宁人,硕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研究。 |
通讯作者 |
汪兰川(1983—),女,辽宁人,硕士,沈阳建筑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设计与应用研究。 |
摘要 |
目的 将文化传承和设计创意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突出以创意和文化等无形资源实现创造性智力成果的生产,激发沈阳地域旅游文化产品创新潜能。方法 提取地域文化符号,结合传统手工与新材料、新工艺,设计旅游纪念品。结论 将传统满清文化与现代旅游纪念品相结合,创造出独具沈阳特色的新型旅游纪念品,更好地传播沈阳地域文化。 |
关键词 |
文化认同;清文化;沈阳;地域性;旅游纪念品;创新 |
被引 |
4 |
下载量 |
336 |
|
|
文章标题 |
馆藏品文化符号在系列化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
作者简介 |
高崇(1977—),男,辽宁人,硕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产品设计及相关理论研究。 |
通讯作者 |
卜立言(1973—),男,辽宁人,硕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
摘要 |
目的 对博物馆藏品文化符号在系列化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进行研究。方法 基于博物馆藏品的系统性分析,对藏品进行分类,通过系统构成因素,对相关藏品的相互关系进行梳理,为藏品文化符号的系列化应用奠定基础。结论 提出馆藏品文化符号在系列化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原则,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出藏品单一性、组合性、关联性文化符号在系列化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阐述藏品文化符号在系列化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具有满足受众人群的个性化与差异性需求,增强文创产品在使用环境中的协调性,促进藏品文化在不同维度进行传播等优势。 |
关键词 |
博物馆藏品;系统性;文化符号;系列化产品设计 |
被引 |
2 |
下载量 |
295 |
|
|
文章标题 |
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 |
作者简介 |
邢宏亮(1983—),男,辽宁人,硕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创意产业。 |
摘要 |
目的 探讨辽宁锡伯族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为非遗的旅游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及辽宁锡伯族非遗保护传承现状分析,提出非遗保护应采取的措施及旅游开发时需重点打造的项目。结论 科学适度的旅游开发是保护非遗传承发展的有效方式,只有对非遗全方位的保护,才有利于进一步传承,只有对其科学合理的开发,才能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实现非遗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的互利共赢。 |
关键词 |
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
基金项目 |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L15CJY009);辽宁省社科联社会经济发展课题(2017lslktyb-139) |
被引 |
0 |
下载量 |
258 |
|
|
文章标题 |
文化多元语境下沈阳城市新名片塑造与传播 |
作者简介 |
汪兰川(1983—),女,辽宁人,硕士,沈阳建筑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设计与应用。 |
通讯作者 |
刘春雷(1978—),男,辽宁人,硕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 |
摘要 |
目的 在文化多元语境下,为沈阳老工业基地塑造新名片,并有效地传播。方法 通过对目前沈阳老工业基地发展困境的分析论述,结合当前文化多元的发展形势,为沈阳老工业基地塑造新名片,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创新性的应用方案。结论 利用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相互融合的手段塑造沈阳老工业基地城市新形象,以期沈阳在城市发展中能够有的放矢,并向着良好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
关键词 |
文化多元语境;沈阳;城市新名片;塑造;传播 |
被引 |
0 |
下载量 |
85 |
|
|
文章标题 |
论文化创意产业的“地方化”发展策略 |
作者简介 |
徐振华(1979—),女,吉林人,硕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设计美学方面的研究。 |
通讯作者 |
赵宇华(1978—),女,内蒙古人,吉林大学博士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
摘要 |
目的 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地方化”发展策略。方法 基于对文化的整体观照和经济全球化背景的考量,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应该遵循以具体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具有相关文化背景的行为人为主体,以带动就业、创造财富并实现全面生活环境提升为目标的“地方化”策略。结论 “地方化”发展策略要确立并导入核心文化元素,做好创意产业生态布局的设计,立足生活内涵的文创社区建设,实现艺术、生活与经济的良性共进模式。 |
关键词 |
文化创意产业;“地方化”;文化元素;产业生态 |
基金项目 |
2015年辽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5319) |
被引 |
3 |
下载量 |
230 |
2017年3月 第38卷 第6期 |
|
选题策划:《量子思维之下的绿色IT及可持续创新设计》 2016年8月中国发射“墨子号”量子卫星,让量子计算、量子物理再次进入我们关注的领域。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更是量子的世纪。思维方式的改变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当我们从农业手工业转向大工业的时代,经典的牛顿物理影响了我们造物的思维法则及设计工具,改变了生产力及生产关系。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对数字信息的影响,让我们开始思考信息思维对设计的影响。 计算机的诞生,为我们展开了数字化生存(最初是由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其1996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中提出的,按照他的解释,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的思考。起源于1968年ARPANET阿帕网的互联网,进入1993年,互联网向世人开放,再到1999年提出物联网的前身——传感网,2014年思科提出万联网,为我们创造了更多互联网+的可能性。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让我们在处理人事物的相互关系时更为精细、精确、精准。被20世纪70年代以及21世纪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的人工智能,超越图灵机模型的量子计算,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与生产关系,以及资本流动的关系,世界每天变化的速度同时也发生了巨大转变。而与此同时,人类的思维方式,却并未相应地转换。后驱型的设计如何转变为前驱型的设计,在方法层面如何给出顺应量子计算等时代变化的特点,都需要应用量子思维尝试性地给出探索性的回答。思维的滞后,带来了设计结果的非适配、不可再生、不可逆转的非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如何应对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的变化,进行造物法则之下的设计研究,探索绿色IT的设计以及可持续创新设计问题,把握设计对象的新型创新设计模式及方法,成为本次专题尝试解决的问题。 绿色IT与可持续设计的研究,具有与20年前的计算机人机交互、网络设计一样的重要性,甚至更为影响深远。尽管当前在创新设计的各个领域,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通讯技术的结合还处于石器时代,人们还远远没有意识到数字化带来可再生的同时,也会带来从虚拟意象到信息架构实现的时间耗散,以及过于容易实现虚拟现实而带来的同质化内容等不可持续发展的危险,实体的数字化以及IT信息技术本身的可复制性等特性,掩盖了绿色IT的重要性,更让量子思维体现出难以觉察的“简易”。本专题试图从“量子思维与创新设计方法、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对创意的另类表达、情感化计算、创意空间设计、虚拟现实的电影空间设计、O2O移动广告设计、文创产品与品牌设计、现代首饰中民族文化元素的古为今用”等多样化的创新设计视角,探索绿色IT与可持续创新设计的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及设计成果,抛砖引玉,期待对量子思维等新的创新思维以及可持续创新设计教育提供一些切实有效的建议。 |
|
专题主编:北京科技大学覃京燕教授 覃京燕,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博导,剑桥大学访问学者,2013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14年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剑桥大学CRUCIBLE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数据信息可视化、可持续设计、网络设计、交互界面设计、数字娱乐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化文化遗产及虚拟博物馆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等。中国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委,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YOCSEF委员,美国ACM高级会员,北京原创设计推广协会理事,国际交互设计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文化部、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9项,参与欧盟、863项目、国家自科、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北京市社科等项目6项。2009年至今兼任文思创新与北京优迪股份有限公司人机交互首席技术官与创意总监,负责开发中国建设银行手机银行可用性测试,中国建设银行网络银行可用性标准库建设项目,中国移动海豚浏览器交互界面开发,诺基亚Amy手机输入法交互设计,创新工场makeup应用软件开发设计等项目。目前与剑桥大学、Facebook、阿里云计算公司、用友集团以及创新工场等,有关于大数据的智能商业分析、交互界面设计、大数据的信息可视化与可视分析等长期项目合作关系。获得了红星奖、通用汽车设计、日本汽车设计、韩国网络设计等国内外设计奖项12项,作品在全国美展、艺术与科学大展、美国CES展等进行了展出。受邀在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APEC全球创新者大会、剑桥大学等发表了学术报告46次,论文66篇,发明专利等3项。 |
|
组稿情况: |
|
文章标题 |
绿色IT可持续设计理念下基于量化自我的智能服装交互设计 |
作者简介 |
覃京燕(1976—),女,四川人,博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交互设计、信息设计、数字文化遗产、新媒体以及大数据的信息可视化等。 |
摘要 |
目的 智能服装通过可穿戴计算和量化自我的方式收集个体小数据,物联网(IoT)和万联网(IoE)将小数据和大数据相连接,将用户体验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向用户参与式设计(UPD)转化,形成绿色IT 的可持续设计。方法 采用用户参与式设计的方法,利用嵌入在智能服装中的传感器收集穿衣者的身体量化自我的个人小数据,并进行信息可视化和交互设计。通过情境感知、意识感知和情感感知,建立信息架构和敏捷交互模型,提出以意义为中心的交互设计方法。通过映射心智模型,发掘利益相关者和交互逻辑动线。通过敏捷交互和直觉交互的实时高保真原型进行迭代式的可用性测试。结论 人工智能能够应用于交互设计,将情境角色设计转变为“为真实的用户做真实的设计”,提出了基于小数据量化自我的绿色IT 可持续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参与式交互设计方法。 |
关键词 |
智能服装;交互设计;量化自我;小数据;可穿戴计算;参与式设计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3FYS01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00022418) |
被引 |
3 |
下载量 |
428 |
|
|
文章标题 |
基于情感计算的弱势群体产品情感交互设计研究 |
作者简介 |
窦金花(1978—),女,黑龙江人,博士生,天津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设计、信息设计、工业设计。 |
通讯作者 |
覃京燕(1976—),女,四川人,博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交互设计、信息设计、大数据的信息可视化、可持续设计、数字文化遗产、数字娱乐。 |
摘要 |
目的 针对弱势群体设计具有情感的智能化产品,实现目标人群与产品的情感交互。方法 以现有产品作为情感刺激物,设计实验情境,获取情感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建模与识别,采用基于情感计算方法研究产品情感交互设计,并进行实践创新。结论 研究成果所提出的理论与方法,将为面向弱势群体的智能产品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最终实现目标群体与产品人性化的智能交互。 |
关键词 |
情感计算;弱势人群;情感交互;智能机器人 |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15YJCZH034) |
被引 |
1 |
下载量 |
384 |
|
|
文章标题 |
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感化设计 |
作者简介 |
王晓慧(1987—),女,山东人,博士,北京科技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与设计学交叉、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研究。 |
通讯作者 |
覃京燕(1976—),女,四川人,博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交互设计、信息设计以及大数据信息可视化研究。 |
摘要 |
目的 使用深度学习实现情感化设计,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情感需求,加速传统设计过程,提升用户体验。方法 研究深度学习中可用于情感化设计的算法,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实现名画复制品的个性化自动生成;抓取互联网数据,使用LSTM模型挖掘用户真实需求,进行当前流行游戏的周边产品设计;以张裕葡萄酒庄旅游纪念品设计为例,使用深度学习基于用户个人信息和行为数据推荐个性化的葡萄酒包装。结论 基于CNN的名画复制品的个性化生成丰富了图像的可修改空间,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情感诉求;基于LSTM的用户需求分析高效和准确地反映了用户的真实需求,加速了传统用户调研过程;基于深度学习的旅游纪念品个性化设计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将深度学习应用于情感化设计有利于挖掘用户内心的真实需求,节省人力物力,满足用户情感诉求和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为设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提供了有效方法。 |
关键词 |
情感化设计;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LSTM;个性化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602033);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Z171100001217009);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16YTC02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FRF-TP-15-027A1) |
被引 |
4 |
下载量 |
448 |
|
|
文章标题 |
认知产品和服务中的设计学关联性思考 |
作者简介 |
刘志国(1977—),男,湖北人,清华大学博士生,重庆邮电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交互设计、信息设计、认知产品和认知服务研究。 |
通讯作者 |
鲁晓波(1959—),男,湖南人,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交互设计、信息艺术设计相关研究。 |
摘要 |
目的 理解设计认知产品和服务的本质,明晰设计面临的问题。方法 通过分析理解认知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分析关联学科和技术的特点理解彼此逻辑关系,认识到认知产品和服务作为一个新领域,给设计学带来机会和挑战,并从设计学角度给有志于从事认知产品开发和设计的人员提供参考。结论 在开发认知产品和服务中,促进产生新的设计领域和设计范式。成功的设计需要基于认知科学,利用认知技术,去构建学习中的体验设计和服务设计。 |
关键词 |
认知产品;认知服务;设计学;新范式;新领域 ;智能学习 |
被引 |
1 |
下载量 |
161 |
|
|
文章标题 |
基于消费心理的移动O2O广告设计探析 |
作者简介 |
李淳(1979—),女,四川人,博士,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跨媒介研究。 |
摘要 |
目的 分析解构移动O2O广告对于消费者心理的满足原理,强调广告设计中理解消费心理的重要性。方法 将消费者心理和移动O2O广告设计作为研究对象,以消费者心理满足为出发点和视角,通过定性研究,分析消费心理现象与移动O2O广告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结论 从动机刺激、信息认知、学习过程和情感共鸣4个层面,指出移动O2O广告自身特点与消费心理的结合点,着重提出消费心理对移动O2O广告设计的启示,希望对以消费者心理为出发点的移动O2O广告设计形式的创新有借鉴意义。 |
关键词 |
移动O2O广告;消费心理;广告设计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可视化与信息设计”(13FYS012);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YETP0372);北京科技大学青年教学骨干人才项目(06200037) |
被引 |
2 |
下载量 |
156 |
|
|
文章标题 |
基于AR技术的包装信息设计研究 |
作者简介 |
郭娟 (1979—),女,浙江人,硕士,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品牌设计、交互设计、产品设计。 |
通讯作者 |
杜文超(1981—),男,河南人,硕士,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品牌设计、交互设计、产品设计。 |
摘要 |
目的 探究 AR技术下包装信息设计的具体实施方式。方法 通过基于AR技术下的理性信息设计,建立以包装为介质的交叉信息流,通过感性信息设计提升包装的感官体验及品牌的认知度。结论 基于AR技术的包装信息设计为传统包装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方向与视角,实现了从二维平面包装设计向多空间、多维度、多角度、多层级的包装信息整体设计的转变。 |
关键词 |
AR技术;包装信息设计;信息流 |
基金项目 |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FJ2016B100);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S160778) |
被引 |
3 |
下载量 |
238 |
|
|
文章标题 |
构建创意空间的设计要素及策略研究 |
作者简介 |
郑杨硕(1983—),男,湖北人,博士,武汉理工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信息交互设计研究。 |
摘要 |
目的 对发展智慧城市语境下的创意空间的必要性与意义展开深入分析,理清构建实体创意空间以及线上创意空间所需的设计要素以及发展策略,并提出解决方案。方法 基于智慧城市对于创意社区的多样化需求,分析创意空间的功能承载以及设计定位;结合创意空间的发展现状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分别从实体创意空间与线上创意空间的设计要素进行分类表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创意空间的运行模式以及发展趋势。结论 从设计师角度将创意空间设计要素从实体创意空间与线上创意空间分别进行了探讨,依照创意分享、协作、实践与创新的逻辑关系组织,建立了创意空间信息系统的运行框架。 |
关键词 |
创意空间;设计要素;设计策略;信息环境 |
基金项目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6VI056);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2016ADC092) |
被引 |
2 |
下载量 |
93 |
|
|
文章标题 |
虚拟现实电影的空间设计研究 |
作者简介 |
裴磊(1982—),女,黑龙江人,博士,北京科技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设计。 |
摘要 |
目的 研究虚拟现实电影空间设计的现状和前景。方法 从物质空间的设计、知觉空间的感受到社会空间的审美,总结虚拟现实电影空间的特征与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拍摄空间的场景设计、知觉空间的体验设计、社会空间的审美设计等。结论 探讨虚拟现实电影空间设计的原则,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考的方向。 |
关键词 |
虚拟现实;电影;空间设计 |
被引 |
2 |
下载量 |
177 |
|
|
文章标题 |
区域文创产品的创新与品牌推广 |
作者简介 |
喻蕾(1987—),女,湖南人,中南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 |
摘要 |
目的 在视觉设计中加入区域文化符号与表现语言,结合国际性的流行视觉设计元素进行深度创新,探索将区域品牌文化推广出国门走向世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方法 对湖南长沙“中国红瓷器”本土特色文化品牌的区域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与品牌推广进行分析,剖析区域文化竞争特征与品牌涵义及品牌推广方法。结论 文创产品的区域性、可比性、创新性和交流性,对于表达区域文化内涵和推广区域文创品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
关键词 |
区域文化;品牌推广;区域品牌 |
被引 |
4 |
下载量 |
391 |
|
|
文章标题 |
广西铜鼓纹饰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古风今用 |
作者简介 |
李詹璟萱(1981—),女,广西人,博士,广西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珠宝设计与民族装饰艺术。 |
摘要 |
目的 在现代首饰设计中以铜鼓鼓面的精美纹饰为灵感,设计既有传统意味又有现代气息的首饰套件。方法 将从广西铜鼓纹饰中提取出的元素打散、重构,融入壮锦的装饰手法和配色特点,结合失蜡、珐琅等工艺,应用于现代首饰设计。结论 广西铜鼓纹饰能够有效地运用于现代首饰创作,开创出古风今用的新思路。 |
关键词 |
广西铜鼓纹饰;现代首饰;古为今用 |
基金项目 |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53196) |
被引 |
4 |
下载量 |
150 |
2017年4月 第38卷 第8期 |
|
选题策划:《信息化时代下艺术设计的整合与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处于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需要人们不断更新优化自己对信息采集处理、研发设计、传播利用的能力。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移动通讯、虚拟现实等数字化科学技术成为了这个时代内容的标配。人们正以前所未有的热诚,参与到大规模的信息革命运动中,从事着大量的信息制造、信息分配和信息消费活动。信息化给予人们在社交中巨大的信息获得感和满足感,信息化特质渗透于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这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变得开放快捷而有效。信息产业崛起,企业不断加推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信息产品、以满足人们更多的生活需要,这就使人们在生存过程中越来越倚赖数字技术;信息化把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信息化正以强势姿态介入艺术设计领域中,持续不断地对设计形态、设计思维、设计管理、设计方法、设计载体、设计过程、设计效果等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传统艺术设计日趋消解,它被一种称之为“信息化艺术设计”的新事物所逐步取代。本专题各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切入信息化语境,讨论关于艺术设计各个方面的问题,如电商时代关于快消包装、食品类信息型智能包装、动态构成产品包装设计策略方法的探讨;信息时代商业广告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商业广告互动性和广告设计新维度理论的思考;又如信息化新媒体语境下,图形图像语言、景观艺术创新、室内居住空间形态、汽车展示交互、布拉哥南斯定律设计方法的研究;还有艺术设计在网络应用中对民族身份认同与反思等问题,均被作者们深度剖析与重点强调。诚然,这些问题远不是信息化时代艺术设计理论的全部,它们只是若干设计范畴、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设计模式思考的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层面而已。 在晚近相关研究中,对信息化艺术设计问题的关注并非空穴来风,它反映出艺术设计理论思考对当代社会生产力转型变迁的敏感。政治学家哈雷尔言:“计算机化的信息技术正在施展一种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就象两个世纪以前的工业化技术一样具有革命性。”如何看待这一论断,就让我们把对《信息化时代下艺术设计的整合与创新》问题的讨论与反思作为研究起点,从这个路径进入信息社会发展本质,架起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桥梁,开启艺术与科学融合,适应信息时代创 新的设计之旅。 |
|
专题主编:重庆大学袁恩培教授 袁恩培,男,1954年出生,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教育部人文社科类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通讯评议专家,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广告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社会科学专家库入库专家,重庆市高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类项目评审专家,重庆市企业形象战略专家团VI专家,重庆市包装设计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重庆市重点建设办公室环境改造咨询专家,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户外广告咨询专家,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中国电子学会“数字艺术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 担任6个国内期刊《包装工程》、《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中国设计年鉴》、《中国西南设计年鉴》、《中国优秀广告作品IAI年鉴奖》、《西南艺术》的学术评委或编委。 学术研究专长:主要从事艺术文化综合研究,艺术设计及美术的教学及理论研究,城市形象设计研究,民族传统艺术研究。 主要学术成果:出版色彩意象论等学术专著五部,在CSSCI及全国中文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设计成果及理论研究论 文获得全国、省市学术大奖多项,是重庆大学设计艺术专业学科学术带头人。 |
|
组稿情况: |
|
文章标题 |
信息时代广告设计的新维度研究 |
作者简介 |
袁恩培(1954—),男,重庆人,重庆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设计文化综合研究。 |
摘要 |
目的 研究信息时代视角下的传统的广告设计范式,提升广告转化率,增加用户黏度。方法 从广告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结合案例探讨信息时代广告设计内容的革新,以及技术的进步对广告设计形式的影响。结论 运用信息时代设计思维,认识广告设计新内容与新形式的辩证关系,能够优化设计结构,突出设计的独特性,并契合受众购买诉求和情感。 |
关键词 |
信息时代;广告设计;新维度;内容;形式 |
被引 |
0 |
下载量 |
87 |
|
|
文章标题 |
论信息时代商业广告中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
作者简介 |
袁平(1984—),女,重庆人,硕士,重庆邮电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
摘要 |
目的 对信息时代商业广告中的逻辑性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运用进行分析。方法 以目标消费群体的心理与情感需求为基础,通过人类科学思维方式进行分类研究。结论 在广告传播及设计的过程中研究受众群体的习惯思维模式,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有针对性地设计投放商业广告。为未来商业广告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在商业广告设计上合理利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可以使未来的商业广告更加人性化,更能被社会接受。 |
关键词 |
信息时代;商业广告;互联网;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 |
基金项目 |
2013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2013SKZ1307);2010重庆邮电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K2010-94) |
被引 |
0 |
下载量 |
45 |
|
|
文章标题 |
信息时代下商业广告的互动性研究 |
作者简介 |
张磊(1981—)女,重庆人,硕士,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与研究。 |
摘要 |
目的 探索信息时代商业广告的互动性设计,提出新的广告设计理念与创意方法。方法 在现代新媒体技术发展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下,互动性商业广告呈现出游戏性、交互性、创新性与情感性等特征;通过整合广告策略,实现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结论 为目标消费者提供了直接而深入的体验方式,通过互动反馈与广告主进行积极沟通,广告活动呈现出全方位传播与互动的关系。 |
关键词 |
商业广告;互动性;新媒体;虚拟现实 |
被引 |
1 |
下载量 |
75 |
|
|
文章标题 |
食品类信息型智能包装的应用研究 |
作者简介 |
梅少云(1971—),男,四川人,硕士,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
摘要 |
目的 研究信息型智能包装技术成果在食品包装领域的运用。方法 综述了信息型智能包装的主要技术类型、特点以及在食品包装产业链中的应用进展,分析气调包装技术和智能标签等主要技术类型在食品类包装中的应用,比对传统包装优缺点,获得整合创新的新思路。结论 对于推进食品包装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人性化,促进信息型智能包装技术在我国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中的普及和有效应用,维护食品安全,减少食品浪费,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实现食品类包装及产品的价值增值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关键词 |
信息型;智能包装;应用研究 |
被引 |
1 |
下载量 |
246 |
|
|
文章标题 |
电商时代快消品包装设计的策略之变 |
作者简介 |
曾敏(1972—),男,四川人,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品牌形象及包装设计。 |
摘要 |
目的 探讨在电子商务及重视顾客体验的趋势下,快消品包装的设计策略。方法比较快消品包装在传统零售终端与电商B2C平台中的功能重心,结合对当前消费需求趋势的分析,探讨电商快消品包装的设计策略。结论 电商快消品包装设计策略的重心,需要从以识别力为核心的“货架竞争力”转向以创造消费体验为主,并主要从定位价值点、设计识别点、分析接触点、创造兴奋点等4个方面加以把握。 |
关键词 |
快消品包装;实体零售终端;电商B2C;货架竞争力;消费体验;设计策略 |
基金项目 |
2015年四川美术学院科研项目(15KY12) |
被引 |
2 |
下载量 |
143 |
|
|
文章标题 |
信息化时代基于动态构成的产品包装设计方法研究 |
作者简介 |
胡果(1983—),女,重庆人,硕士,重庆师范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
摘要 |
目的 明确动态构成的原理和本质以及概念,将动态构成的产品包装设计方法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方法 采用平衡法、比例法、序列法等方法,研究以数字艺术设计为基础的动态构成,分析造型艺术新的表达形式,建立动态造型设计,寻求获得视觉效果的合理途径。结论 把握了产品包装设计所具有审美价值的视觉形式,提供了基于动态构成的产品包装设计。 |
关键词 |
信息化时代;动态构成;包装设计方法 |
被引 |
0 |
下载量 |
55 |
|
|
文章标题 |
新媒体语境下图形图像语言在平面设计中的蜕变 |
作者简介 |
陈秋漪(1979—),女,重庆人,硕士,重庆邮电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
摘要 |
目的 研究平面设计中的图形图像语言在新媒体语境下从传统静止状态到动态图形的转变。方法 通过分析图形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讨论转变的时代性是平面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照动态图形的概念,以动态标志、动态海报和品牌APP 等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动态图形的在平面设计运用中的特点。结论 新媒体语境下,平面设计中图形语言的表现方式发生了由“静”到“动”的革命性变化,这种变化标志着传统平面设计进入了新的时代。 |
关键词 |
新媒体;信息时代;动态图片 |
基金项目 |
2013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2013SKZ1307);2011重庆邮电大学社科基金项目(K2011-97) |
被引 |
5 |
下载量 |
149 |
|
|
文章标题 |
网络应用艺术设计的民族身份认同 |
作者简介 |
林军(1976—),男,湖南人,硕士,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术教育与设计研究。 |
摘要 |
目的 探索信息时代网络应用艺术设计与民族身份认同的相关性,认清民族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关系,促进民族艺术发展。方法 通过分析新时代网络应用艺术设计的特点和民族身份认同的因素,对有代表性的网页、多媒体、APP等网络应用进行分析,论证民族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关系。结论 网络应用艺术设计在网页、多媒体、APP等领域可以获取大众认可,其民族身份得到继承、发扬和认同。 |
关键词 |
网络应用艺术设计;民族艺术;民族身份认同 |
基金项目 |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XJK015BTW008) |
被引 |
0 |
下载量 |
32 |
|
|
文章标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