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选题策划栏目学术追踪报道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5日        点击数量:6643

2018年“选题策划”栏目学术追踪报道名单

一、《包装工程》设计类2018年“选题策划”栏目简介

刊期

选题策划主题

专题主编

2

老龄服务与体验设计研究

广东工业大学胡飞教授

4

叙事性设计研究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叶苹教授

6

通感、联觉与设计

苏州大学江牧教授

8

全球化视野下的设计史研究

山东大学王震亚教授

10

设计介入精准扶贫

四川美术学院段胜峰教授

12

绿色设计

张峻霞天津科技大学教授

14

基于TRIZ的产品创新设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赵锋教授

16

智能化趋势下的用户体验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侯文君教授

18

设计赋美生活:区域文化协同作用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

天津理工大学钟蕾教授

20

为西部设计——文化资源设计再生

陕西科技大学詹秦川教授

22

系统创新设计思维、方法与实践

江南大学张凌浩教授

24

文字设计的创作方法与文化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王敏教授

 

二、《包装工程》设计类2018年“选题策划”栏目学术追踪报道名单(注:以下统计按被引排序,被引、核心及以上被引、下载量基于中国知网数据,统计时间为20191111日)

被引

核心及以上被引

下载量

文章信息

专题主编

13

2

1054

服务设计的一般性策略流程研究

广东工业大学张曦

广东工业大学胡飞教授

9

3

1395

新零售视野下的无人商店用户体验研究

江南大学朱琪颖

江南大学张凌浩教授

8

 

1

497

产品符号感官体验中的艺术通感转译

江南大学张凌浩

苏州大学江牧教授

8

1

893

基于情境的产品交互设计思维研究

湖南大学谭浩

江南大学张凌浩教授

7

1

489

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叙事性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苗岭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叶苹教授

5

1

891

基于SAPAD的社区老龄康复服务设计研究

广东工业大学胡飞

沈阳航空航天广东工业大学胡飞教授学刘

5

 

1

149

基于脚本理论的叙事性空间设计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陈月浩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叶苹教授

5

0

340

国货品牌形象设计的叙事性构建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孙俐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叶苹教授

5

 

0

341

博物馆专题展示空间中叙事性设计方法研究

东华大学王亚明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叶苹教授

5

0

446

从设计师深泽直人的作品来谈联觉要素与通感设计

湖北工业大学余森林

苏州大学江牧教授

4

1

265

广义叙事框架下数字交互展示设计的深度体验研究

江南大学周鹏程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叶苹教授

4

1

276

通感中感觉挪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江苏大学张凯

苏州大学江牧教授

3

0

592

老龄心血管健康管理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广东工业大学王炜

广东工业大学胡飞教授

3

0

630

基于用户体验的适老化衣柜的设计研究

广东工业大学潘莉

广东工业大学胡飞教授

3

0

209

感性设计方法的意义和价值

西北师范大学张学忠

苏州大学江牧教授

3

1

306

全适性设计中的通感与联觉

苏州大学李一城

苏州大学江牧教授

3

0

483

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齐鲁工业大学王莹

山东大学王震亚教授

3

1

399

精准扶贫战略下羌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黄姝彦

四川美术学院段胜峰教授

3

1

407

基于侗族鸟图腾文化的数字创意产品开发

湖南大学宁彤彤

四川美术学院段胜峰教授

3

 

1

652

可持续性产品设计的创新方法与案例解析

湖北工业大学余森林

张峻霞天津科技大学教授

3

3

174

优化包装设计实现废弃物源头减量

天津工业大学乔洁

天津理工大学钟蕾教授

2

 

1

185

基于用户需求的宜老型公交倚靠设施设计研究

北方工业大学杨浩

广东工业大学胡飞教授

2

0

318

基于叙事的城市公共空间体验设计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范希嘉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叶苹教授

2

0

193

中国传统山地景观空间的通联性分析

苏州大学丁杰

苏州大学江牧教授

2

 

0

226

C2C 电商平台下生鲜果蔬的网购包装设计策略

四川美术学院詹文瑶

四川美术学院段胜峰教授

2

1

142

基于新能源移动电源设计的绿色行为研究

天津理工大学钟蕾

张峻霞天津科技大学教授

2

0

235

减量化包装的设计理念研究

天津工业大学任依晴

张峻霞天津科技大学教授

2

 

0

374

潜在需求驱动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

河北工业大学赵超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赵锋教授

2

0

335

智能手机iOS & Android系统操控行为的用户体验对比研究

江南大学胡伟峰

北京邮电大学侯文君教授

2

1

215

立足民众需求的文化产品绿色设计研究

天津理工大学钟蕾

天津理工大学钟蕾教授

2

1

376

天津市社区养老文化服务建设改造研究   天津理工大学魏雅莉

天津理工大学钟蕾教授

2

0

284

陕西社火脸谱传统造型因子提取与设计应用

陕西科技大学詹秦川

陕西科技大学詹秦川教授

2

0

367

秦绣石榴纹样视觉元素提取与设计再生

陕西科技大学赵敏婷

陕西科技大学詹秦川教授

2

0

299

宁强羌族刺绣纹样的转译与创新设计研究

咸阳师范学院马皎

陕西科技大学詹秦川教授

2

1

414

基于用户感知的秦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陕西科技大学王伟伟

陕西科技大学詹秦川教授

2

0

293

工业设计中的系统重构与创新

清华大学马赛

江南大学张凌浩教授

2

1

158

汉字字体设计的重心概念辨析

上海美术学院王静艳

中央美术学院王敏教授

1

1

447

基于城市社区高龄者生活型态的用户角色构建设计研究

广东工业大学徐兴

广东工业大学胡飞教授

1

1

314

基于体验老龄工作坊的共情设计研究

同济大学董玉妹

广东工业大学胡飞教授

1

0

334

苏格兰国家矿业博物馆的空间叙事性设计

江南大学朱蓉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叶苹教授

1

0

177

建筑空间设计与联觉

江南大学过伟敏

苏州大学江牧教授

1

0

193

基于通感的当代创意编程设计的运用与影响

苏州大学江牧

苏州大学江牧教授

1

0

242

通用设计思想的历史谱系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王琴

山东大学王震亚教授

1

0

209

从中西色彩观差异看中西方设计色彩的异与同

山东建筑大学张炜

山东大学王震亚教授

1

1

269

艺术设计史观的解构与重述

西安美术学院卢川

山东大学王震亚教授

1

1

243

设计介入农品的价值提升研究

四川美术学院皮永生

四川美术学院段胜峰教授

1

0

135

地方性知识平台构建中的影像设计方法应用

湖南大学付泓潇

四川美术学院段胜峰教授

1

0

137

基于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轻工产品设计研究

天津科技大学吕静雅

张峻霞天津科技大学教授

1

0

283

基于冲突解决理论的产品造型设计方法研究

河北工业大学曹国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赵锋教授

1

 

0

143

基于技术系统进化理论的停车警示装置创新设计

广东工业大学杨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赵锋教授

1

0

231

基于U-TRIZ理论的家庭应急产品开发设计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朱芳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赵锋教授

1

0

461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多功能家具设计

河北工业大学康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赵锋教授

1

0

650

智能汽车的车内周边交互体验研究

湖南大学谭浩

北京邮电大学侯文君教授

1

 

0

454

基于信息加工模型的老龄智能产品体验设计

广东工业大学张曦

北京邮电大学侯文君教授

1

0

298

基于用户行为智能观测的导视系统设计

北京工业大学刘键

北京邮电大学侯文君教授

1

0

237

沉浸式与非沉浸式媒介的注意力恢复作用比较

同济大学李靖怡

北京邮电大学侯文君教授

1

0

134

区域文化在海滨老年社区中的应用模式   天津理工大学王亦敏

天津理工大学钟蕾教授

1

0

206

可持续理念驱动区域传统文化品牌建设研究

天津理工大学李杨

天津理工大学钟蕾教授

1

0

343

区域文化背景下山西手工艺民间剪纸的困境与复兴

天津师范大学张海林

天津理工大学钟蕾教授

1

1

210

面向设计载体的文化资源转译再生研究

陕西科技大学贺雪梅

陕西科技大学詹秦川教授

1

1

104

基于 BIM 理论的手工技艺信息保护与传播方法研究

陕西科技大学王树茂

陕西科技大学詹秦川教授

1

0

151

国际传播视野中的中国设计与中国制造

陕西科技大学田龙过

陕西科技大学詹秦川教授

1

0

194

西迁高校的精神文化凝练与校庆 VI 设计应用研究

陕西科技大学米高峰

陕西科技大学詹秦川教授

1

0

339

基于科学文献计量的概念设计知识图谱研究

同济大学徐江

江南大学张凌浩教授

1

0

181

实验性字体设计方法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何方

中央美术学院王敏教授

0

0

470

基于认知型社会资本的社区老年协同服务设计策略研究

米兰理工大学殷亮

广东工业大学胡飞教授

0

0

234

用于改善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眼耳一体罩的设计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马旭娜

广东工业大学胡飞教授

0

0

200

现代设计史开端的几种写法

四川大学武月琴

山东大学王震亚教授

0

0

146

20 世纪中国工业设计若干名称研究

河南理工大学周敏

山东大学王震亚教授

0

0

92

楚国漆豆的形制与礼仪特征

湖南工业大学张宗登

山东大学王震亚教授

0

0

112

北方游牧民族设计文化流变因素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蔺相东

山东大学王震亚教授

0

0

100

民国时期牙粉包装设计特征的双重性研究

徐州工程学院赵绍印

山东大学王震亚教授

0

0

367

设计介入教育扶贫

四川美术学院段胜峰

四川美术学院段胜峰教授

0

0

188

精准扶贫视域下重庆荣昌陶的复兴路径

四川美术学院商超余

四川美术学院段胜峰教授

0

0

81

论精准扶贫中网络道德“防火墙”的构建

首都师范大学骆玉平

四川美术学院段胜峰教授

0

0

187

基于生命周期的绿色水上交通工具人因价值研究

河北工业大学许晓云

张峻霞天津科技大学教授

0

0

158

微建筑视角下无人驾驶汽车舱内视知觉设计研究

天津大学杨君宇

张峻霞天津科技大学教授

0

0

325

基于TRIZ的校园地震应急避难产品设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赵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赵锋教授

0

0

402

基于TRIZ理论的家用电冰箱抽屉改良设计

陕西理工大学孙志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赵锋教授

0

0

179

基于设计思考和TRIZ的画架便携一体式画箱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周贤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赵锋教授

0

0

381

基于用户体验的智能充电桩系统改良设计

湖北工业大学胡珊

北京邮电大学侯文君教授

0

0

306

青少年学习场景下的智能产品体验设计研究

山东大学王震亚

北京邮电大学侯文君教授

0

0

150

基于触屏移动操作界面的KLM模型改良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赵欣

北京邮电大学侯文君教授

0

0

247

基于因子分析的智能手机语音系统设计评估体系

北京邮电大学李豪

北京邮电大学侯文君教授

0

0

187

特色城市服务设施可持续设计研究

天津理工大学罗京艳

天津理工大学钟蕾教授

0

0

129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表征设计方法研究

湖南大学吴雪松

天津理工大学钟蕾教授

0

0

168

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公共文化对策研究

天津理工大学朱荔丽

天津理工大学钟蕾教授

0

0

160

文化多元创新中的漆艺元素应用研究

天津理工大学唐甜

天津理工大学钟蕾教授

0

0

166

社会学语境下设计研究与设计管理的多重使命

巴黎法语联盟西安中心张妤静

陕西科技大学詹秦川教授

0

0

91

新疆托里城市风貌规划策略与实践

陕西科技大学弓太生

陕西科技大学詹秦川教授

0

0

184

面向网络开放创新社区的设计参与者角色研究

江南大学梁若愚

江南大学张凌浩教授

0

0

615

未来汽车人机交互系统发展趋势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高晗

江南大学张凌浩教授

0

 

0

58

20 世纪前期中国仿宋及楷体活字开发活动概览

西北大学孙明远

中央美术学院王敏教授

0

0

46

从权威到民主的字体审美演变

吴轶博吉林艺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王敏教授

0

0

70

从近现代中文文字变革与活字排印发展看

现代中文版面肌理的形成

同济大学杜钦

中央美术学院王敏教授

0

0

269

论汉字字体设计的文化传播与社会意义

北京印刷学院陶海鹰

中央美术学院王敏教授

0

 

0

77

20 世纪英国朋克音乐出版物中的文字设计

北京电影学院易祖强

中央美术学院王敏教授

0

0

145

屏幕字体设计的四层次理论研究

广州美术学院万千个

中央美术学院王敏教授

 

 

 

 

 

 

 

 

 

 

 

 

 

 

 

 

 

 

 

 

三、《包装工程》设计类2018选题策划栏目学术追踪报道介绍

20181 39 2

选题策划:《老龄服务与体验设计研究》

21世纪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时代

全球视野看,尽管北欧、日本等国已经对“老龄化社会”进行了广泛探索与充分实践,但英、美、德等国的整合照料、联合运行等医养结合模式,都以机构养老为主,并不适合我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这一判断对研究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学理逻辑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计学科就以敏锐的时代触觉和广泛的人文关怀锲入老龄化问题,先后涌现出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跨代设计、可及性设计、包容性设计、老年福祉设计、全民设计、老龄服务设计等多项涉及老年人的设计理念。参照先于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欧日美等国,上述设计理念、方法工具与实践成果都值得我们借鉴。但处于体验设计、服务设计、可持续设计、社会创新等范式更迭的进程中,新语境下设计的样貌和可能性也更为宽广。

《老龄服务与体验设计研究》专题集中展现了设计学界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问题思考与方案探

索。院校代表包括同济大学、江南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北方工

业大学等,研究对象包括适老产品、公共设施、社区服务等,理论方向涉及生活型态、感性工学、产品

服务系统、服务设计等。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我国城市医养融合型社区居家养老的服

务体验设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集中呈现;抛砖引玉,希冀更多学仁和企业关注到“老龄化社会”这个

不可逆转的重大命题。新时代的设计师不仅应该以敏锐的时代触觉和广泛的人文关怀深锲其中,更应该

在综合解域中发挥引领、激发和协调作用,以中国智慧,在跨界协同中创造出“活跃老化”、“在地老

化”的中国方案。

专题主编:广东工业大学胡飞教授

胡飞(1977—),湖北武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从柳冠中先生;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合作导师Keiichi Sato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陈新教授。

    始终扎根于我国制造产业,致力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研究与创新实践。自2000年开始设计符号学研究;2003年开始用户体验设计研究;2011年提出原创性方法SAPAD框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担省级以上项目20余项;出版著译12部,发表论文60余篇。个人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光华 龙腾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项目获广东省第八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钻石奖等奖励;论文获ISPE国际跨学科工程会议“最佳学术论文奖”、“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十年优秀论文评选活动”银奖、ADEW2017“最佳论文奖”等学术荣誉。

同时担任中国体验设计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广东省体验设计集成创新科研团队负责人、广东省

可持续设计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之中国设计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用户体验联盟华南分会副主席等;国

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通讯评议专家。

组稿情况:

文章标题

基于SAPAD的社区老龄康复服务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

胡飞(1977—),男,湖北人,博士,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用户研究与设计战略。

摘要

目的 重新组织社区功能服务模块,构建社区老龄康复服务系统,实现设计创新。方法 运用一日生活追踪、非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法,记录南京地区社区独居瘫痪老年人一天典型的康复行为和相关物。基于SAPAD研究框架,从行为、对象、意义3个维度进行服务构建,完成行为意义之间3个维度的映射关系。结果 通过意义层级聚类分析得到核心意义簇,完成核心意义关系构建。结论 为中国医养融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目的不在于最大限度地延长老年人寿命,而在于不断提升老年患者的生活品质。最后也为SAPAD理论框架模型提供实践参考案例,不断完善符号学路径下的产品构建理论体系。

关键词

老年康复;社区照顾;服务设计;SAPAD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BG88

被引

5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891

 

文章标题

基于城市社区高龄者生活型态的用户角色构建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

徐兴(1984—),男,湖北人,博士,广东工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活型态设计与用户体验。

通信作者

胡飞(1977—),男,湖北人,博士,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用户研究与设计战略。

摘要

目的 从生活型态视角精准构建符合各类差异化高龄用户价值特征的角色类型。方法 以成都市城市社区为研究案例,将高龄者生活型态研究作为基础,透过高龄者用户价值分析框架构建具有针对性的高龄者用户角色画像。结果 得出成都城市社区高龄者用户角色画像。结论 通过对生活型态研究,可以敏锐把握不同生活语境下的各类高龄者用户价值,并借助高龄者用户价值分析模型进行针对性分析,最后透过用户角色法构建典型用户画像,可以有效地协助研究与设计人员创造出可以满足不同高龄者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城市化;高龄者;生活型态;用户角色;用户价值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BG88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447

 

文章标题

基于认知型社会资本的社区老年协同服务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

殷亮(1985—),男,江苏人,米兰理工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用户体验与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摘要

目的 探析认知型社会资本对老年人在协同服务设计中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提出激活老年人社会资本,提高老年人创新能力的策略。方法 通过介绍社会资本与老年人创新能力的关系和老年人参与协同服务设计的案例,说明老年人参与设计的意义及社会资本在其中的作用。结论 老年人群是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群体,认知型社会资本会激发其在协同服务设计中的创新能力,设计师应该帮助老年人了解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助力其在协同创新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

社会资本;协同创新;服务设计;老年人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

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5YSA001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470

 

文章标题

基于体验老龄工作坊的共情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

董玉妹(1988—),女,湖南人,同济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老龄化设计、服务设计与社会创新。

通信作者

董华(1976—),女,新疆人,博士,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包容性设计、人因工程与设计创新。

摘要

目的 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研究在设计活动中面向老年群体的共情。方法 通过在设计课堂组织体验老龄设计工作坊,在工作坊中设置3种不同的共情设计技术刺激,探索设计专业学生的共情能力(即特质共情)与3种不同的共情设计技术对共情反应(即状态共情)、学生对共情工作坊效用的主观反馈以及设计表现的影响。结果 在设计情境下,人格特质会影响设计者对共情刺激的反应;在3种不同的共情设计技术中,模拟相较于观察和观察后自我反观对共情效用的主观反馈有更积极的影响;共情特质的差异会影响设计者设计结果的实用性;设计者的共情反应会影响设计者对共情效用的主观反馈。结论 为设计研究和设计教学中引入共情设计技术的必要性提供了切实的证据,也为共情设计技术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同时根据项目的需求差异,建议设计管理者根据设计师差异化的共情特质匹配设计项目。

关键词

共情设计;特质共情;状态共情;设计教育;体验老龄

基金项目

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资助项目(1400121003/002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314

 

文章标题

老龄心血管健康管理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

王炜(1985—),女,湖北人,广东工业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用户体验设计与交互设计。

通信作者

胡飞(1977—),男,湖北人,博士,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验设计与设计战略。

摘要

目的 以心血管健康管理系统为例,从产品服务系统的视角探索医养融合的本土化解决方案。方法 基于产品服务系统理论,运用“文化探测包”进行一日生活追踪、非参与式观察和用户访谈。结果 4个用户角色的基础上,构建出心血管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并针对关键触点进行“心晓”产品设计和信息界面设计。结论 研究发现,只有有效实现老年人乐于接受、易于使用的产品服务系统,才能真正使心血管健康自我管理在医养融合的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系统中发挥巨大作用。

关键词

健康管理;医养融合;产品服务系统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BG88);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计划资助(2011G089);广东省体验设计集成创新科研团队(2016WCXTD013

被引

3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592

 

文章标题

用于改善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眼耳一体罩的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

马旭娜(1993—),女,浙江人,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生,主攻交互设计。

通信作者

韩挺(1976—),男,浙江人,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设计战略、设计规划、用户研究、体验设计、交互设计和服务设计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设计一款用于改善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智能设备P-Sleep方法 基于对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针对影响最为显著的光打扰、噪声、夜间护士巡房监测生命体征这3种外界环境因素,围绕模拟自然光环境、音乐助眠、智能监测重要生命体征这3大核心功能,设计一款可穿戴的智能睡眠眼耳一体罩。结论 P-Sleep智能眼耳一体罩为老年住院患者营造了一种舒适自然的睡眠环境,对提升老年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减轻夜班护士的工作量。

关键词

普通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眼耳一体罩;模拟自然光;音乐助眠;可穿戴设备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7YJAZH029);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3PJC072);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一般项目(2012BCK001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234

 

文章标题

基于用户需求的宜老型公交倚靠设施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

杨浩(1986—),男,辽宁人,博士,北方工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人因工程与交通工具设计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基于用户需求对宜老型公交倚靠设施进行设计,优化老年人的出行体验。方法 针对现有公交车辆上存在的问题,结合老年人关节僵硬和下肢肌肉力量不足等情况,帮助老年人在车内平稳站立。依据研究结论,对公交车上的倚靠设施提出新的设想,并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估。结论 通过研究用户对公交倚靠设施的使用体验,分析老年乘客在不同评价维度上对于设计思路的信任感和认可度,以此满足老年乘客对宜老型公交倚靠设施的需求。

关键词

公交车;倚靠设施;老年人;需求;因子分析;人性化设计

基金项目

北方工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资助

被引

2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185

 

 

文章标题

基于用户体验的适老化衣柜的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

潘莉(1979—),女,安徽人,硕士,广东工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用户体验与人因工程设计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

胡飞(1977—),男,湖北人,博士,广东工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体验设计与设计战略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关注老龄群体,重视老年人在特殊身体机能下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提出基于用户体验的适老化衣柜产品的解决方案,为老龄化的创新研究提供设计学维度的思考。方法 通过角色扮演、用户访谈、行为观察等方法,研究老年人与衣柜发生的交互行为,分析现有衣柜产品的特点,寻求适老化衣柜的设计方案。结论 通过改变衣柜的结构布局和功能模块,提出以改善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心理需求为导向的适老化衣柜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

适老化设计;老年人衣柜;用户体验;交互行为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15BG88);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GD16XYS16

被引

3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630

 

文章标题

服务设计的一般性策略流程研究

作者简介

张曦(1988—),女,河北人,广东工业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用户体验设计。

通信作者

胡飞(1977—),男,湖北人,博士,广东工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体验设计与设计战略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在中国,服务设计尚处于萌芽阶段,服务设计的概念和一般流程还没有被人们广泛了解,因此,这是对服务设计的一般流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建构出服务设计的一般性策略流程。方法 以桌面研究为基础,对相关文献和信息进行检索,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揭示服务设计策略流程的细节。结论 对现有的服务设计的一般性策略流程进行分析,总结其相似性和差异性,指出其探索的方向,最后为服务设计的未来指明发展方向。

关键词

服务设计;服务设计概念;服务设计策略流程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BG88);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计划资助(2011G089);广东省体验设计集成创新科研团队(2016WCXTD013

被引

13

核心及以上被引

2

下载量

1054

 

20181 39 4

选题策划:《叙事性设计研究》

自艺术学列为门类学科、设计学升为一级学科后,如何更好地梳理和完善设计学理论,加快构建属于设计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已成为设计学学术研究的重中之重。在中国,设计理论研究与设计学科的形成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成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设计学的源流和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两条脉络:一是源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和源于西方包豪斯学派的研究,如图案学、形态学和造物论等。这是一条贯穿并主导中国近现代设计教育发展和学理研究的主线,其主要特征是“造型”+“工艺”,总体上属于艺术学范畴。二是基于学科交叉的“跨学科”研究,如当下最为热络的生态设计、交互设计以及服务设计等,设计边界不断扩大,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不断“介入”,其主要特点就是“跨界”。

本次选题策划一方面是基于上述背景的考量,在理论层面做些有针对性的探讨和研究,不断去丰富和完善设计学理论。另一方面是立足设计实践,通过相关理论的具体应用去提炼、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叙事性设计是指运用叙事学理论和方法去呈现设计活动的内涵。叙事方式起源于文学,早已广泛应用于文学、戏剧、电影等时间艺术。近些年,叙事性设计研究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其实践成果也越来越多。从设计应用的类型来看,叙事性设计可分为视觉叙事、空间叙事、产品叙事和品牌叙事等,本次选题策划所遴选的论文都是围绕叙事性设计这一主题,结合具体的实际应用,从各自不同的领域和视角,就叙事性设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讨。如:文学叙事与空间叙事设计在叙事结构和手法上的对应;广义叙事框架下“叙事者”与受众之间的角色转换;品牌传播中的叙事方式与时代

主题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博物馆多元复合的叙事系统等。这些问题的探讨,对拓宽叙事性设计研究的视野、丰富叙事性设计理论以及叙事性设计的实践都将起到积极的现实作用。

专题主编: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叶苹教授 

叶苹,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包装工程》杂志编委会委员。东华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曾荣获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上海市高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两项、上海市精品课程一项,并先后在《装饰》、《艺术研究》、《美术与设计》和《包装工程》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论文7篇。

    编写出版著作、教材、作品集共十余部,其中《图形设计基础》、《展示设计教程》两部教材为普通高等院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策划主编“设计前沿课堂系列丛书”、“高等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实验丛书”、“高等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大参考”、“新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十二五重点规划教材”等四套设计系列丛书,共四十一部。

曾先后担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学副院长、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务部主任、上海视觉艺术

学院设计学院院长等职务,长期致力于视觉传达设计、展示艺术设计以及设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组稿情况:

文章标题

广义叙事框架下数字交互展示设计的深度体验研究

作者简介

周鹏程(1983—),男,江苏人,硕士,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交互设计。

通信作者

叶苹(1961—),男,江西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设计与展示设计。

摘要

目的 研究展示设计更深层次体验的实现方式和方法论。方法 采用广义叙事的理论,以现代数字交互手段作为技术支持,结合理论模型与案例,分析广义叙事框架下展示设计深度体验的实现方法。结论 展示设计的体验研究更多的是从传统的流线体验、空间体验、视觉体验转向五感体验,继而更进一步转向深度的心灵体验。广义叙事性的研究发展给这种层级线性的体验给予了颠覆性的框架支持,在广义叙事的状态下,叙事主客体与描述信源之间呈相互纠缠的关系。交互式展陈设计的普遍化是不可逆的,通过广义叙事的原理能提升展示设计的深层体验,并借助数字交互技术引发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

广义叙事学;深度体验;数字交互展陈;分层体验

基金项目

2017 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7YJCZH272

被引

4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265

 

文章标题

基于脚本理论的叙事性空间设计

作者简介

陈月浩(1978—),男,浙江人,博士,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室内设计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脚本理论的跨专业应用,在叙事性空间设计中发挥其对人行为的预测能力,指导脚本的撰写,从而构建空间并营造情景。方法 首先介绍了叙事性空间设计和脚本理论的基本含义,阐述了脚本在叙事性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普陀山国际佛教交流中心的实践案例,说明脚本理论在叙事性空间设计中的指导作用和重要性。结论 一件优秀的空间设计作品不仅要有出色的空间、形式、色彩和材质,更在于它叙述的故事。空间设计是一种叙事方式,而叙事也是一种设计方法,因此,在设计之初,根据脚本理论对行为的预测,将空间中即将发生的故事撰写成脚本,并通过叙事性设计手法,将脚本转化成情景丰富的空间,是空间设计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脚本理论;叙事性;空间设计

被引

5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149

 

文章标题

国货品牌形象设计的叙事性构建

作者简介

孙俐(1976—),女,湖北人,硕士,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设计文化与设计史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

张磊(1978—),男,浙江人,同济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设计文化与设计史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从20 世纪至今国货概念的演化和形象设计叙事策略的转变。方法 从消费者民族主义和品牌战略视角出发,对国货设计的叙事策略进行历史梳理和辩证分析。结论 国货概念的内涵经历了3 次较大的转变。第一次是中国货,指在晚清民国时期兴起的民族化消费浪潮中抵御洋货入侵的国内商品,在品牌形象的叙事构建中包含了强烈的民族国家认同感和经济主权意识;第二次是国产货,指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90 年代末期为满足人民日常生活所需而在国内研发制造的商品,在进口货的对比和观照下,其品牌形象的设计叙事指向逐渐从货真价实向物美价廉转变;第三次是新国货,既指一批进入海外市场并取得成功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中国品牌,又指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怀旧消费心理推动下的民族品牌经典回潮现象。两者的品牌形象都体现出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叙事策略和话语逻辑。

关键词

国货;品牌形象;叙事策略;消费者民族主义

被引

5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340

 

文章标题

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叙事性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简介

苗岭(1978—),男,天津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展示设计。

摘要

目的 研究博物馆在叙事性设计系统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将与藏品相关的故事更好地讲述给观众。方法 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特有的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的解读,从叙事时空、叙事语法及叙事者身份转变等方面,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叙事性设计中的特征和优势,同时提出其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应用中的局限性以及应对的新思路。结论 虚拟现实叙事性设计给博物馆观众带来更震撼的感官和心理体验以及更自由的选择与想象,其独特的展示方式、强大的整合功能以及技术优越性,改进了叙事性设计逻辑并完善了设计系统,虽然仍然处在叙事性设计应用的探索阶段,但随着虚拟现实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技术更新,以及博物馆对叙事性设计创新思维和理念的提升,虚拟现实技术在未来博物馆叙事性设计应用中,将延伸与拓展博物馆展示的更大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博物馆;叙事性设计

基金项目

2017 年上海市政府扶持资金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科研项目

被引

7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489

 

文章标题

苏格兰国家矿业博物馆的空间叙事性设计

作者简介

朱蓉(1976—),女,江苏人,博士,江南大学教授,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遗产保护与管理。

通信作者

吴尧(1973—),男,安徽人,博士,江南大学教授,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摘要

目的 研究工业遗产博物馆在空间改造与更新中所采用的叙事性设计方法和策略。方法 将文学中的基本概念叙事性,以全新的视角,引入以地区或历史建筑的产业历史作为主题的工业遗产博物馆艺术及建筑环境设计表达之中,通过室内外工业景观、工业流程、历史物品等展开叙事,同时整合游览路线、室内展陈设计、新技术媒介性,来营造空间叙事情境,使参观者充分体验历史遗迹的真实感。结论 通过介绍苏格兰国家矿业博物馆设计的代表性实例,从室外景观、陈列设计、行为叙事等角度,分析探讨了如何在工业遗产博物馆保护与更新设计中,通过空间叙事性手法来对历史空间内容进行整合与诠释,使参观者产生深度记忆体验的可行性与发展方式,以期为我国工业遗产博物馆发展工作提供具有启发性的实践思路。

关键词

工业遗产;博物馆;空间叙事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82655127822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JUSRP1605XNC);江苏省教育厅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项目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334

 

文章标题

博物馆专题展示空间中叙事性设计方法研究

作者简介

王亚明(1972—),男,河南人,硕士,东华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展示陈列设计。

摘要

目的 研究专题博物馆展示陈列设计中运用叙事学原理展开形式设计的方法和策略。方法 以文学领域的叙事理论为基础,综合实地调研、文献资料、实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叙事方式进行对比,来探索博物馆专题展示空间中叙事思维方式、叙事元素构成以及叙事语汇的表达。结论 专题博物馆展示陈列中不仅要关注整体的叙事结构,叙述节奏,还应当注重展示空间的条件,发挥空间的优势,内容与环境相协调。在主体内容的展示陈列上应当关注它与背景的关系,重视视觉界面的综合陈述作用。发挥叙述节点上语言元素的积极作用,合理安排场景、道具、装置、图形与符号,从而改进和完善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使其更好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叙事性设计;博物馆;展示陈列设计

基金项目

上海市设计学IV 类高峰学科专项研究基金“城市公共设计与服务研究”(DA17009

被引

5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341

 

文章标题

基于叙事的城市公共空间体验设计

作者简介

范希嘉(1973—),女,上海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伦理、设计管理等。

摘要

目的 基于叙事,分析公共空间的生活主体的设定与考量,通过对主体行为层面的综合分析,探讨城市公共空间体验设计方法。方法 通过对商业广场这一典型性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同类型主体的行为和空间体验的综合研究,分析其公共生活的行为特征与情感诉求,探讨叙事型公共空间形式与主体空间体验之间的联系。以上海汇智国际商业中心广场主题活动策划与设计为例,探讨在现有城市文脉和行为主体集体经验的基础之上,用叙事方式营造公共空间体验,满足公共生活主体情感诉求的设计方式。结论 从叙事角度全面、真实地观察城市公共空间中多类主体的行为和体验,可以避免政策视角或商业视角的片面性和狭隘性,保障伦理视角的真实性、多样性和公平性,尽量规避关注盲点,为可持续、和谐的城市发展提供设计支持。

关键词

叙事;行为主体;公共空间;体验设计

基金项目

2016 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设计伦理视阈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创新发展研究》(DG104

被引

2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318

 

20183 39 6

选题策划:《通感、联觉与设计》

    国内对于“通感”的关注与研究,得力于1962年钱钟书先生发表的《通感》一文,自此以后,语言学、文学、美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学者着力尤多。其实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关注到“通感”,并对之展开研究,但却未在他的《修辞学》中阐述。心理学领域最早对之研究的是法国心理学家Jules Millet,他在1892年从心理学角度阐释了“通感”概念。脑科学于晚近才对“通感”进行研究,但是一般基于实验的科学设计,着眼于生理层面的揭示,关注脑神经对于多感官信息的勾连。

    一般而言,通感与联觉具有概念上的相近意,都关注到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获取的信息在脑部的相互迁移与复合,因此,这两个词汇有一些相似的含义,日常生活当中人们经常将之混用,即使在学术研究当中,某些场合两个词汇也被替换使用。但是,严格地说,两者也存在一些细微的区别,联觉更明确地指向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一种感觉受刺激,引发另一种感觉的生理现象,通常这几种感觉之间是联通的,最普遍的是“色—听”联觉。通感更偏向于心理感受,特别在艺术审美领域比较明显,不仅强调一种感觉引发另外的一种或几种感觉,还强调这几种感觉相互之间的漂移,这些联通的感觉复合成对于事物整体的、综合的感受,并且反映在艺术作品当中,同时给予受众类似的共鸣。

    此次专题的研究论文主要关注设计学领域的通感与联觉现象,既涉及现代技术下的设计艺术,也有关于传统文化场所的研究;既有建筑空间的相关研究,也有产品设计的相关研究;既有对于设计领域的宏观研究,也有对于设计个案的微观研究。

    当今,设计理论领域中关于设计的交互就注重于人与设计作品之间的多重联结与沟通,研究如何通过设计增强和改善人与产品的“执行与反馈”机制,让沟通更通畅,反馈更清晰,交互更合理舒适。相关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就是关注设计中的通感或联觉现象,研究它们是怎样起作用的,如何利用人类的这种感觉来优化设计或进行创新设计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势必推进设计研究的发展,设计学科十分需要这样的研究。  

专题主编:苏州大学江牧教授

江牧(1971—),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计划培养对象、教育部学科评估专家、国家社科基金成果鉴定专家、江苏省科技咨询专家、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20077月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设计学博士学位,师从杭间教授。2008年起任教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2010年晋升教授。2014年被聘为苏州大学设计学博士生导师。

始终致力于工业产品设计安全、设计伦理、设计历史及理论的研究,已出版专著《工业产品设计安全原则》、《工部厂库须知》校注、主编《Au-toCAD建筑室内设计精要》、参编《都市水乡朱家角》、参译《最新英汉美术名词与技法辞典》在《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艺术百家》、《包装工程》、《装饰》、

《机械设计与制造》、《创意与设计》、《中国美术馆》等理工类和人文类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国家古籍整理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已完成省部、市厅级研究课题若干,研究成果荣获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苏州市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年起获苏州市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2016年入选苏州科教创新区高端人才集聚工程,2014年荣获苏州大学交行教学奖。

现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鉴定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研究生毕业论文通讯评议专家、《包

装工程》杂志编委和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创意与设计》编委、《华侨大学学报  哲社版》特邀评审

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设计教育

分会理事、中华美学学会会员、苏州欧美同学会理事。

                    

组稿情况:

文章标题

建筑空间设计与联觉

作者简介

过伟敏(1963—),男,江苏人,硕士,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建筑与环境设计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

刘佳(1983—),女,山西人,博士,江南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与环境设计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对建筑空间与联觉的产生、相互关系及协同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对空间概念以及人类建筑发展的脉络梳理和分析,探讨建筑与有意义的空间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建筑空间与意义之间的协同关系及途径。结果人类建筑范式是具有某种意义的载体和文化的阐释者,具有强烈的符号性。认为建筑联觉的知觉表达机制与方式,是建筑空间与意义之间的协同。结论 意义的来源,主要包括空间形态的符号性和空间形态的意象性两个方面,而空间与意义之间协同的途径,则主要通过空间视觉形态的同构、空间视觉形式的连续两种方式进行构建。

关键词

建筑空间;空间意义;符号性;意象性;视觉同构;视觉连续

基金项目

2017 年江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JG2017029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77

 

文章标题

基于通感的当代创意编程设计的运用与影响

作者简介

江牧(1971—),男,江西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及理论、环境设计及理论、设计历史及理论。

通信作者

张凯(1973—),男,江苏人,博士生,江苏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工业设计理论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创意编程设计中的通感进行分析,阐明通感因素对当代创意编程设计的影响及应用途径。方法 通过整理通感与创意编程设计作品的相关概念,结合对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创意编程设计以及融入通感后的特性与优势,进一步探讨创意编程设计领域中运用通感的影响与新趋势。结论 通感的融入使创意编程设计有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并且创造出一个新的设计市场。

关键词

创意编程;交互;通感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93

 

文章标题

感性设计方法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

张学忠(1971—),男,甘肃人,博士,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设计。

通信作者

陈国文(1990—),男,甘肃人,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画设计。

摘要

目的 感性直觉方法在设计实践中是常见的一种思维方法,但相关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在强调现代设计的理性精神和方法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感性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及其价值,明确感性设计方法是理性设计方法的有益补充。旨在探究感性设计方法价值和意义的具体所指。方法 以情感体验、直觉感受的艺术设计方法论和设计符号学与产品语义学的视觉文化设计方法论,对感性设计思维方法特征进行梳理,以悦目动心的设计、有意味的形式、创造的进化3 个角度与理性设计思维方法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论 感性设计思维与理性设计思维两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对应互补关系;感性设计方法是历史悠久的设计方法,并依然被许多设计师推崇;感性设计方法在感性消费时代创感时代以及营造艺术化生存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设计方法;悦目动心;符号意味;直觉创造

被引

3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209

 

文章标题

产品符号感官体验中的艺术通感转译

作者简介

张凌浩(1974—),男,江苏人,博士,江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产品设计战略与方法、用户体验设计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摘要

目的 对产品符号感官体验中的艺术通感转译进行分析。方法 以用户的符号体验本身为起点,针对产品的特性,从社会、心理、环境、哲学等维度进行多角度的探究。结论 产品符号作为意义的载体,与用户的交互并非仅是通过视觉途径的单一感知,更是涉及到五感的多感官途径。艺术的通感则是在不同感官及心理因素单一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连接与相关转化,进而实现从感官到情感的综合体验,因此,可以进一步研究其内在的机制与产品在体验设计中的通感转译过程及特性,进而探讨出通感在产品符号体验设计中的构建策略、转译重点与不同应用,从而使用户获得更加微妙及深刻的体验。

关键词

艺术通感;产品符号;感官体验;设计转译;体验场景

基金项目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JY-002);江苏省第五期“333 工程”项目(2016-2517

被引

8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497

 

文章标题

通感中感觉挪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

张凯(1972—),男,江苏人,博士生,江苏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工业设计理论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

林鸿(1975—),女,江西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教育管理、艺术学理论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明确通感中感觉挪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路径,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产品通感设计的理论研究,并指导设计的创新实践。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从感觉挪移的特征、产生基础、应用路径等维度,探析感觉挪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结论 进一步梳理了感觉挪移与通感设计中其他表现形式的关系,阐述了通感产生的生理、心理基础。同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感觉挪移在产品创新设计应用中基于感知关联、认知经验和情感共鸣的3 个主要路径。感觉挪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作用于用户的信息获取、加工、反馈等过程,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体验,为当代产品设计的创新提供独特的视角。

关键词

通感;感觉挪移;产品设计

基金项目

2016 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YSD008

被引

4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276

 

文章标题

从设计师深泽直人的作品来谈联觉要素与通感设计

作者简介

余森林(1980—),男,湖北人,博士,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家居产品设计。

摘要

目的 分析联觉要素与通感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通感设计理论在产品设计应用中的优势。方法 从联觉产生的要素与通感设计的方法出发,以深泽直人的设计作品为例进行分析,从具体实例中研究联觉要素的产生与通感设计的关系。结论 通感设计利用感觉挪移、多觉叠加和意象互通,实现用户的联觉感知,调动起用户的感官给用户心理暗示,并带来新的感觉。当通感设计运用到产品设计中时,能增强产品的表现力,满足用户的多种心理需求,为用户带来更丰富的身心体验。

关键词

深泽直人;联觉要素;通感设计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13CB117

被引

5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446

 

文章标题

全适性设计中的通感与联觉

作者简介

李一城(1986—),男,江苏人,博士生,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及理论、全适性设计。

通信作者

江牧(1971—),男,江西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及理论、环境设计及理论、设计历史及理论。

摘要

目的 阐述通感与联觉在全适性设计中的作用。方法 在全适性设计方法的测试阶段引入通感与联觉。结论 通感与联觉能服务于全适性设计,将通感与联觉加入到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中,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关键词

通感;联觉;全适性设计;用户测试

被引

3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306

 

文章标题

中国传统山地景观空间的通联性分析

作者简介

丁杰(1983—),男,安徽人,苏州大学博士生,安徽财经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及理论。

通信作者

江牧(1971—),男,江西人,博士,苏州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及理论、环境设计及理论、设计历史及理论。

摘要

目的 对中国传统山地景观空间设计中的贯通联觉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结合相关文献和实际案例,对中国传统山地景观空间的通联性进行分析。结论 首先,中国传统山地景观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修建人造景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融入自然,故其关注的焦点为自然本身;其次,景观空间内部采取了由内而外的渗透设计,即将景观场所的空间界限通过门、碑、亭等简单元素由内向外延展,让人明确感受到场所的阈限范围;最后,传统山地景观空间设计还采用引导的设计手段,使人们在场所空间内连续体验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

山地;景观;空间;通联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7BH156);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Q2016D91);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KYCX17_1973

被引

2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93

 

2018 4 39 8

选题策划:《全球化视野下的设计史研究》

设计是一门应用学科,其核心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创新思维,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以技术为实现手段,同时又要满足市场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方法:手绘草图、效果图、电脑建模、渲染、油泥模型、功能原型等,良好的表现力是一名设计师的基本能力。但以上种种,解决的都是HOW的问题,即怎样做设计。而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不仅要知道HOW,还要知道WHY

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曾经说过:“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与术的区别。学就是明白事情的真相,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就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按照这个观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设计史是为了了解设计的发展规律,以便更好地做设计。

    设计史不仅有时间的维度,还有空间的维度。建构时间和空间的设计观,将有助于提高设计作品的生命力,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时间上的纵向研究让设计师更理解历史赋予的沉重责任,在空间上的横向比较让设计师更懂得人类普遍性的广泛意义。本期选题《全球化视野下的设计史研究》收录了国内优秀学者的9篇文章,就是从时间和空间层面讨论设计的价值和作用。其中,《艺术设计史观的解构与重述》和《现代设计史开端的几种写法》对设计史理论研究进行了全新的诠释,《从中西色彩观差异看中西方设计色彩的异与同》、《20世纪中国工业设计若干名称研究》和《通用设计思想的历史谱系研究》分别从横向比较和纵轴发展上探讨了设计的表象与内涵,《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及其时代意义》和《民国时期牙粉包装设计特征的双重性研究》选取具有典型历史特征的人和物展开了深入的论述,而

《楚国漆豆的形制与礼仪特征》和《北方游牧民族设计文化流变因素研究》则从一南一北不同的地域展现了中国设计文化的传承和多样性特征。这9篇文章的研究范围广、代表性强,体现了近年来国内设计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全球化视野还应该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颠覆性改变,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方便。在中国大学MOOC上我们建立的《设计史话》教学资源共享课程平台,目的就是为了促进设计史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呈现更多的设计史研究成果。我们相信,本期专题将为从事设计史教学和研究的同行们传递一个重要信息,设计的多元化、人性化和交互性趋势同样适用于设计研究。    

专题主编:山东大学王震亚教授 

王震亚,博士,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问学者。1995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2001-2017年担任山东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工业设计系主任,长期从事工业设计教学与实践,著有《工业设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等教材5部,主讲的《产品设计创新与开发》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主持完成的《艺术类在线课程开放式建设、共享式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获得2018年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被评为山东大学首届“我最喜爱的老师”。

近年来致力于设计普及教育和在线设计教学,主讲《人人爱设计》、《设计创意生活》、《创客来了》、《设计史话》等4门慕课课程,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选课人数超过50万人。其中,《人人爱设计》是网络上最受欢迎的设计类慕课之一,2017年有590所高校的78701名学生通过了课程学习获得学分,被评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710月上线的《设计史话》打造了一个设计史教学研究的资源共享平台,吸引了30多所高校的师生积极参与,让每个老师可以分享自己的视频、课件等资料,所有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进行学习、参加讨论、提交作业、完成测验,该课程也被评为“中国大学MOOC2017年度最受欢迎的22门课程之一。

组稿情况:

文章标题

通用设计思想的历史谱系研究

作者简介

王琴(1979—),女,湖北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理论。

通信作者

涂颖哲(1981—),女,湖南人,硕士,华南理工大学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情报分析。

摘要

目的 对通用设计的概念和思想进行历史与发展谱系研究。方法 通过历史追溯和文献整理,理解通用设计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根源。对丰富的中外学术文献,基于数据统计和CiteSpace 知识图谱分析,梳理通用设计的研究脉络与趋势。结论 深化对通用设计概念的认知,阐明通用设计的本质和内涵,全面深入理解通用设计的历史渊源和学术发展现状。

关键词

通用设计;发展历史;CiteSpace

基金项目

广州市社科联“羊城青年学人”项目(17QNXR31);广东省人机交互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助;中央高校业务费(2017ZX013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242

 

文章标题

从中西色彩观差异看中西方设计色彩的异与同

作者简介

张炜(1972—),女,山东人,硕士,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艺术设计教育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对中西方设计色彩差异进行理论分析。方法 以中西色彩表达的文化差异为基础,通过对中西方色彩观的文化渊源进行比较分析,提炼出对中西传统色彩观的文化特点概括。结论 通过对色彩在中西方建筑、服饰、装饰等设计中的运用案例进行分析,把握传统色彩观在历史空间中的演进与中西融合趋势,以求对21 世纪全球语境下的现代设计色彩发展,提供基于中西传统色彩观特点比较分析基础上的把握。

关键词

中西色彩观;现代设计色彩;差异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 世纪上半叶中西文化碰撞下的中国建筑设计审美演变”(14YJA760053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209

 

文章标题

现代设计史开端的几种写法

作者简介

武月琴(1982—),女,山西人,四川大学博士生,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史、设计管理、产品创新系统。

摘要

目的 厘清设计史叙述的多元性成因,其中包括学者们对现代设计史开端的不同理解与写法。方法 以西方设计史著作对现代设计史开端的描写进行论述与分析,得出现代设计史开端每种写法的影响与成因。结论 由于设计史的叙述方式受到了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和技术等的影响,设计史学家们对不同方面的侧重,结合不同的著作目的进行设计史写作,形成了现代设计史开端的多种叙述,最后对中国现代设计史的构建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现代设计史;设计史;开端;设计史叙事;多元性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7YJC760101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200

 

文章标题

20 世纪中国工业设计若干名称研究

作者简介

周敏(1979—),女,河南人,博士,河南理工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理论与历史。

摘要

目的 20 世纪中国出现的指代工业设计活动的若干名称进行梳理和研究。方法 20 世纪中国的社会背景和工业设计的全球发展为基础,通过文献和比较研究法,分析在国内外社会背景的差异中,中国出现了哪些代表工业设计的名称。结论 20 世纪初到20 世纪末,中国工业设计活动从刚刚传入到蓬勃发展,出现了多样化的指代工业设计活动的名称。不同的工业设计名称反映了西方现代设计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相融合并逐渐中国化的过程。

关键词

20 世纪;中国工业设计;多样化;名称

基金项目

河南理工大学自然科学基金(2018 年博士基金);河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重点学科资助;河南理工大学青年骨干教师项目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46

 

文章标题

艺术设计史观的解构与重述

作者简介

卢川(1983—),男,山东人,硕士,西安美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的历史与理论、现当代艺术理论。

摘要

目的 建构符合艺术设计学学科逻辑的历史写作观念与方法。方法 一方面对国内艺术设计史写作的体例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其写作中以风格化和形式分析为导向的诸多缺陷;另一方面则引述艺术史与建筑史研究的相关成果,试图对艺术设计史研究进行修正,主要以“线性的艺术史的终结”与“建构文化研究”两则话题为参照。结论 同建筑史与艺术史观念变化的动因相同,当下的艺术设计史写作应产生出与线性的、发展的和进步式的“大设计史”所能相互补充的,类别的、微观的、技术的设计史。同时,设计史注定不等于艺术史和美学史,其研究不能单纯视作社会史表述的补充,而应体现其制造本质,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交互。

关键词

设计史;艺术史观;建构文化研究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269

 

文章标题

楚国漆豆的形制与礼仪特征

作者简介

张宗登(1982—),男,湖南人,博士,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设计科学与文化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先秦时期楚国漆豆中的礼仪特征。方法 漆器流行于青铜器衰退,陶向瓷演变的过渡时期,它可贵可贱、可繁可简,具有很强的弹性空间和广泛的民意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楚国漆豆可以用来调和君与臣、官与民、神与人之间尊卑有序的关系。结论 漆豆是楚国漆器的典型代表,与楚国民众“饭稻羹鱼”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从上层贵族到下层庶民,均能从漆制漆豆中找到各自的身份认同与精神共鸣;体现出3 个层面的礼仪特征,即漆豆的修养之礼,漆豆的阶级之礼,漆豆的祭祀之礼,具有“协于上下,以承天体”的造物目的。

关键词

器以传礼;楚国;漆豆;礼仪特征

基金项目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6B073);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7YBA358);湖南省社科联项目(XSP17YBZZ028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92

 

文章标题

北方游牧民族设计文化流变因素研究

作者简介

蔺相东(1980—),男,陕西人,硕士,内蒙古农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设计文化、产品造型与设计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通信作者

王洪波(1978—),男,内蒙古人,博士,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优化、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摘要

目的 以北方辽阔草原上游牧民族建立的辽金元三个朝代为背景,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为基础;以三朝的生活用品在继承吸收唐宋生活用品基础上取得的新成就为切入点,探究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设计的传承与发展,进而应用于地区文化产业。方法 从设计文化的发展观点,对辽金元时期手工艺品的总体面貌、时代特征、民族风格、造型艺术、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创新意识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结论 找出由中国传统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创造出的生活用品和手工艺品的同一性,文化风格的一致性与民族风格的独特性,总结内蒙古地区游牧民族设计文化的流变因素。

关键词

草原文化;设计流变;民族风格;设计文化

基金项目

内蒙古农业大学社科基金计划项目(2015YB1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2016YFD0701704-3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12

 

文章标题

民国时期牙粉包装设计特征的双重性研究

作者简介

赵绍印(1978—),男,山东人,徐州工程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理论及应用。

摘要

目的 论证出全球视野下,民国牙粉包装设计所具有的双重特征,对当下设计实践和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方法 从消费群体和包装设计视觉元素两方面分别论证,结合消费心理和图像分析,实事求是地得出了民国牙粉包装设计的爱国性和媚外性双重特征。结论 民国包装设计具有爱国民族情结的时代性的同时,也呈现出迎合消费者的时尚性特征。知微见著,通过民国牙粉包装设计特征分析,希望对当下其他设计的实践和研究有所借鉴与启发。

关键词

民国;牙粉包装;设计特征

基金项目

徐州工程学院校级培育项目(XKY2016107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00

 

文章标题

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作者简介

王莹(1990—),女,山东人,硕士,齐鲁工业大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中西设计史理论。

摘要

目的 剖析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展示现代设计的时代精神,为现代设计理念的发展提供理论学基础。方法 运用马克·布洛赫的比较史学方法论和黑格尔的时代精神概念理论,探究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的时代意义和价值。结论 作为现代运动之父设计改革家的威廉·莫里斯提出了设计要为大众服务的以人为本的民主理念,秉承了师承自然的绿色设计理念和设计要达到功能与美相统一,并深刻认识到时代和社会系统的共生关系。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是设计活动中一直存在的内在核心力量,而设计更是时代精神的展现。

关键词

威廉·莫里斯;设计思想;时代意义;时代精神

被引

3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483

 

20185 39 10

选题策划:《设计介入精准扶贫》

消除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的全球性挑战。我国于1986年开始大规模的扶贫,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的“精准扶贫”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最切实可行的扶贫战略,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一项从技术策略到价值导向和精神指引的重大工程。扶贫问题是类型多样的复杂问题,设计领域正寻求有效的策略和方法积极地参与到这场社会变革中,将多学科的知识作为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以设计系统为载体,规划和组织多种知识的综合性运用。

《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研究》专题旨在讨论在一个处于不断变化过程的社会现实中,设计如何介入,设计不仅能成为“问题解决者”,而且也能成为“意义建构者”,不断扩大其在社会变革中的参与度,借由产品驱动和服务驱动两个层面,重新定义了设计推动扶贫项目的能力,对现有资源的创造性重组,改造新的生产消费系统,激发广大民众的内生动力,参与设计、享有设计,帮助当中的低收入人群获得普遍利益,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量,从而彰显现代设计为民设计的本质特征和道德价值,设计以系统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介入精准扶贫,强化人的主体性并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精确评价。

    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对农村问题的清醒认识,第一步要找准问题;第二步要进行策略分析,找寻有针对性的对策。在每一种问题解决的情景中,通过设计师的洞察能力,结合设计研究方法,准确定义项目的内涵及核心问题所在。设计不仅能成为“问题解决者”,而且也能成为“意义建构者”。设计正在不断扩大其在社会变革中的参与度,借由产品驱动和服务驱动两个层面,重新定义了设计推动扶贫项目的能力,对现有资源的创造性重组,改造新的生产消费系统,激活贫困人群的内生动力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越性。让越来越多的贫困人群受益,实现社会认可的目标。

 希望通过本次专题探讨,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体系,强化中国本土设计内涵建设,拓展当代中国设计的视域,形成中国特色设计经验。   

专题主编:四川美术学院段胜峰教授 

    段胜峰(1970—),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兼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与艺术设计教育。担任主要课程: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绿色设计概论、产品开发设计等,致力于绿色设计与产品设计的研究与实践。重庆市在地设计创新团队负责人、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设计学)负责人、国家艺术基金终评评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 

设计作品《全地形突击救援车》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风影系列摩托车设计》获“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反恐悍将--警用无人截击机》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提名奖,《自助式轻轨设计》 获“2007世博想象设计大赛”,《风助力摩托设计》获“第二届重庆工业设计政府奖评比银奖等奖项20余项。完成国家级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项等。出版专著3部。

担任《亚洲绿色设计论坛》、《复地智慧—

站在西部看中国》、《腹地智慧—手艺的复杂语境》、《腹地智慧—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等国际、国内设

计论坛主席。组织实施3项国家级艺术基金培训项目。被授予重庆市第二批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

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重庆市第六届艺术奖等荣誉。

组稿情况:

文章标题

设计介入教育扶贫

作者简介

段胜峰(1970—)男,四川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创作、设计教育。

通信作者

皮永生(1979—)男,重庆人,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创新、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

摘要

目的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人才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长远来看,强化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是解决乡村建设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探讨教育扶贫问题,构建设计介入教育扶贫的具体方法以及设计出具体的案例。方法 对农村地区儿童教育的现状进行调研,找出问题,并依据问题应用社会创新设计的相关理念进行设计创意。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使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能够产生互向价值并促进共同发展。结论 设计能够对农村儿童所处的各种关系进行调整,使其断裂掉的影响其学业进步的各种联系得以重新的连接,在对社会现有资源的创造性重组过程中,实现城乡儿童的互相价值,促使其融合发展。通过设计所建立起来的学习共同体,一方面能够促进农村地区儿童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能为教育扶贫提供新的策略。

关键词

社会创新;城乡融合;教育扶贫

基金项目

四川美术学院2018 年博士重大课题培育项目(18BSPY045);2018 重庆艺术规划重大专项项目(18ZD002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367

 

文章标题

设计介入农品的价值提升研究

作者简介

皮永生(1979—),男,重庆人,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创新、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

通信作者

段胜峰(1970—)男,四川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创作、设计教育。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农品变商品进行研究,探讨提升农品价值的方法,并给出具体的设计案例。方法 以重庆酉阳为例,对农村地区的农品进行现状调研,找出不能体现农品价值的原因,并应用社会创新设计的相关理念进行创意设计,使农品在向商品转化的过程中,其价值得以提升。结论 设计能调整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关系,从而让农品商品化和品牌化,最终提升农品的价值,这对于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乡村建设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品;商品;价值提升

基金项目

四川美术学院2018 年博士重大课题培育项目(18BSPY045);2018 重庆艺术规划重大专项项目(18ZD003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243

 

文章标题

C2C 电商平台下生鲜果蔬的网购包装设计策略

作者简介

詹文瑶(1967—),女,四川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与包装。

摘要

目的 研究 C2C 电商平台下生鲜果蔬的网购包装设计。方法 采用传统包装的扁平化外形和瓦楞纸材料,以及采用零售包装的视觉信息处理方式,增加包装外部结构的通气功能,对生鲜蔬果产地的地域材料进行包装体的设计。结论 提出 C2C 电商平台下生鲜蔬果的实体包装设计模式,保证C2C 生鲜蔬果的网络运输质量,提供产品的交付方式,从而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关键词

C2C 网购包装;包装形态;地域材料;信息架构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绿色网购包装设计研究”(14YJA760048);重庆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C2C 电子商务网购包装设计研究”(16YB053

被引

2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226

 

文章标题

精准扶贫视域下重庆荣昌陶的复兴路径

作者简介

商超余(1975—),男,硕士,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策划与管理、艺术品牌营销及传播。

摘要

目的 探究荣昌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DE 导向下,如何聚合陶产业的利益相关者,驱动荣昌陶艺术和经济的双重引擎价值功能,实现陶产业的复兴和繁荣。方法 通过分析荣昌陶的人文艺术价值,参照国内陶瓷产业发展高地放弃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路线,借鉴三重螺旋理论基础衍生出的四重螺旋模式,从产学研的角度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功能。结论 单向度的产业主导及工业陶的定位,为荣昌陶的复兴之路蒙上阴影,行政主导的唯经济论不利于非遗项目的恢复和发展,只有聚焦艺术陶和营造陶文化艺术的生态环境,才有利于荣昌陶的发展。

关键词

本体价值;精准扶贫;生态环境

基金项目

四川美术学院2017 设计学科建设项目(820/82017030202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88

 

文章标题

论精准扶贫中网络道德“防火墙”的构建

作者简介

骆玉平(1985—),女,重庆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科研流动站博士后,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美学。

摘要

目的 网络交往的有序进行需要发挥道德“防火墙”的作用,就如何构筑网络交往中的道德“防火墙”展开研究。方法 网络道德“防火墙”的构筑需要依据网络社会的具体情况,遵循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则,倡导“四项原则”、“五点主张”,尊重网络主权。采用理论与实践案例相结合、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网络交往主体个体道德培育和社会道德调控方面,提出构筑网络交往中道德“防火墙”的具体路径。结论 通过家庭、学校、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各方面来实现网络道德“防火墙”,具体而详尽地论述其构建原则、构建途径,充分展现出精准扶贫中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网络社会道德氛围。

关键词

防火墙;无伤原则;互惠原则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81

 

文章标题

精准扶贫战略下羌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

作者简介

黄姝彦(1984—),女,四川人,硕士,四川师范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与美术教育。

通信作者

岑华(1969—),女,四川人,硕士,四川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

摘要

目的 探讨在精准扶贫战略下,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开发的实现策略。方法 通过调研四川羌族地区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的现状,结合四川羌族地区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征等实际情况,探讨创意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实践机制。结论 四川羌族地区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应从意识、组织策略和工作模式3 个层面进行开发研究,分别是强化精准意识,树立文化生态观念;强调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院校、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强调引入创意阶层进行设计的多元交互协作模式。

关键词

精准扶贫;羌族;文化创意产业;传统手工艺

基金项目

2017 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年度课题(DYWH1719);四川师范大学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专项课题(17tz11-05

被引

3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399

 

文章标题

基于侗族鸟图腾文化的数字创意产品开发

作者简介

宁彤彤(1993—),女,湖南人,湖南大学硕士生,主攻设计学与社会创新。

通信作者

季铁(1972—),男,湖南人,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网络的信息设计、可持续设计与社会创新。

摘要

目的 以侗族鸟图腾文化为研究依据和切入点,探索地域文化数字创意产品开发的设计流程,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方法 从地域文化研究的角度对侗族鸟图腾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梳理,建立知识资源框架;以“手工艺者创业+学生创新”的双创模式为途径,以智能硬件技术与传统文化结合为手段,探索侗族鸟图腾文化数字产品设计的新模式。结论 通过智能硬件技术的运用,能创造寓意多元文化丰富性与生动性的侗族鸟图腾文化产品;通过与当地手工艺者合作,能帮助树立当地民众的文化自信,激发其对新技术的学习兴趣,有效建立当地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并创造就业,促进侗族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侗族鸟图腾文化;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设计流程;双创模式

被引

3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407

 

文章标题

地方性知识平台构建中的影像设计方法应用

作者简介

付泓潇(1992—),女,辽宁人,湖南大学硕士生,主攻视觉传达与新媒体影像设计。

通信作者

季铁(1972—),男,湖南人,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域文化、非遗保护、可持续设计与社会创新。

摘要

目的 研究影像采集地方知识的方法,构建可供设计及研究的快速学习影像平台。方法 对传统地方知识学习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以影像作为工具进行快速学习地方知识的方法及优势,以湖南大学“新通道·呼伦贝尔”实践项目为例,建立以人作为快速学习的对象及构建知识网络的结点,对快速学习地方知识方法进行验证。结论 通过实地探索地方文化,运用影像工具采集地方资源,整合形成可快速学习的地方知识平台,获取更有针对性的特色文化产业研究依据,为不同群体提供多元创新及研究支撑,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精准扶贫。

关键词

地方知识库;影像采集;快速学习;精准扶贫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35

 

20186 39 12

选题策划:《绿色设计》

回顾世界的工业化发展进程,粗犷型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大量消耗地球的不可再生资源,由废弃物造成的污染也是难以治理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这样的“三高”产业链存在于各行各业,极大程度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威胁人类的正常生存。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寻求环境、人口和资源的和谐统一,“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生命周期评价”等理论方法在世界各国兴起,涵盖各行各业。

随着我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增长、实施绿色新政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发改委和工信部先后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公开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政策方案,体现了中央对可持续发展绿色设计的高度重视。

绿色设计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考虑设计与生产过程等各类相关信息,采用并行设计等各种先进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使产品除了满足自身功能需求外,在生产和使用中还具有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小、能源消耗低、易于回收循环利用等良好的环境协调性,从源头上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预先引入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机制,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支持。

本专题重点针对绿色设计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背景下,考虑产品的全生命

周期属性,结合现有设计方法,例如模块化设计、可拆卸设计等,借助学科交叉方法分析产品功能结构,

优化设计流程以及提炼绿色设计准则,为相关行业实现节能、减排、降污染提供借鉴。

专题主编:张峻霞天津科技大学教授

    张峻霞,女,天津市教学名师,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天津市级教学团队—工业设计教学团队带头人,天津市高等学校应用型专业(工业设计)负责人,天津市轻工工程学会理事长,天津市机械工程学会常务

理事,天津市设计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教育分会理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机械设计》、《包装工程》、《天津科技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产品系统设计、可持续性设计、人机工程及康复辅具设计。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

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

子课题、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等多项纵向研究课题和横

向项目。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6余篇,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

型专利10项。目前主持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电动拖拉机轻量化设计及其热管理系统开发,近期主要从

事可持续性设计研究;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绿色生产性消费产品设计

研究等项目,专注于节能减排等绿色设计方向。

组稿情况:

文章标题

基于生命周期的绿色水上交通工具人因价值研究

作者简介

许晓云(1960—),女,天津人,河北工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工程学、产品设计工程。

通信作者

刘亚琦(1992—),女,河北人,河北工业大学硕士生,主攻产品设计工程。

摘要

目的 研究绿色水上交通工具的人因价值。方法 提出绿色水上交通工具的人因价值,通过分析宜人性价值和心流价值两方面内容,总结归纳出绿色水上交通工具的宜人性价值与心流价值设计方向映射;提出基于生命周期的人因价值设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绿色水上交通工具的设计;建立水上交通工具全生命周期体验流程图,通过收集用户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体验满意度数据以及产品的耗能与污染数据,绘制全生命周期体验地图;依据满意度与耗能程度在地图中提取人因价值补偿点,结合所归纳的宜人性价值与心流价值设计方向映射,完成人因价值映射;运用层次分析法量化人因价值的需求权重,从而得到指导价值提升的人因价值量化数据。结果 将全生命周期与用户体验地图结合,得到了一种提高人因价值的绿色设计方法。结论 以用户为中心的绿色水上交通工具的设计方法,可以实现优化绿色设计的耗能与价值比,从而更好地指导绿色设计。

关键词

绿色设计;水上交通工具;生命周期;宜人性价值;心流价值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87

 

文章标题

基于新能源移动电源设计的绿色行为研究

作者简介

钟蕾(1966—),女,上海人,天津理工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产品系统设计与理论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分析目前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移动电源的使用和了解情况,并结合这些因素对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从企业销售者的角度帮助人们树立绿色消费观念。方法 对消费者携带移动电源出行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研究数据获取用户使用移动电源产生的一系列行为的心理需求,并结合具体数据资料,围绕这些心理需求进一步展开用户对新能源移动电源的适应度调查。由调查结果分析得出消费者对绿色新能源的相关认识和观念。结论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能被人们接受的新型能源移动电源,最终达到使消费者购买新能源移动电源的目的,对消费者使用新能源移动电源的绿色行为起引导作用。

关键词

新能源;电子产品;移动电源

基金项目

2016 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6JZD014

被引

2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142

 

文章标题

微建筑视角下无人驾驶汽车舱内视知觉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

杨君宇(1977—),女,河北人,天津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视觉传达设计与工业设计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

项忠霞(1964—),女,天津人,博士,天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学、人体生物力学。

摘要

目的 对未来无人驾驶汽车座舱空间视知觉设计的思路与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学科交叉的方法,借助“微建筑”理论在处理人与所处空间情感关系方面的成熟理念,研究如何从视知觉设计的角度来满足乘客对未来无人驾驶汽车座舱空间的情感体验需求。结果 探讨无人驾驶技术对未来汽车社会角色与座舱空间功能的影响,分析乘客对未来无人驾驶汽车舱内空间的需求变化趋势,获得未来无人驾驶汽车座舱视知觉设计的新思路与新方法。结论 从组织空间的各个界面关系、材质、形态、色彩、光线等要素着手分析,探索乘客与汽车舱内空间产生心理共鸣,进而影响乘客感情和心理变化的作用机制,得到改善汽车内部空间情感体验的一般规律,构筑未来无人驾驶汽车舱内的情感空间。

关键词

无人驾驶汽车;视知觉;微建筑;情感体验;设计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58

 

文章标题

可持续性产品设计的创新方法与案例解析

作者简介

余森林(1980—),男,湖北人,博士,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设计、智能家居产品设计。

摘要

目的 拓展可持续性产品设计的思路,解析不同类别的可持续性产品设计案例,探讨可持续性产品设计的创新方法及其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从“末端治理”来分析废弃物再利用的设计,从“源头干预”来分析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从“共享服务”来分析产品与服务系统设计,从“消费公平”来分析弱势群体的社会和谐设计,从而归纳可持续性产品设计的创新方法。结论 可持续性产品设计创新方法必须将关注重点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消费领域,从实体产品扩展到产品服务系统,从物质文化领域扩展到精神文化领域。可持续性产品设计的内容,应该同时关注产品的“生产系统”与“消费系统”,将产品与服务系统有机融合,提升产品的使用效率与生态品质,促进全社会的消费公平,体现设计的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为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贡献设计的力量。

关键词

可持续设计;产品生命周期设计;服务设计;社会和谐设计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13CB117

被引

3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652

 

文章标题

基于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轻工产品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

吕静雅(1990—),女,河北人,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生,主攻产品可持续性设计。

通信作者

张峻霞(1968—),女,山西人,博士,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工程学、人体仿生机构学和产品可持续性设计。

摘要

目的 分析绿色建筑案例,汲取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通过学科交叉构建具有可控性的啤酒发酵罐设计方法,改变发酵罐耗能高的现状。方法 近年来,中国建筑的运行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例较大,一直维持在20%~25%。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对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成果。建筑设计与产品设计的本质上都是为人服务,是功能、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体,具有相互借鉴的可行性。通过分析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理论及著名零能耗建筑案例,对轻工产品设计进行可控性指导,这是十分必要的。以啤酒发酵罐为例,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设备结构参数、零部件种类及特性,优化设计流程,提出设计方法。结论 提出了啤酒酿造设备的绿色设计方法,为企业真正实现节能、减排、降耗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绿色建筑设计;零能耗建筑;啤酒发酵罐设计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6JZD014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37

 

文章标题

减量化包装的设计理念研究

作者简介

任依晴(1994—),女,天津人,天津工业大学硕士生,主攻艺术与服装学。

通信作者

乔洁(1967—),女,天津人,天津工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可持续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对可持续包装中的减量化设计理念进行定量分析。方法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消费观念亟待调整,本着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5 大发展理念,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部门制定的可循环措施,比较多个实际产品案例及材料特性,分析减量化这一核心理念,从设计理念、材料、结构、生产、视觉设计表现等几方面进行纵向剖析,深入探索减量化设计理念在包装设计中的具体运用。结论 通过减量化设计加快包装设计的绿色可持续进程。减量化包装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减量化包装的普及和推广可以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使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发展更加完善,且加快从粗放式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迈进的步伐。基于减量化这一核心理念,设计师应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从材料、结构、视觉等多方面进行可持续设计。

关键词

减量化设计;可持续发展;包装设计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可持续发展中的绿色设计研究”(16JZD014);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产品设计”(TD13-5012/5045

被引

2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235

 

20187 39 14

选题策划:《基于TRIZ的产品创新设计》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乏创新精神,千百年来,创新思想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国人的发明创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然而,如果以时间为横轴,沿着历史的长河在世界范围内仔细梳理,我们会发现,在世界科技史上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发明中,由中国人提出的科技发明的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尤其是16世纪以后,中国人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几乎顿足不前,这是一个奇怪而可怕的现象。

    中国教育学家蔡元培在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分析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没有科学的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的方法。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认为,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和推广。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樊迟学稼,“礼义与信足以成德,何用学稼以教民乎?”在儒家看来,道德的养成比技能的学习要重要得多。作为创新能力重要发挥领域的科技便在儒家思想统治的时代里拥有了“奇技淫巧”的贬称,得不到重视。

    新时期的中国面临着全球的挑战,不断创新才能够保持快速的发展,而传统文化的这种抑制力量就愈发地凸显出来。当然,无论对于创新,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盲目崇拜都是不可取的。怎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摆脱抑制,引导国人自主创新就成了新时期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人在创新方面的落后是由于缺乏方法而非缺乏能力。

    那么,当人们在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时,是否有可遵循的科学方法和法则,从而能迅速地实现新的发明创造或解决技术难题呢?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默默地发展了50余年,近几年在西方国家爆发,并正在迅速普及的被称为“超发明术”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TRIZTRIZ是由前苏联发明家G S Altshuller等人通过对世界数百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的分析研究,总结出的人类进行发明创造解决    技术问题过程所遵循的原理和法则,并建立了一个由解决技术问题,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TRIZ的理论方法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学科、机构或过程,而是要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及指明问题解决对策的探索方向。TRIZ的原理、算法也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应用领域,它引导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提供科学的方法、法则,因此,TRIZ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近几年,我国工业设计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受到了国家及企业的重视与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第六大项第三条明确提出了“强化工业设计引领作用”。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工业设计还处于初级阶段,机遇与挑战共存,这无疑也是每一个工业设计从业者正在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工业设计的从业者,不仅应具有专业的思维方式、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超前的设计思想,还应具有很强的技术整合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TRIZ的掌握及应用不仅为设计思维的突破,更为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工具以及方法论的支持。

   《基于TRIZ的产品创新设计》选题,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工业设计从业者对TRIZ理论的学习兴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部分论文质量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还望各位专家、学者体谅并批评指正。

专题主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赵锋教授

赵锋,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工学博士学位。2012年在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以访问学者身份从事设计预防犯罪(Design Against Crime)领域的研究工作。2015年获得由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陕西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近几年,随着对设计理解的不断深入,赵锋的兴趣逐渐由单纯地对设计方法、理论的研究转变到对设计本质的追求,更多地关注设计的社会价值。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设计对行为的影响、设计预防犯罪以及以TRIZ为核心的创新方法学等方向上。几个研究方向相对独立又互为支撑。其中,设计对行为的影响研究致力于通过设计来改变(约束)人们的一些不良的社会行为,或鼓励(引导)一些好的社会行为。设计预防犯罪作为情境犯罪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看似一种治标不治本的预防,但对一些普遍、高发的犯罪行为,尤其是财产型犯罪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易于收到明显效果。这2个领域都是以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问题为载体,力图通过设计寻求对某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或部分解决。而TRIZ理论的研究则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为其他2个方向的研究提供支持和保障。

 2009年至今,赵锋以陕西省创新方法研究会专家组专家身份,在“陕西省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

等多个项目资助下,为包括陕西龙门钢铁集团、204研究所、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榆林炼油

厂、宝钛集团、咸阳彩虹集团、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大型企业和研究

院,进行了以TRIZ为核心的创新方法推广及企业技术难题公关工作。与企业和研究院所的技术人员一起,

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连续多年获陕西省创新方法推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组稿情况:

文章标题

基于冲突解决理论的产品造型设计方法研究

作者简介

曹国忠(1974—),男,河北人,博士,河北工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品创新设计、TRIZ、可持续设计。

摘要

目的 针对 TRIZ 中冲突解决理论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方法 以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冲突为起点,将冲突解决理论中的工程参数和发明原理进行分类并重新定义。结论 提出基于冲突解决理论的产品造型设计方法。经实例验证,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冲突,使产品的外观造型和功能结构和谐统一,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提高产品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和效率。

关键词

TRIZ;冲突解决理论;产品造型设计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51475137);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E2015202029);河北省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A201500113);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SLRC2017030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283

 

文章标题

基于TRIZ的校园地震应急避难产品设计

作者简介

赵峰(1985—),男,山西人,硕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产品创新设计、文化创意设计。

摘要

目的 为确保在发生地震灾害时,校园应急避难产品可以更好地为校内人员提供应急救灾的功能,对校园应急避难产品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对校园现有公共空间及设施等资源的分析,将现有资源进行功能与需求的匹配。并以TRIZ 为主要理论依据,运用SAFC 模型对校园应急避难产品在设计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分析,通过矛盾矩阵、发明原理等对技术和物理矛盾进行解决。结果 为校园应急避难产品的设计提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及创新性方法。结论 为校园地震应急避难产品设计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并通过设计实践验证,将现有有限的校园空间设施资源与应急避难产品功能相结合的设计,是一种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对校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力度的提高具有现实

意义。

关键词

校园公共空间;应急避难产品设计;TRIZ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325

 

文章标题

基于技术系统进化理论的停车警示装置创新设计

作者简介

杨杰(1974—),男,陕西人,博士,广东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品系统创新思维与方法论、现代检测技术与仪器、机电智能控制。

摘要

目的 研究现有停车警示装置的类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效构建创新方案的新途径。方法 首先基于九屏幕法寻找新的解题思路,其次基于系统进化的产品改进流程解决次生问题,最后综合应用最终理想解和资源分析等进一步提高技术系统的理想度。结论 设计结果表明,新方案在带给客户更多有用功能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是一个高理想度的解决方案,对其他产品的创新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TRIZ;技术进化论;九屏幕法;最终理想解

基金项目

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014A04042008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43

 

文章标题

基于TRIZ理论的家用电冰箱抽屉改良设计

作者简介

孙志学(1973—),男,陕西人,陕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产品设计。

通信作者

张乐(1991—),女,陕西人,陕西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生,主攻逆向工程与造型设计。

摘要

目的 针对家用电冰箱抽屉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盛装物品过多或者温度过低而结冰,从而使得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非常不方便的问题进行研究。方法 基于 TRIZ 理论,提出了可分离式冰箱抽屉设计。首先通过功能分析建立冰箱抽屉的功能模型,然后进行理想化水平分析得出理想解,再运用TRIZ 理论中的物质-场模型进行物质和场分析,最后利用TRIZ 矛盾冲突矩阵进行冲突解决。结论 通过以上基于TRIZ 法的分析,最终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并进行家用电冰箱抽屉改良设计研究。

关键词

产品设计;TRIZ 理论;功能;冰箱抽屉;可分离式

基金项目

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资助项目(2016-27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402

 

文章标题

基于设计思考和TRIZ的画架便携一体式画箱设计

作者简介

周贤永(1982—),男,湖南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TRIZ 理论及其应用。

通信作者

唐志红(1974—),男,四川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创新创业管理。

摘要

目的 画箱是绘画爱好者的必备器具,它可装载大量绘画工具,但其携带较为不便。方法 提出分析和解决流程,挖掘作画人员的真实需求,采用TRIZ 的最终理想解(IFR)和技术矛盾工具,分析现有作画工具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矛盾。并应用矛盾矩阵,结合情境类比等相关方法,提出解决技术矛盾的初步概念方案。在综合各个初步概念方案的基础上,开发设计一款集画架、画箱、行李箱为一体的便携式画箱。该一体式画箱即可满足作画人员对于绘画工具多样性的需要,又可轻松携带和移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设计思考;TRIZ;矛盾矩阵;便携一体式画箱

基金项目

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项目(2015IM040200) ;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项目(2017IM010700);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2018TJPT0014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79

 

文章标题

基于U-TRIZ理论的家庭应急产品开发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

朱芳芳(1992—),女,河南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生,主攻工业设计、TRIZ 理论。

通信作者

赵锋(1974—),男,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工业设计、设计预防犯罪以及 TRIZ 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针对目前国内家庭地震应急产品设计与理论的研究比较匾乏的现状,为保证应急产品在灾害发生时能更好地提供应急功能,提升其实用性、有效性和普及率。方法 将国内颁布的家庭物资储备清单中的专业应急产品和家庭常见日用品进行分析和挖掘,通过对专业应急产品进行功能分析,并与家庭日常用品进行资源匹配,形成新的设计框架,在此框架下,利用U-TRIZ 理论中的SAFC 模型分析、矛盾分析、功能属性效应知识等方法对应急产品和日用品进行整合和设计。结论 为家庭应急产品设计提供新的思路,有助于设计师在进行此类产品设计时,设计出更多以“平灾结合”为理念的创新型产品。

关键词

家庭应急产品;U-TRIZ;平灾结合

基金项目

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5KRM146);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231

 

文章标题

潜在需求驱动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

作者简介

赵超凡(1990—),女,山东人,河北工业大学硕士生,主攻产品创新设计。

通信作者

曹国忠(1974—),男,河北人,博士,河北工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品创新设计、TRIZ 和可持续设计。

摘要

目的 建立需求分析模型,应用需求分析方法获取用户潜在需求,为产品创新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筛选、归纳和衍化、最终需求集的确定等过程确定用户潜在需求,指导产品创新设计。结论 应用此套理论体系可以准确获取用户潜在需求,辅助产品设计。基于需求分析的产品创新设计模型可有效获取用户潜在需求,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创新源动力,实现产品性能的提升,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以满足市场需求。

关键词

产品创新设计;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衍化;TRIZ;潜在需求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51475137);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E2015202029);河北省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A201500113);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SLRC2017030

被引

2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374

 

文章标题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多功能家具设计

作者简介

康欢(1992—),女,河北人,河北工业大学硕士生,主攻产品创新设计。

通信作者

曹国忠(1974—),男,河北人,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品创新设计、TRIZ 和可持续设计等。

摘要

目的 对多功能家具的可持续性进行研究,延长多功能家具的使用周期,增加可循环使用的概率,减少废旧家具的浪费率,提高多功能家具的整体利用率。方法 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对多功能家具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提高多功能家具的可持续利用率,再应用模块化理念进行结构设计,并通过TRIZ 理论进行多功能家具的设计改进,在利用TRIZ 理论时,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TIRZ 冲突矩阵里的专用术语,再得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在每个阶段都增大多功能家具的可持续性。结果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重新定义了多功能家具,提出在可持续理念下多功能家具的新定义,并提出多功能家具的设计流程。结论 应用多功能家具设计流程进行家具设计,可有效提升家具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

可持续;多功能家具;生命周期;TRIZ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5137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461

 

20188 39 16

选题策划:《智能化趋势下的用户体验研究》

万物互联改变未来,智能生活扑面而来,智能将是承载、优化甚至颠覆物理世界本质特性的一种行为,它让人们对传统的工具有了新的认知和使用习惯。智能科技像一面大网,在每个点都延伸开来,连接了人们的整个生活。设计在走出工业社会以后,在急剧地拓展自己的工作领域,“信息化智能”的发展为设计搭建了更大的发挥舞台。

智能 —— 更强调设计的准确性;智能 —— 更强调场景化功能链整合设计,智能将会催生怎样和以往不同的变革或者颠覆性的产品设计应用模式?人工智能的驱动使内容和工具型产品的信息架构变得更加扁平,不仅提高了内容的可发现性和利用率,更为企业节约了信息的获取成本。在智能化的趋势下,用户体验的提升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提高用户体验?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更好的搜索结果?什么样的智能化程度能提升用户体验?智能化趋势下用户体验的研究内容、方法是什么?都需要深入研究。

    本专题重点研究智能化趋势下用户体验的新产品、新的设计方法、用户体验评估的典型案例、新的交互技术以及智能产品的应用。   

专题主编:北京邮电大学侯文君教授

    侯文军,女,教授,博导,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用户体验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工业设计学会信息与交互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艺术专业硕士(艺术设计)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常务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虚拟/增强现实、智

能设计。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863子课

题、北京市科委、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以及军工等多项纵

向研究课题和横向项目。获得教育部教学改革二等奖1

项,发表SCI/CSSCI/EI论文60余篇,以及获得发明专

利、实用新型专利6项。近年来主要将技术和艺术结合,

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与国际知名公司、国内电子科学

研究院、移动研究院、百度等合作,开展如:复杂信息

系统人机交互综合评估系统研究,基于本土文化的用户

行为研究与应用交互评估和改进,AR空间信息交互

(社交)平台研究与原型开发,基于AR虚实交互的科

普绘本创作等智能化趋势下的交互设计、用户体验和基

AR/VR的交互式新产品开发等实践和理论研究。

组稿情况:

文章标题

智能汽车的车内周边交互体验研究

作者简介

谭浩(1977—),男,湖南人,博士,湖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汽车设计、人机交互和设计方法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

赵颖(1993—),女,江西人,湖南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智能设计与交互体验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智能汽车车内交互中的次要驾驶任务及其带来的周边交互体验。方法根据注意力理论定义周边交互含义以及周边交互设计内容,确定智能驾驶场景下周边交互体验的调研方向,对量化的周边交互任务进行分类,并通过案例解析周边交互设计对于智能汽车交互体验的提升。结果 周边交互设计能够减少注意力负担,为用户带来更好的驾驶体验。结论 研究认为,周边交互是解决驾驶环境中多任务并行的重要交互方式之一。

关键词

智能汽车;周边交互;注意力;次要驾驶任务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650

 

文章标题

基于用户体验的智能充电桩系统改良设计

作者简介

胡珊(1980—),女,湖北人,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与交互设计、智能信息产品设计、服务设计等。

摘要

目的 为解决城市充电桩系统在智能化时代下与用户尚未建立良好的用户体验关系,现通过技术和设计手段建立满足用户和社会需求的产品和导识系统。方法 PSSUQ 问卷的基础上,设计基于用户体验的城市充电桩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初始集合,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城市充电桩服务质量用户体验数据;结合用户访谈方法提取基于用户体验的城市充电桩系统服务质量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提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传统充电桩系统改良设计方案,并通过PSSUQ 评估系统改良设计方案,以期基于用户体验角度下的设计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体验。

关键词

工业设计;用户体验;PSSUQ;充电桩;导识系统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5CG147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381

 

文章标题

智能手机 iOS & Android 系统操控行为的用户体验对比研究

作者简介

胡伟峰(1979—),男,河南人,博士,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交互与体验设计、整合创新设计、健康设计等。

摘要

目的 从操控行为的角度,研究智能手机iOS & Android 两个系统产生不同用户体验的原因。方法 基于用户体验和可用性测试的方法,选择若干典型用户对某一特定的操控任务进行测试,记录实验过程中手机操控的步骤、层级关系、操作的时间,分别从有效性、效率、满意度等方面对两种系统的操控用户体验做出评价。结论 因为智能手机iOS & Android 两个系统的设计开发的思路和定位不同,所以会产生不同的用户体验,iOS 系统偏向于让用户去熟悉并适应其给定的操作和思维方式,希望每一个操控任务都可以尽快但有秩序的完成,因此它预测了使用者会出现的绝大多数的状况,然后选择对大部分用户的使用都相对快捷的路径进行设计;Android 系统则希望智能手机系统可以更多地被用户自己掌握和选择,因此它给出了大量的选择项供用户更改和自定义,进而可以实现较多的个性化设置。

关键词

iOS 系统;Android 系统;用户体验;操控行为;对比研究

基金项目

江苏省文化科研课题一般项目(17YB14)研究成果;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7YSB015)研究成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JUSRP51642A

被引

2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335

 

文章标题

青少年学习场景下的智能产品体验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

王震亚(1974—),男,山东人,博士,山东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方法等。

通信作者

张义文(1991—),男,山东人,山东大学硕士生,主攻产品设计及交互设计。

摘要

目的 以青少年学习者为目标用户,从场景角度对学习型智能产品的体验设计进行分析,为此类智能产品的设计提供新路径。方法 通过对目标用户及典型学习场景进行研究,获取青少年的学习习惯、行为以及需求等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智能学习系统的概念原型,探究其中的体验要素。结论 面向青少年的智能产品应具有系统化与场景化的特征,其概念原型有分离式、集成式以及增强式等类型,从实体界面要素、语音交互要素、手势交互要素以及光效要素等方面对产品的体验要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

体验设计;智能产品;学习场景;产品交互设计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306

 

文章标题

基于信息加工模型的老龄智能产品体验设计

作者简介

张曦(1988—),女,河北人,广东工业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服务设计和用户体验。

通信作者

胡飞(1977—),男,湖北人,博士,广东工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验设计与设计战略。

摘要

目的 关注老年人使用智能产品的体验,使老年人在智能时代更好地拥抱智能产品,享受智能产品所带来的便捷生活。方法 结合 Wickens 等人所提出的人的信息加工模型HIP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提出老年人信息加工过程分析模型(HIP for the ElderlyHIP4E),为以老年人为中心的智能产品体验设计提供分析工具。结论 通过研究,提出基于老年人信息加工过程分析模型的研究流程,并以以老年人为中心老龄版微信设计为案例阐述研究流程。

关键词

老年人;智能产品;ICT 产品;人的信息加工模型;体验设计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BG88);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设计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文化部文化艺术项目(16DG63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454

 

文章标题

基于触屏移动操作界面的 KLM 模型改良

作者简介

赵欣(1981—),男,河北人,硕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击键水平模型(KLM)量化了用户的操作行为,使设计师在产品上线前能够根据模型参数,快速预估产品在高效性方面的表现。KLM 模型的局限性在于其模型参数的建立是以PC 界面为标准,由于移动设备的交互方式和使用场景与PC 设备不同,所以简单地将KLM 模型迁移到移动界面的评估上来,可能会带来较大的评估误差。方法 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适用于触摸显示操作设备的手持水平模型,通过实验对物理操作单元进行量化,在不同交互方式的属性间建立全面操作时间的预估关系,使其评估结果更可靠,在移动界面评估方面的应用更为广泛。结论 以时钟APP 中的典型操作任务为例,运用HLM 模型预估及实验采集两种方式评估其高效性,验证了HLM 模型的有效性。

关键词

触屏手机界面;可用性评估;高效性;hand-level model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50

 

文章标题

基于用户行为智能观测的导视系统设计

作者简介

刘键(1987—),男,山东人,博士,北京工业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产品设计、人因工程学与人机交互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

种道玉(1982—),女,山东人,硕士,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师,主要从事工业设计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运用传感器与机器学习算法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年用户在地铁站内的寻路行为特征进行研究,进而为提高地铁站内导视系统的通用化设计水平提供数量化与科学化决策支持。方法 应用 ZigBee人体智能传感器模块,以异地访京和本地老年人为被试进行了高频度追踪数据采集试验,分析其在地铁站内的寻路行为与差异。结果 构建了基于ZigBee 智能模块的行为观测研究方法。结论为老年人提供快捷且直观的导视信息,能够节约寻路过程中所消耗的脑力与体力,提高寻路体验兼顾社会公正。

关键词

老龄化;智能导视系统;通用化设计;智能传感器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7YJC760048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298

 

文章标题

基于因子分析的智能手机语音系统设计评估体系

作者简介

李豪(1992—),男,河南人,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生,主攻人机交互与用户体验设计。

通信作者

侯文军(1963—),女,山西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和智能设计。

摘要

目的 探索智能手机语音系统任务的设计元素对智能语音交互体验的影响,研究全面性更高、通用性更强的智能语音系统设计评估体系。方法 以用户调研和可用性测试为基础,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智能手机语音系统每个任务的设计元素按贡献量进行分类,再通过聚类分析将各个任务的因子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智能手机语音系统全局的设计元素体系。结论 因子分析能够定量的分析在单个语音交互任务中设计元素的贡献情况,并将大量的设计元素总结为少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聚类分析能够综合因子分析结果中元素类的亲疏关系,得到涵盖各个任务的设计元素之间的亲疏程度,从而获得智能手机语音系统全局的设计体系。研究智能手机语音系统的设计评估体系能够帮助设计人员在设计语音产品时更容易把握设计效果,也能够用于评估智能语音系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

语音交互;智能语音系统;设计元素;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247

 

文章标题

沉浸式与非沉浸式媒介的注意力恢复作用比较

作者简介

李靖怡(1993—),女,上海人,同济大学硕士生,主攻虚拟现实、用户体验。

通信作者

董华(1976—),女,新疆人,博士,同济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包容性设计、设计理论与方法。

摘要

目的 通过在球幕与银幕中模拟自然环境,比较两者的注意力恢复作用。探讨沉浸式媒介中虚拟自然环境的应用价值。方法 挑选 30 名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施加压力进行引诱,进行注意力能力指标测量以及持续性注意力的反应测试。实验组观看球幕自然影片,对照组观看银幕自然影片,两组观看影片后再次采集注意力数据。结果 两组在观看自然影像后,注意力皆得到恢复,球幕组的注意力恢复效果更显著。结论 较传统使用非沉浸式媒介模拟自然环境而言,利用沉浸式媒介能获得更显著的注意力恢复效果。在沉浸式媒介中,虚拟自然环境的应用实践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

沉浸式媒介;注意力恢复;虚拟自然环境;球幕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237

 

20189 39 18

选题策划:《设计赋美生活:区域文化协同作用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这一体系的建设协调机制是当前重要任务”。《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三五”规划纲要同样提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标是当前重要国策”。此之种种表明国家在满足社会公共文化需求,以社会文化发展呈现出的多样性、复杂性特征基准制约下,向公众提供“应时而需”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行为的决心。由此可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随着我国发展文化强国的总体路线占据愈加重要的地位。在此宏观思路指导下,中国公共文化进程经历市场改革阶段后,逐渐迎来其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高峰。2017年文化部办公厅发布“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项目征集信息,亦从侧面反映中共中央及政府职能部门对文化创意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视。

    区域文化的协同,需考虑到基于地理位置或人文历史造成的一定区域内文化特色的关联性与系统性,其作为地方文化特色具有的独特艺术价值与作为区域文化协同重要元素而产生的衍生特色及共性特征,是区域文化协同研究的核心价值。针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区域文化协同作用强调不同城市和地区,依据特有的文化现象与发展状况,结合当地民众需求、文化认同偏好、传统民俗承继与发展等多重要素,因地制宜地实现文化服务产品、活动、设施的创新建设及传统文化经历创新发展后发挥的“精神给养作用”。

    本专题将从区域文化协同角度出发,围绕信息时代民众行为、传统民俗民艺的自洽式衍进发展规律,遵循“基于文化内容的价值引导原则”,从可触可感的物化层面到具有广泛舆论代表性的社会层面,集中探讨“传统”与“现代”如何以区域建设需求为目标,共同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探讨基于理性商业视角的传统文化的市场转化如何达到当代公众的高需求目标;探讨民艺区域优势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器物与地域文化、地方生活方式的依存关系;探讨区域文化与地方民俗如何实现融合共生,实现其活态化传承,进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继与发展寻找出路。

通过系列论文的分类研究,获得“区域文化协同作用重点要素研究”“特色城市服务体验模式研究” “服务设施创新实践研究”“区域文化与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比较研究”方面的策略方法,为民众带来与时俱进、形式多样的创新性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实现公共文化的产品创意与活动创新。为达到一个城市乃至国家如何掌控不同区域内文化建设的方向,摸清发展趋势,有目地的引导优势发展,规避潜在劣势发展,建立完整清晰的民族文化认同目标,建立内驱力与外部适应力均适宜的文化品牌,发挥理论研究的价值与作用。   

专题主编:天津理工大学钟蕾教授 

钟蕾,天津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设计学学科带头人。天津市教学名师;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天津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和天津百名青年杰出设计人才称号。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业设计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数字艺术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数字艺术设计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高校科学与艺术创意联盟副秘书长;天津包装技术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专家委员会委员;天津装饰设计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科技专家;天津市工业设计中心评审专家;天津市工业设计协会理事。天津市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天津市级品牌专业负责人;天津市级应用型专业负责人;天津市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研究专长:区域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品牌塑造研究;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设计研究;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设施设计研究;低碳设计与理论研究;产品系统设计与理论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设计研究;京津冀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技术应用与示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品牌塑造研究;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设施设计研究;城市导向识别系统与公共设施形象设计研究;民俗文化特色与旅游纪念品开发的设计定位与策略研究;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分析研究等。

科研成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中心委托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子课题、天津市教委教改重点项目、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天津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及后期资助项目、天津市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13项。主持重大横向科研9项。专著《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设计》获得天津市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艺工结合-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第八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专著、论文、教材与获奖:出版专著4部,出版规划教材3部。重要及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篇;18幅产品设计作品入选《中国设计年鉴》、《当代美术与设计》、《中国工业设计年鉴》、《民族艺术》、《包装工程》等。全国高校美育成果展评最佳实践创新奖;艺术美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设计作品获得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学术组金奖;第十二届全国美术设计展览天津赛区入选奖;全国高校美育成果展评设计作品一等奖;“和谐·空间”首届环境艺术设计大展铜奖;“中国营造”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铜奖;天津美术家协会、天津市包装技术协会一等奖等10多个国内设计奖项。2项设计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用新型外观专利授权。曾出访美国、加拿大、日本、台湾、香港等地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组稿情况:

文章标题

立足民众需求的文化产品绿色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

钟蕾(1966—),女,上海人,天津理工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产品系统设计与理论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分析现阶段民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找到区域文化协同作用下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方法。针对民众需求,为文化产品的发展方向提出创新思路,使绿色设计所带来的产品更符合并趋向民意。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对民众需求的方向进行分类,了解人们所需要的文化产品是如何产生的,并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做绿色设计,使文化产品更加完善。亲身经历和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对文化产品的绿色设计做出更合理的规划。结论 经过类比和分析民众需求的文化产品,找出不同地区推行公共文化的策略和方法,对文化产品的绿色设计进行更深入地了解。每个地区的民众需求并不相同,因此,因地制宜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不同地区的了解和学习,对民众需求有了新的确立,使文化产品的绿色设计研究更加完善。

关键词

民众需求;文化产品;绿色设计;公共文化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可持续发展中的绿色设计研究”(16JZD014);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产品设计”(TD13-5012/5045

被引

2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215

 

文章标题

特色城市服务设施可持续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

罗京艳(1979—),女,湖南人,硕士,天津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工业设计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完善特色城市中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本市居民及外来人口在城市生活、旅游的舒适度和幸福感,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更具独特性,提高城市印象和识别度,打造独具城市特色的可持续型服务设施。方法 了解张家口的地方特色,并结合2022 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张家口带来的推动作用,对当地土地资源、未来游客数量、经济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再以冰雪项目中的服务设施及周边公共服务设施为源点,在餐饮、医疗救助、酒店设施及服务、公共交通导视、购物消费、娱乐康体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结论 通过在医疗、饮食、住宿等方面进行具有城市特征的人性化、特色化的可持续服务设施设计,突出城市特征、彰显城市特色,发展特色城市文化经济,同时以特色城市为点,带动周边城市呈带状发展。

关键词

可持续设计;特色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冰雪项目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可持续发展中的绿色设计研究”(16JZD014);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产品设计”(TD13-5012/5045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87

 

文章标题

区域文化在海滨老年社区中的应用模式

作者简介

王亦敏(1968—),男,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产品造型设计与理论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深入剖析海滨地区文化的特质,围绕海滨老年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实现老年人文化生活品质与海滨特色文化发展的双效统一,满足养老人群在老年社区中对文化内容的特殊需求,以实现高质量的老年文化生活。方法 分析海滨老年社区当下的发展现状,并借鉴优秀的社区案例,探讨在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下,区域文化对老年社区的重要影响,如何建设具有地域性特色的老年社区文化以及提高文化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研究。结论 将海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注入到老年社区的文化建设中,以符合老年人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基础,形成海滨老年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也为海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发展进程提供新的契机。

关键词

老年社区;区域文化;海滨;应用模式

基金项目

天津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专项项目“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路径研究”(20162D003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34

 

文章标题

天津市社区养老文化服务建设改造研究

作者简介

魏雅莉(1981—),女,河北人,硕士,天津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老年人产品及空间设计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根据天津社区养老文化建设现状与老年群体情感需求分析调查,针对天津市现有的社区养老文化服务建设问题,提出符合天津本地特色的社区文化服务建设路径。方法 通过阅读分析相关文献、街头走访与实地调研等方法,结合以国外社区养老文化服务建设的案例分析,为改造天津现阶段社区养老文化服务建设提供路径。结果 天津养老社区文化服务建设问题由内到外,有着先天的不足,也有着后天的不完善。从老年群体个体层面讲,又有着情感缺失因素与个体机能退化等问题。结论 通过对老年群体心理需求、新型养老方式与天津地区特色人文等进行分析,得出新型的社区养老文化服务建设需要解决的不只是老年群体的物质保障需求,更需要以智慧养老为依托,区域特色文化展示为内涵,从多方面对老年群体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进行服务性建设。

关键词

社区养老文化服务;智慧养老;人口老龄化;非物质文化应用

基金项目

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D16041

被引

2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376

 

文章标题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表征设计方法研究

作者简介

吴雪松(1975—),男,山西人,博士,湖南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非遗数字化传播与认知。

通信作者

李子龙(1988—),男,河北人,博士,湖南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公共设计和感性工学。

摘要

目的 研究设计中技术迁移和文化表征机制以及两者之间关系,为区域文化建设以及文化创新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方法 通过对文化、符号以及技术3 个方面进行分析,加深对文化价值、符号式文化表征、技术迁移过程以及技术迁移下设计现象的理解与认知,提出意义介入下的文化表征设计方法。结论意义赋予是文化表征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设计中,意义赋予的过程既是对事物诠释的过程,也是明确和回归文化视角以及立场的过程;技术发展路径是脱离已有情景式的发展路径,单纯通过技术迁移实现文化表征是比较难以达到的。另外,通过符号式的文化表征方法可以实现对某种文化的标记,并发挥辨识作用,但要通过符号式文化表征实现对该文化的了解,是比较困难的。

关键词

文化表征;设计;技术;技术迁移;意义

基金项目

湖南大学科研启动经费及人才项目(531107051060);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15YBA089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29

 

文章标题

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公共文化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

朱荔丽(1980—),女,黑龙江人,博士,天津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民俗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分析现代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在社会变迁下乡村现存的文化问题,探讨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下,如何帮助地方政府转型,如何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创新可持续发展路径。方法 着眼于当下,以特色小镇为例,分析小镇的特色服务模式和发展策略,基于理性的商业视角,分析传统文化市场,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结论 只有扎根于社会的现有资源,才能延续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不断生长,才能使传统文化具有可持续生存的内在活力。同时,将数字新媒体创新置于传统文化活态传承视野下进行分析,将传统现代共融合作,共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

传统文化;可持续化;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自觉;特色小镇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可持续发展中的绿色设计研究”(16JZD014);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产品设计”(TD13-5012/5045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68

 

文章标题

可持续理念驱动区域传统文化品牌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

李杨(1981—),女,天津人,硕士,天津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产品语义学理论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挖掘区域传统文化品牌对实现人文价值、艺术价值乃至经济价值具备的巨大潜能,探讨区域传统文化如何应用可持续理念发展自身品牌建设。方法 通过对区域传统文化在市场杠杆驱动下以及可持续理念驱动下的品牌建设路径的优势及不足进行分析,获得“可持续理念驱动区域传统文化品牌”的建设思路。运用当代设计理论及部分营销学、社会学的知识,阐述如何将传统文化载体进行再设计,将区域地方文化传统特色进行升华,以及如何将基于需求的新理念、民艺的可持续实践应用于传统文化的品牌建设中。结论 注重“天人合一”精神的传统文化具有可持续的特性。融入当代审美、消费、精神、使用需求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可通过文化品牌的精准定位、基于需求的活动策划、古法技艺可持续内核的适度营销,来完成区域文化品牌的创新建设。

关键词

可持续理念;区域传统文化;文化品牌;用户需求;古法技艺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可持续发展中的绿色设计研究”(16JZD014);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产品设计”(TD13-5012/5045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206

 

文章标题

区域文化背景下山西手工艺民间剪纸的困境与复兴

作者简介

张海林(1969—),男,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环境景观形象的规划设计与产品展示设计的教学与研究。

摘要

目的 受到当今社会与文化大环境变化的影响,植根于乡土的传统手工艺日渐失衡。以区域文化下山西传统民间剪纸为例,提出复兴建议,使之在当今社会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打破形式上的束缚,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结合当下的文化发展,改变传统的表达形式,展现出特有的文化属性及得到更好的传承。方法植根于民间的剪纸在发展过程中失去了话语权,通过对山西民间剪纸发展困境的内因、山西手工艺民间剪纸文化内核与当代需求思考、山西手工艺民间剪纸与商业需求的动态平衡3 个方面的深层分析,探知原因,寻求建议。结论 使剪纸承载的传统文化生活与时代的发展保持一致,是民间剪纸拥有旺盛生命力的关键。从剪纸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剪纸创作内容契合现代生活、民间剪纸融入现代艺术设计3 个方面,提出传统民间剪纸的复兴建议,让山西剪纸文化重获生机。

关键词

区域文化;传统手工艺;民间剪纸

基金项目

天津市文化艺术规划重点项目(D16066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343

 

文章标题

优化包装设计实现废弃物源头减量

作者简介

乔洁(1967—),女,天津人,天津工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可持续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

冯从从(1993—),女,山东人,天津工业大学硕士生,主攻可持续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

摘要

目的 通过优化包装设计减少无效供给,实现包装废弃物的源头减量,助力高质量发展中的绿色设计。方法 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遵循新发展理念原则,通过优化包装设计达到包装废弃物资源有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从设计源头开始把控后期大量废弃物的产生,避免资源进一步浪费,采取简约式多功能包装设计,避免过度包装,科学优化包装结构,改善外观形态和规格,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终端处理难度,降低环境危害性。结论 生态文明思想是理性、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观,设计者不能过度依赖技术,须结合生态文明理念,在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友好共处。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优化包装设计;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可持续发展中的绿色设计研究”(16JZD014);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产品设计”(TD13-5012/5045

被引

3

核心及以上被引

3

下载量

174

 

文章标题

文化多元创新中的漆艺元素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

唐甜(1990—),女,山东人,硕士,天津理工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大漆艺术及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多元性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纪元,人类的物质诉求和精神诉求也产生了实质的变化,不再仅限于单一的设计。漆艺这门传统艺术在发展的进程中逐渐与现代设计相脱节,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传承漆艺文化,赋予其新的活力,将传统的漆艺元素进行提炼加工并在产品设计中进行延展设计与现实运用。方法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漆艺的大气内敛的造型之意、几何线条的装饰之美、黑红相间的色彩之感为切入点,分析大漆材料与产品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结论 漆艺元素的延展设计和运用,不仅为文化创新带来了新的设计之,同时为漆艺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漆艺元素;文化多元性创新;实践应用

基金项目

天津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专项项目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路径研究20162D003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60

 

201810 39 20

选题策划:《为西部设计——文化资源设计再生》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方向更趋明确,艺术创作生产日益活跃繁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为弘扬,文化产业发展充满活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家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一步开创了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气象。

    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视角来理性审视当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与丰厚的文化资源结合却似捉襟见肘,自主品牌、知识产权、文化含量、创新动力、本土设计等都仍显式微……。

    文化资源,在借助具体的产品形态与设计再生去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也帮助设计创新提升了文化品位,传播了文化内容。丝绸之路及其承载的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我们要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遗产保护和设计再生。

    本次专题“为西部设计——文化资源设计再生”,将依托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及相关省部级课题研究基础等,围绕西部厚重的地域与历史文化,在面向丝绸之路的“西部设计”理论与方法、传统造物文化的再设计与视觉化叙事、文化遗址的空间标识系统与信息交互、文化遗产的数字媒体与虚拟可视化、区域艺术生态与西部设计再生等方面展开研究与探讨,为“西部设计”集体发声。   

专题主编:陕西科技大学詹秦川教授

詹秦川,男,教授,博导,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省级优势学科“设计学”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团队“视觉传达”与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计与艺术”负责人。兼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MFA)教育指导委员会艺术设计领域专家、中国创新设计产业联盟创新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陕西省包装技术协会副会长、陕西省室内装饰协会专家委员、陕西省标识行业专家委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设计联合会常务理事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环境与丝路文化遗产保护、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陕西省科技厅统筹创新计划项目、陕西省社科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等,到款经费400余万;并主持完成咸阳博物馆、秦王宫遗址博物馆、耀州博物馆、淳化博物馆、铜川玉华宫博物馆等横向设计项目。在《美术与设计》、《装饰》、《艺术评论》、《包装工程》、《美术学报》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教材两部。

组稿情况:

文章标题

陕西社火脸谱传统造型因子提取与设计应用

作者简介

詹秦川(1964—),男,甘肃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环境与丝路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为了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有机融合,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以陕西社火脸谱传统造型为基础,提出一种适用于现代设计的传统文化造型元素的演化方法,并在具体设计实例中验证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在研究陕西社火脸谱史料及实物资料的基础上,对社会脸谱的谱式、色彩、纹饰进行整体特征分析;基于典型样本,提取出显性的谱式因子、色彩因子和纹饰因子,隐性的情感因子和历史文化因子。结果 依据产品的物理性要求和文化性要求,利用形状文法对关键性元素推演,设计出具有陕西社火脸谱韵味的十二生肖主题茶饮。结论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有机融合是设计本土化的必然要求,具有文化性和人文情怀的产品,不仅提高了产品的价值内涵,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现代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

陕西社火脸谱;谱式因子;色彩因子;纹饰因子;阴阳五行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陕西重大景观规划设计与人文精神》(11EH138

被引

2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284

 

文章标题

秦绣石榴纹样视觉元素提取与设计再生

作者简介

赵敏婷(1981—),女,陕西人,硕士,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丝路文化遗产保护、视觉艺术与媒体设计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

王宁(1994—),女,河南人,陕西科技大学硕士生,主攻视觉艺术与媒体设计

摘要

目的 将秦绣石榴纹样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丰富包装的视觉形态,并注入文化内涵,实现传统刺绣纹样与现代审美的融合。方法 通过对秦绣传承人王玉娥所绣十二生肖系列绣品中石榴纹样的比较分析,提取石榴纹样的图形和色彩基因从而生成纹样基本形,并借助形态位移设计原则对基本形进行衍生设计,使再设计后的纹样成为符合现代包装审美需求的图形形式。结论 秦绣石榴纹样与包装设计相结合,为现代包装设计提供灵感及价值源泉,传播并推广了秦绣文化

关键词

秦绣纹样;形态平移设计原则;文化消费;包装设计;石榴纹样

被引

2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367

 

文章标题

面向设计载体的文化资源转译再生研究

作者简介

贺雪梅(1975—),女,陕西人,博士,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

目的 主要研究文化资源的转译再生,在设计载体既定的前提下,解构其整体设计过程和设计流程,构建文化资源的转译再生模型,并对再生模型及其方法思路进行验证。方法 以符号学和设计学为主要理论支撑,通过因子研究、用户研究、服务设计及产品设计等相关研究方法,对文化资源从语意、语用、语境、语构4 个维度进行解读。结论 通过马勺脸谱文化元素的小夜灯设计,验证文化资源转译再生模型的可行性,对基于特定载体的文化资源的转译再生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勺脸谱;文化转译;文化再生;设计符号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17YJAZH100);陕西科技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2017BJ-28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210

 

文章标题

宁强羌族刺绣纹样的转译与创新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

马皎(1987—),女,陕西人,硕士,咸阳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纹样是传统民间美术艺术形式的重要特征,而它的创新性演变却非常匮乏,单纯的提取无法满足其在现代审美中的传播与发展。抽取出一种适用于“非遗”纹样的转译设计方法,使传统纹样更好地满足时代特征的审美需求。方法通过对陕西“非遗”宁强羌族刺绣传统纹样的分析,明确其典型特征,提取核心纹样图案作为初始模型,利用转译原理生成新的纹样设计方案。基于转译原理的传统纹样再设计,既保留了传统纹样的基因特征,又创新性的挖掘了其遗传因素,为传统刺绣业在现代文化中的转型提供了巨大的创新设计源泉和方法。结论 某款宁强羌族刺绣的纹样再设计实验,论证了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转译;宁强;形状文法;纹样创新;羌族刺绣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 年课题(SGH17H169);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XSYK18018

被引

2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299

 

文章标题

基于用户感知的秦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

王伟伟(1983—),男,山西人,博士,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化产品设计和传统文化创意设计

摘要

目的 通过对用户感知进行分析,将文创产品用户感知分为普遍和感性两个模式,探索秦文化旅游纪念品的用户感知的获取方式,以及构建与用户文化触点相契合的用户感知创新流程模式,并结合一款秦编钟蓝牙音响设计,实现秦文化的传播和产品设计运用,满足用户对秦文化的需求和加深旅客对地方旅游文化的感性印象。方法 通过用户感知分析,准确获取用户的文化触点,激发用户对秦文化旅游纪念品的感观刺激,促使用户对新形式产品的认同。运用用户观察法、语义差异法获取用户感知信息,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文化触点信息的关联性分析,强调秦文化元素和内涵的感性运用,实现以用户认知偏好为中心的设计思想。结论 结合秦编钟蓝牙音响设计流程模式,为秦文化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提供思路,为秦文化的宣扬和传承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

用户感知分析;文化触点;秦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4YJC760008

被引

2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414

 

文章标题

基于 BIM 理论的手工技艺信息保护与传播方法研究

作者简介

王树茂(1963—),男,河南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环境与丝路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将传统手工技艺视为一个信息生态链,通过可视化和分层管理技术,实现技艺的全产业链保护和传播。方法 引入 BIM 理论的相关技术对技艺及其产品的信息属性进行分析,进而把数字化的文字描述、二维图形图像、三维仿真产品及其制作工艺集合成4D 信息可视化模型。结论 该模型具有空间与时间特性,通过用户交互,能动态模拟技艺与原生环境、产品形式与文化、结构与功能、产品重点与难点等信息,强化了对技艺的认知,有助于其作为文化资源的生态性保护和生产性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

手工技艺;信息;BIM 理论;保护与传播

基金项目

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耀州窑陶瓷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2018-103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104

 

文章标题

社会学语境下设计研究与设计管理的多重使命

作者简介

张妤静(1987—),女,陕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史

摘要

目的 明确设计研究与设计管理在当下的多重使命。方法 在纵向上,从设计史书写方式的嬗变,分析其对哲学、社会学观点和范式的借鉴;在横向上,主要以法国社会学理论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习性”及“资本”社会学概念作为分析工具,阐释设计广泛参与社会建及社会关系的意义,通过经纬交织、层层递进的方式,结合后工业时代设计实践的具体情境,进一步剖析设计管理,设计领域的新兴学科对当代设计的具有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及伦理批判的多重意义。结论 结合当代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现状进一步提出设计管理这一新兴学科应高度关照设计的社会责任与伦理价值,即通过与商业管理的结合,不是为了创造资本盈利,而是让设计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

设计史;设计社会学;设计管理;皮埃尔·布迪厄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66

 

文章标题

国际传播视野中的中国设计与中国制造

作者简介

田龙过(1965—),男,陕西人,博士,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设计历史与理论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对国际传播视野中的中国设计与中国制造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从国际传播视野的角度,对产品的材质、造型、图案和色彩进行分析。进入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中国产品同时也是一种非语言性的国际传播媒介,中国产品建构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印象和认知。结论 中国产品设计时应强调提取元素和组合逻辑的国际性与地方性的有机融合,强化国际传播意识,中国产品才能实现一品多重的叙事体系,才能成为国际贸易体系中自主讲述中国故事的国际媒体

关键词

国际传播;中国产品;中国设计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1XMZ032);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重大项目(17X07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51

 

文章标题

新疆托里城市风貌规划策略与实践

作者简介

弓太生(1962—),男,山西人,博士,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环境与丝路文化遗产保护、工业设计与工程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探寻彰显新疆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规划策略。方法 以新疆博州精河县托里镇风貌规划为内容,聚焦城市、田园、村庄3 种尺度的空间格局,融入当地东归蒙古族文化特色与枸杞产业特色,具体探讨田园相互、人文相融、村镇相依的规划策略,并通过建立完善的风貌要素,控制引导体系来实现对城镇风貌的导控,营造东归故里、田园杞乡的城镇形象。结论 在设计城市的民族特色时应注重塑造独特风貌,以当地民族文化为,注入到城市形态的当中,传承与发扬城市文化。

关键词

风貌规划;蒙古族;民族文化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陕西重大景观规划设计与人文精神》(11EH138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91

 

文章标题

西迁高校的精神文化凝练与校庆 VI 设计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

米高峰(1976—),男,四川人,硕士,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艺术传播与叙事修辞、数字艺术与媒体设计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凝练和总结西迁高校的西迁精神,分析其精神文化在校庆VI 设计中的应用,探究西迁高校对发展西部经济文化、振兴西部设计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通过认识西迁精神与高校校庆VI 设计的关系及影响,结合具体高校案例,从建立主导的西迁精神,到形成稳定的精神文化区域,再通过探究,解析西迁精神在高校校庆VI 设计中的应用。结论 西迁高校应该传承西迁精神,抓住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通过VI 设计塑造高校形象,提高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助力西部经济,振兴西部设计。

关键词

西迁高校;西迁精神;精神文化;VI 设计;西部设计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1XMZ032);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6YJCZH072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94

 

2018 11 39 22

选题策划:《系统创新设计思维、方法与实践》

在《中国制造2025》、《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等国家战略与产业转型升级指南中,一方面意味着创新设计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也显示着新互联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正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通过“产品+服务”转变,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转变,向提供全生命周期设计与管理转变,正成为重要发展方向。这无疑对工业设计的系统创新与战略设计思维、能力与知识的综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新设计是一种基于复杂性问题研究与解决的系统过程。设计的范畴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本身,而是进一步扩展到商业的服务、体验及模式的横向联结之中;信息、安全、健康、零售等很多日常生活领域的问题,甚至全球社会转型中复杂语境下的问题,例如开放创新、代际沟通、新型零售等,已开始成为设计师需要面对的真实课题。同时,这些新型设计问题也需要设计人才具有更好的设计思维,理解并掌握从问题构建、机会转换、策略定义到产品实现等纵向流程的系统创新能力。因此,娜塔莉W·尼克松在《战略设计思维》中也提出要通过设计思维来导出战略,并思考对系统性思维和复杂问题的深层次理解是如何改变设计流程及实践的。

纵观目前中国设计创新思想与实践的现状,大多数创新集中于技术创新或产品创新,对涉及企业、商业与社会层面的系统级创新,对有关产品、服务及交互体验系统的复杂问题分析、机会转化或者多种创新要素整合的设计流程研究还着眼不多。因此,对于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专业而言,要适应产业及设计领域的变革,要充分关注面向新兴研究及产业领域的设计适应能力,特别是运用系统创新设计思维及相应的工具、方法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实现新的突破以及价值创造。

本专题重点面向系统创新设计思维、方法与实践,例如综述研究,通过可视化探究概念设计研究的系统知识结构、谱系特征及趋势,或者分析当前工业设计面临的问题挑战,提出设计思维下的系统重构;也有设计思维研究,探讨基于情境的产品交互设计思维模型的系统构建,或者研究基于网络开放创新社区设计参与者的角色及不同策略应对;还有聚焦新兴领域,通过“人—车”生命周期模型分析全流程下用户共性体验场景及策略,或者研究无人零售场景中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及优化策略。这些围绕本期专题从各自领域进行的探索,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专题主编:江南大学张凌浩教授  

张凌浩,男,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17),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主持教育部与国家外专局“体验设计前沿方法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国轻工业工业设计重点实验室以及“系统创新与战略设计”研究团队。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等。

目前兼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全国工业设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作组副组长,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与中国红星奖等重要奖项评委,《创意与设计》、《机械设计》与《包装工程》编委,江苏省工业设计协会特邀副会长等重要学术职务。

致力于中国产品设计战略与方法、系统创新与设计战略、用户体验设计等领域的设计教育、研究与实践。主持及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等多项纵向科研项目,出版《中国设计全集·百货篇》、《符号学产品设计方法》、《产品的语意》等多部有影响的著作。具有丰富的设计实践、管理和研究经验,掌握国际前沿的设计理念和创新方法,为美的、小天鹅、海信、汕樟轻工、双良、灵山旅游等企业及机构提供设计策略、产品开发与用户体验研究。

发起“为转型而设计”国际设计教育系列论坛(20162017)等学术活动,在全国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论坛(清华)、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阿里巴巴UCAN、美的集团、中车集团(株洲)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担任主题演讲人。2011年,入选首届“中国工业设计十佳大奖-十佳教育工作者”。

组稿情况:

文章标题

基于科学文献计量的概念设计知识图谱研究

作者简介

徐江(1978—),男,湖南人,博士,同济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计算、设计认知、设计战略。

通信作者

孙刚(1995—),男,江苏人,同济大学硕士生,主攻设计计算。

摘要

目的 探究概念设计研究的知识结构关系及谱系特征。方法 在我国科学基金资助的文献基础上,借助Citespace 软件可视化,构建概念设计研究的知识图谱。结论 首先,通过作者共被引分析法,剖析概念设计领域的代表性学者及概念设计过程模型、产品信息建模、概念设计推理技术、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等研究主题;其次,运用共词分析和聚类分析法,阐释研究领域涵盖的设计结构矩阵、设计认知、产品配置、产品进化等知识聚类;最后,利用引文分析法,探测概念设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图谱特征,从而为基于科学文献的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关键词

概念设计;知识图谱;科学基金;文献计量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7538251575158);上海市设计学IV 类高峰学科资助项目(DA17001DB17001DB18106);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2018GH27003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339

 

文章标题

工业设计中的系统重构与创新

作者简介

马赛(1970—),男,北京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工业设计、展示设计领域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当今工业设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泛,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产品的概念也在从物质型转向非物质型,商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局部的、单一的产品竞争,这些都迫使企业、设计师必须从全局性、系统性的角度去研究当前工业设计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方法 在梳理系统设计发展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近年来突出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系统重构与创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结论 系统的构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关键词

工业设计;系统思维;创新设计

被引

2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293

 

文章标题

基于情境的产品交互设计思维研究

作者简介

谭浩(1977—),男,四川人,博士,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与智能交互。

通信作者

徐迪(1994—),女,重庆人,湖南大学硕士生,主攻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

摘要

目的 探讨设计师在情境作用下的系统性思维过程,旨在构建基于情境的产品交互设计思维模型,为设计师如何设计出用户体验较好的产品提供思路。方法 以设计思维作为研究对象,将设计过程置于情境分析中,采用理论框架构建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基于“5W1H”方法构建情境组织模型,以分析设计过程中的情境作用。结论 通过实验及分析进一步提出基于情境作用的产品交互设计思维模型,在设计过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有利于促进设计师开展产品交互设计活动,完善其设计方案,以提升产品的体验感。

关键词

情境;设计思维;交互设计

被引

8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893

 

文章标题

面向网络开放创新社区的设计参与者角色研究

作者简介

梁若愚(1988—),男,山东人,博士,江南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设计方法与网络社区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

张凌浩(1974—),男,江苏人,博士,江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产品设计战略与方法、用户体验设计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基于网络社区的开放设计活动中用户所扮演的角色。方法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与内容分析方法,对Local Motors 社区中的Rally Fighter 产品设计项目展开研究,解析不同类型用户在设计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而判断其扮演的角色。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在开放设计活动中,网络社区用户主要扮演引导人员、专家级参与人员、多用途人员、积极参与人员、普通参与人员、沟通人员6 类角色。结论 引导人员、专家级参与人员、多用途人员、沟通人员等是开放设计项目的核心参与者,对于开放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部分用户占总用户群体的比例较小(10.1%),企业需要重点关注;普通参与者在设计活动中占比最高(78.1%),尽管此类用户对于开放设计的贡献相对较小,但由于他们中有可能隐藏着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用户,所以企业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方法来发掘这类人员,并激励其参与创新活动。

关键词

开放式设计;网络社区;用户角色;社会网络;内容分析

基金项目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JY-002);江苏省第五期“333 工程”项目(2016III-2517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84

 

文章标题

未来汽车人机交互系统发展趋势研究

作者简介

高晗(1995—),女,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生,主攻交互设计。

通信作者

韩挺(1976—),男,浙江人,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设计战略、设计规划、用户研究、体验设计、交互设计和服务设计方面的研究。

摘要

目的 为了研究未来汽车HMI 的发展战略。 方法 以荣威汽车HMI 系统为研究对象,搭建一个全新的研究模型——“生命周期模型,分析全流程下用户的共性体验场景,挖掘用户的需求和痛点。调研方法包括用户问卷、深度访谈。通过研究品牌和消费市场,借用Censydiam 模型,整理出未来汽车HMI 的技术发展趋势以及荣威品牌的形象定位。 结论 得出荣威汽车2025 年车内HMI 的设计定位和框架,从而提高汽车的产品竞争力。

关键词

HMI;消费者;设计定位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615

 

文章标题

新零售视野下的无人商店用户体验研究

作者简介

朱琪颖(1977—),男,江苏人,硕士,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与交互体验设计。

摘要

目的 基于新零售的时代背景,研究无人零售场景中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对优化用户体验进行更为深层的创新思考。方法 通过对现有无人商店的调查分析,解构用户需求、行为习惯和期望痛点;分析无人商店的线上线下信息获取浏览、消费行为流程、心理体验感受等各个接触点的用户体验设计。结论 总结出目前无人商店用户体验的优势与不足,提出相关的优化策略,便于用户更快更好地体验与接受,进而提升无人零售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新零售;无人商店;智能技术;用户体验

基金项目

2018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8YJA760090

被引

9

核心及以上被引

3

下载量

1395

 

2018 12 39 24

选题策划:文字设计的创作方法与文化意义

    文字是人类社会最历久弥坚的文明传承符号,无论媒介的形态如何变迁,字符始终扮演着信息沟通的重要角色;文字也是集语音和图形于一体的复合性符号,在功能主义和表现主义之间,设计师总在巧妙地寻求最佳平衡。自文字设计随印刷技术兴起以来,文字设计的内涵与外延一直随社会技术与文化的演进不断更新。从旧时的排印匠人到今天的文字设计师,它在精微掌控之间实现着艺术与科技的结合,美学与工程的交汇,美轮美奂的字体装饰图案与坚固明晰的实用主义诉求相融。又因为文字符号与日常生活的深刻联系,在合目的的适用性探索之外,文字设计的历史文化研究往往可以成为打开人类社会密码的一把钥匙。

    本次专题从创作理论和历史文化研究这两个维度展开,邀请了国内文字设计研究领域的8位优秀青年学者撰稿,以期在对话交织的态势中展现每一位作者不同的观点侧重和学术风格。在历史文化研究的向面中,西北大学孙明远老师的论文通过一番详细的考据论证,明晰出20世纪前期中国印刷界一批代表性仿宋体、楷体的开发概况及历史动因;吉林艺术学院吴轶博老师借助对现当代汉字主流形制变迁的考察,呈现出一种思想史与风格史间话语的交织关系;同济大学杜钦老师沿着现代铅活字中文排印法的时间脉络,论述了中文版面肌理及基本组版的变迁逻辑;北京印刷学院陶海鹰老师则以一种总体论式的宏观视角,重新审视了汉字字体设计在履行文化传播职能时的“价值”与“边界”;而北京电影学院的易祖强老师则从英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切入,对多元交杂的后现代主义文字设计面貌提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文化阐释路径。在创作方法研究的向面中,广州美术学院万千个老师和澳门科技大学方昕老师在布坎南(Buchanan)的“设计四层次理论”启发下,提出了一种基于屏幕环境的新型字体设计理论框架;南京艺术学院何方老师从工具与书写、材料与手工等角度,探讨了实验性字体设计中形式创造的方法和经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王静艳老师则从字体的“具体”入手,着重于“重心”的定义探究,并辨析了“重心、中心、视觉中心”三者的区分。

    通过本次专题,我们将具有不同观察点与着力点的论文聚合在一起,强调的是一种对话机制的生成,一种生态样本的呈现,于此可以窥见当下正向着多元纵深在发展的中国文字设计的研究态势。新一代的文字设计研究者更加大胆地开始依据个人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来铺陈自己的研究路径,科技、美学、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知识工具被更加频繁地引入,在思想火花交汇碰撞的场域中,新的观念想象空间豁然出现。可以确认的是,随着近年来我国学界对文字设计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投入,创作和研究的水准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术生态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更多的可能性被年轻一代学者发掘出来。他们不再满足于既有的知识体系,视觉实验、机器、亚文化、媒介考古等关键词激发着他们的学术创造力,折射出中国文字设计研究发展空间的不可限量,让人充满期待。   

专题主编:中央美术学院王敏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特聘教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讲座教授、AGI中国区主席、AGI执行理事、国际平面设计联合会副主席。20062008年任北京奥组委形象与景观艺术总监。2006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敏是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AGI)会员,德稻王敏与博恩工作室合伙人,华金慧源创始合伙人。

组稿情况:

文章标题

20 世纪前期中国仿宋及楷体活字开发活动概览

作者简介

孙明远(1973—),男,山东人,博士,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平面设计史、字体史。

摘要

目的 调查 20 世纪前期中国印刷界所进行的仿宋及楷体活字开发活动,总结和探讨了其兴盛的历史原因。方法 立足于中日两国的既往研究和实地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历史学、文本分析的方法展开研究。结果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明确了20 世纪前期中国印刷界开发仿宋及楷体活字的基本状况以及具体字样。结论 20 世纪前期仿宋及楷体活字开发的兴盛,是建立在西式活版印刷技术的普及,对中国的传统审美精神及造型方法的追求、民族主义意识的高扬这三者的共同作用之上的;反映了当时的国人在西式活版印刷技术这种新的环境中,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20 世纪前期仿宋及楷体开发的兴盛,是中国字体开发领域的先驱们首次在西式活版印刷技术中,应用漫长历史时期中所积蓄的雕版印刷成果的尝试后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而如何有效地研究和利用这些历史遗产,是今日中国的字体设计领域最为紧迫的课题。

关键词

字体;20 世纪前期;中国;仿宋体;楷体;活字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58

 

文章标题

从权威到民主的字体审美演变

作者简介

吴轶博(1977—),女,吉林人,博士,吉林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与理论。

摘要

目的 针对不同历史阶段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对字体审美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 以字体样式、版面结构的变化为基本线索,通过对我国社会文化背景节点性变迁的分析,探讨社会文化背景的改变对于字体审美的影响。结论 文字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它的使用经历了从少数人专享到大众普及的过程,它的审美也经历了从权威到民主的演变。在传统社会,文字的审美影响力更多地与国家意志相连,有着特定的使用范围,甚至带有某种特权意味;近代以降,文字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变得紧密,文字一度成为先进知识分子救国图存的工具,字体的审美同样被赋予了进步或更新的含义;新中国成立后,文字很快参与到剧烈的政治运动中,并与社会大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字体;审美;国家意志;救国图存;革命宣传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5YJC760101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46

 

文章标题

从近现代中文文字变革与活字排印发展看现代中文版面肌理的形成

作者简介

杜钦(1979—),男,上海人,博士,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字设计、编辑设计、信息设计。

摘要

目的 梳理现代中文版面肌理的成因,从不同角度对近现代中文版面肌理进行质性分析,为当代的更广义的基于规则的文字设计提供基础和依据。方法 在现代铅活字中文排印法诞生于中国并发展成熟于东亚三国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中文版面肌理受到语言体式变革、正文字体与字形变化、中西文混排、新式标点符号的采用以及标点行内化、直排书写转为横排书写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逐渐演变为当今的样态。在这种演变过程中,现代中文版面与古典版面有了极大差别,版面肌理以及基本组版逻辑都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结论 对上述因素的分析论述,总结出现代中文版面肌理具体体现为一种等高、等宽、等距的汉字为主体的文本,其中包含了变高、变宽、变距的非汉字字符;在两端对齐的总体格局下,为了保证标点避首尾禁则,根据标点符号占宽进行有规律的调整而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关键词

文字设计;排版设计;版面肌理;版式设计;东亚文字;标点符号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70

 

文章标题

论汉字字体设计的文化传播与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

陶海鹰(1985—),女,山东人,博士,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的历史与理论,设计创新机制和展示策划。

摘要

目的 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也逐渐成为国内设计专业的热议话题。在今天,代表东亚文化的汉字形意、象征西方文明的拉丁字母,以及起源于印度文化的阿拉伯数字,共同构筑了当代字体的设计主流趋势,应加强对字体设计尤其是汉字印刷字体设计的重视。方法 字体设计的文化、社会内涵非常广泛,文字的首要功能是准确地传递信息,因此字体设计最本质的目是实现视觉传达的有效性。结论 字体设计在文化、经济、社会领域承载着深刻的符号意向,它的设计与形式传递着人类的文明、科技的进步、思想的变迁以及审美的更迭。

关键词

汉字设计;文化属性;社会价值

基金项目

2016 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中国当代设计史研究(1949-201016CG168);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传统手工艺中的设计思想研究17YTC025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269

 

文章标题

20 世纪英国朋克音乐出版物中的文字设计

作者简介

易祖强(1978—),男,湖南人,博士,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艺术与设计交叉领域的文化研究。

摘要

目的 针对 20 世纪英国朋克音乐出版物中的文字设计进行文化理论层面的探讨。方法 将相关的典型人物及案例放置于包括设计史在内的总体框架中加以观察,通过借用当代文化理论,特别是伯明翰学派对青年亚文化展开研究的理论工具,对当时朋克音乐出版物中的文字设计进行文化意义方面的阐释分析。结论 作为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朋克及其对应的设计美学,在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是二战后文化多元主义转向的一种必然结果,但局部的,呈现抵抗意味的文字设计样式风格实质上仍旧被纳入到了设计符号工业生产的总体逻辑之中。

关键词

朋克;文化研究;文字设计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77

 

文章标题

屏幕字体设计的四层次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

万千个(1986—),男,江西人,博士,广州美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文化设计、字体设计等。

摘要

目的 拓展原本字体设计的专业领域,将其置入更广阔的语境中进行探讨,以一种宏观视角建立起适用于屏幕媒介的新型字体理论框架。方法 在对传统字体设计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布坎南所提出的设计四层次理论,归纳总结出包含符号语言、信息载体、阅读方式、意义构建的屏幕字体设计的理论框架。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传统字体理论不仅对屏幕字体中新的物理属性如动态、空间、视觉、声音等元素缺乏研究,也不足以用来解释与分析在屏幕阅读中新的观看方式及行为方式。本文建立起的框架系统为屏幕字体实践与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依据,同时为字体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

关键词

符号语言;信息载体;阅读方式;意义构建

基金项目

广州美术学院科研项目《屏幕字体设计理论框架研究》资助(18XJA022

被引

0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45

 

文章标题

实验性字体设计方法研究

作者简介

何方(1978—),女,江苏人,博士,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平面设计、平面设计教育。

摘要

目的 在平面设计中,字体设计一直是最受欢迎和最重要的部分。对于字体设计的探索层出不穷,总结这些作品背后的方法对未来设计方向的寻找具有启发性。方法 在收集了大量案例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字体设计的切入点和方法,从字体设计必不可少的几个方面入手,从工具与书写、材料与手工、自然与发现、标准与网格、软件与技术、综合与当代等角度,阐述了实验性字体设计的方法。结论 实验性字体设计是指质疑、推翻、颠覆已有形式,并预测、实践、改造、探索字体设计可能性的过程以及带来的结果。纵观这些实践,它们的背后都或多或少显示出受到某种风格和思想的影响,以及显示出时代的特征以及同时代作品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性。探索的角度也逐渐呈现出一些清晰的线索,通过分析将设计方法梳理罗列出来,为设计思路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字体设计;信息传达;视觉表现;实验性

基金项目

20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设计思想及其当代实践研究》(16ZD06

被引

1

核心及以上被引

0

下载量

181

 

文章标题

汉字字体设计的重心概念辨析

作者简介

王静艳(1979—),女,浙江人,博士,上海美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字体设计。

摘要

目的 明确重心的定义。方法 通过对重心概念的来源进行考察,并结合汉字艺术的实践,为重心下定义,并辨析重心、中心、视觉中心三者。结果提出了重心的定义,并明确重心、中心、视觉中心3 个指向不同的概念。结论重心是字的各个笔画按一定规律结合在一起后,所形成的重量的均衡点,视觉中心只是调整重心的参考位置,将重心设定到视觉中心的位置,有利于读者阅读。

关键词

重心;中心;视觉中心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7YJC760089

被引

2

核心及以上被引

1

下载量

158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隐私保护

您是第24480376位访问者    渝ICP备15012534号-2

版权所有:《包装工程》编辑部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400039 电话:023—68792836传真:023—68792396 Email: designartj@126.com

    

  
 

渝公网安备 50010702501717号

包装工程
发布时间:        点击数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隐私保护

您是第24517982位访问者    渝ICP备15012534号-2

版权所有:《包装工程》编辑部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400039 电话:023—68792836传真:023—68792396 Email: designartj@126.com

    

  
 

渝公网安备 500107025017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