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工业设计
    卢臻, 李兵, 邓钊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139-146.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15
    目的 为了解决南京地铁10号线高峰期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问题,通过研究乘客的行为表现和无意识举动,提出可以改良高峰时期地铁内扶手的设计。方法 依据GB/T 7928—2003对A型车的主要技术规格和实际考察,在犀牛软件中搭建地铁10号线的车厢内部环境,在车内按照GB/T 50153—2013的数据,计算高峰期人数,使用GB/T10000—2023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数据,找到实际扶手可适应的情况。结论 在数据基础上,更改了扶手高度和握持方向,使可抓握数量提升,符合地铁人群的分布情况,对南京地铁的高峰期情况能有一定的帮助价值。
  • 设计研讨
    郜红合, 林泽栋, 张巍, 陈艺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419-431.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43
    目的 为深刻把握中国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研究动态与趋势,通过量化统计与可视化分析,揭示其研究进展与热点变化。方法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系统分析了过去二十四年间CNKI数据库中皮影创新设计研究论文的发文量、期刊、作者及合作、机构分布及合作、关键词共现与聚类以及突现词,从多个维度探讨了皮影创新设计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脉络。结果 该领域展现出地域性特征,缺少跨地域交流与合作。高等院校作为核心研究阵地,其内部及学者间合作紧密,整体网络结构却较松散。关键词分析显示,当前研究热点聚焦“非遗”“文旅融合”“互动体验”“创新开发”。此外,研究进程可划分为起步与初步探索、快速发展与多元化以及深化与融合三个阶段。结论 皮影创新设计研究正逐步细化深入,未来研究趋势预示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皮影创新设计的重要推动力,关注文化多样性与地域特色将成为关键,个性化定制与文创产业拓展将促进其与现代市场的有效对接,跨文化融合与国际传播则为该领域研究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 设计研讨
    杨小乐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2): 374-377.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2.036
    目的 于全球化文化多元共生的时代格局下,本研究精准锚定非遗传承与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交互融合的前沿课题。深度阐释非遗文化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技艺精髓以及文创产品设计所遵循的创新理念、用户导向原则,以此为基石探究二者融合衍生的独特价值,涵盖文化延续、经济增值、审美重塑等维度。方法 研究中,广泛搜罗国内外成功范例,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研究法,抽丝剥茧梳理出二者融合的策略。剖析得出,珍视非遗瑰宝在凝聚民族精神,丰富文化图谱方面的核心价值,精准捕捉其与当下快节奏生活下民众审美诉求、商业逻辑的共鸣点。结论 实践推进层面,着重从四大关键路径着力,一是回溯非遗本源,深度提炼文化基因,灵动运用于文创产品外观、功能构思;二是矢志不渝走品牌深耕之路,以故事性、独特性塑造IP;三是紧贴市场波动,敏锐洞察消费潮流风向,让文创设计与时俱进;四是大胆跨界,引入虚拟现实、智能交互等前沿科技,为非遗文创注入数字活力,促成深度交融。
  • 设计研讨
    张慧, 耿铭伟, 王宜军, 王志强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2): 460-470.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2.046
    目的 解决高校图书馆自习桌在满足自主学习需求方面的不足。面对考研、考公等引起的大学生长期自习需求增多等问题,设计一款智能、自适应且符合用户需求的图书馆自习桌,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和舒适度。方法 首先,通过用户旅程观察与随机访谈收集初始功能需求,通过综合文本分析梳理其他需求,汇总确定参与评价的22项初步需求。其次,面向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207份Kano问卷,对回收问卷根据需求类型进行属性分析,权重赋值。之后,使用QFD模型将需求与设计特性关联,构建质量功能配置屋,量化不同设计特性的重要性,形成高校图书馆自习桌设计指导依据。结果 智能控制、储物单元、围合隔断、状态显示和电动升降等均为高校图书馆自习桌优先考虑的设计特性。设计实践中通过用户测试和专家评审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最终提出了适配高校图书馆自习需求的设计方案。结论 研究表明,基于Kano-QFD结合的设计方法能够有效获取量化的用户需求,并将需求与具体产品特性进行映射,准确高效地指导设计实践,为自习桌椅类的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 设计研讨
    尤立思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356-371.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37
    目的 聚焦内蒙古地区中华文化符号与民族形象的数字典藏,系统探索“有形-有效-有感”框架下的创新路径与设计转化机制。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数字建模与交互设计等多元方法,围绕多模态采集、五层次语义标注、知识型数据库构建及可视化转化环节进行闭环实践。结果 构建了“采集-标注-存储-转化”的全链路模型,提出了具有本土适应性和国际互操作性的五层次语义标注体系,梳理了文创开发、数字交互、虚拟展览等创新应用机制。以蒙古族马鞍为例,完成了三维扫描、语义解构到沉浸式可视化体验的实践闭环。结论 数字典藏能够有效提升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播广度,并通过创意设计增强公众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内蒙古文化资源具有显著数字转化潜力,建议未来持续推进高精度采集、智能知识图谱与多场景沉浸交互,推动区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国际化传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与全球文化交流提供新范式。
  • 工业设计
    王静, 李可文, 魏正聪, 牛旻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2): 262-273.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2.025
    目的 从游戏化相关理论概念入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游戏化设计方法,为传统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播提供新思路。方法 基于游戏化思维构建非遗游戏化设计方法,以恩施傩文化为实践内容,拓展传统非遗文化之创新传播,实践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期望使恩施傩文化通过游戏化设计与模拟现实的画面展示其文化内涵,增加游戏化设计优势,以高可玩性和高沉浸感引导用户的参与兴趣,并通过与线下活动策略结合,引导用户深度感受恩施傩文化,提高非遗文化传播效率。结果 构建了非遗文化游戏化设计方法,实践设计了以恩施傩文化为核心的游戏化产品。结论 游戏化设计可作为新时代下传播非遗文化的重要途径,以游戏化模式助力文化遗产传播,有利于提升非遗文化传播趣味性,提高非遗文化的公众关注度,对促进非遗文化多维度、持续性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 设计研讨
    陈凌云, 沈法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2): 384-392.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2.038
    目的 探究数字设计驱动下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向网络表情符号转译的机制与路径,旨在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增强年轻群体的文化认同感,并探索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新途径。方法 基于符号学、网络传播学和设计学理论框架,结合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系统分析河北非遗符号特征及表情符号设计规律,进而提出转译策略与设计形式。结果 构建了“形-色-意”三位一体的转译模型,提出了“以数字符号美学为指导”“以网络社交平台为依托”“以情境化应用为落地”的三大转译策略,以及“元素体系化”“风格创新化”“设计规范化”“应用多元化”的四维设计形式。结论 开发河北非遗文化网络表情符号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遗资源,还能提升其在数字时代的社会影响力和商业价值,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
  • 设计研讨
    蒋振宇, 王海涛, 李新兆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277-284.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28
    目的 基于参数化设计技术,精准提取生物微纳结构的特性,探索产品结构仿生设计的多样化方案。方法 采用仿生学研究方法,选取具有轻量化和高强度特征的蝶翅微纳结构作为仿生对象;运用数字化软件对模型进行优化,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筛选出最优设计方案。结果 经过多次建模优化后,最终得出一种兼具轻量化、高强度和美观特征的仿生设计方案,以蝶翅微纳结构的仿生设计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结论 实现了对仿生结构的精准提取和高效概括,从而提升产品创新研发的效率和质量,为艺术、科学与技术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实践开辟了新的方向。
  • 设计研讨
    甄玮, 曲欣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2): 378-383.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2.037
    目的 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色彩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为文创产品的色彩设计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丰富的素材。同时,强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研究法,首先对中国传统色彩的文化内涵进行概述,分析其在现代设计中的象征性和隐喻性表达。其次,探讨中国传统色彩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将传统色彩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实现传统色彩的现代化应用与转化。结论 为了使中国传统色彩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得到更好的应用,设计师应深入理解传统色彩背后的文化象征和民族情感。设计师需要学会运用传统色彩的隐喻性,将传统色彩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此外,设计时应注重产品功能与色彩的匹配,以确保色彩设计能够增强产品的功能价值和市场吸引力。通过这些应用策略,中国传统色彩不仅能够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文化内涵,而且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 工业设计
    孙铭禧, 蒋博全, 赵智峰, 刘欢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2): 201-211.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2.019
    目的 旨在打破老年群体在代际沟通中的沟通壁垒,通过客观获取代际沟通中老年群体的用户需求,完成一款促进代际沟通的适老化产品设计方案。方法 首先,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对代际关系差异及老年用户需求进行定性分析,提取产品指标并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其次,运用AHP-DEMATEL模型计算各产品指标要素的加权权重值、关联权重值及其相互关系;最后,计算混合权重以综合确立关键用户需求,指导设计方案完成。结果 明确了代际沟通中老年人群需求的3个主题、8个亚主题及适老化产品设计指标重要性,完成了适老化产品设计。结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设计学领域可有效用于用户需求的综合分析;AHP-DEMATEL模型能够确立并验证产品设计中多指标的重要性,有效降低代际适老化产品设计中的模糊性,为相关老年产品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 设计研讨
    尹丹, 吴赟, 吴奇芳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2): 412-422.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2.041
    目的 通过对新中式座椅结构形态和赣南刺绣纹样的调研,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点,创造出既具文化传承性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座椅产品。方法 通过调研赣南刺绣的传统纹样与构图,解释其内涵与设计特征;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提取出影响设计的主要文化元素,并通过感性工学理论对用户感知意向进行分析;对具有代表性的赣南刺绣纹样进行分析,提取相关感性词汇,并将其聚类分析确定感性意象描述;构建新中式座椅的形态解构,并将感知词汇映射到座椅设计中,引入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回归(PSO-SVR)算法对座椅部件进行生成和优化,确保设计方案满足用户需求,具有功能性与美学价值。结论 设计了一款符合赣南文化属性和现代消费者审美的新中式座椅,将新中式座椅设计与赣南刺绣的文化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满足了消费者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学的双重需求。
  • 设计研讨
    范文, 王晓宇, 顾翠峰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2): 533-541.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2.052
    目的 用艺术视角挖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理念和包装设计创新思路,融合中医四时养生理念,对叶榭软糕进行包装设计转译,将成果服务于大众对重品质、重文化、重体验的日常生活需求。方法 首先对叶榭软糕包装策略进行梳理与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消费者对中式糕点包装的风格意向,提取因子作为视觉要素;其次借鉴植物科学画理论对包装四时养生食疗图形进行重组;最后从传统非遗糕点包装视觉元素创新角度,阐明应如何把握文化脉动与消费者心理,以期突破叶榭软糕品牌与销售的现状,找寻传统中式糕点融合创新的新思路。结果 基于叶榭软糕的非遗基因与中医养生文化符号体系,通过包装视觉转译与结构重组,实现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载体的创新呈现,构建具有文化厚度与市场价值的符号化视觉语言系统。结论 通过中医养生文化内涵的注入和药用植物视觉符号的认知转译,探索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包装设计的创新融合路径,扩大非遗叶榭软糕的知名度,使叶榭非遗食品具有更高的文化附加值和个性化特点,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若干实践依据。
  • 工业设计
    薛遥, 柴晶, 江月亭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2): 182-192.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2.017
    目的 准确获取用户需求,提升老年驾驶员在使用汽车人机交互界面时的用户体验。方法 构建一种集成KANO模型、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以及公理设计(Axiomatic Design,AD)的研究范式。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初步确立用户需求,运用KANO模型划分用户需求属性;其次,介入AHP建立层次分析模型,通过构建判断矩阵确定每一类属性下的需求权重;然后,结合AD理论完成需求-功能-设计的转译,形成产品设计要素;最后,指导设计出一款满足老年用户需求的车载人机交互界面。结果 设计方案的SUS系统可用性评分为80.9,评级为A,表明该设计方案整体用户满意度较好,具备较高的可用性。结论 该研究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一模型研究的不足,能够为适老化人机交互界面的决策提供更深入、全面的需求分析和决策支持,使其能够更科学地制定设计方案,也为适老化设计与同类型产品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 工业设计
    聂辉, 徐鑫, 李兴芬, 牟彪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210-222.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22
    目的 探究花山岩画文化基因应用于现代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方法,拓展花山岩画文化的传承路径。方法 运用模因理论挖掘花山岩画的造型、构图和色彩等艺术特征,提取花山岩画文化基因;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基因结构模型,筛选权重较高的花山岩画文化基因,实现基因筛选;基于筛选结果,利用形状文法对权重较高的文化基因进行形状推演,获得新图形;提出在文创设计中“装饰艺术延伸的物境体验、文化场景互动的情境体验、文化意蕴传承的意境体验”等创新应用路径。结论 设计实践证明,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形状文法可以有效地实现花山岩画文化基因的筛选和创新设计应用,实现产品物镜、情境与意境的综合体验,既为花山岩画的传播与创新拓展路径,又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 专题:融智于形·交叉赋能
    钱晓松, 展九鼎, 马进, 窦金花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2): 13-39.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2.002
    目的 本研究聚焦移动机器人领域,旨在系统梳理其研究现状与前沿热点,剖析形态演化与运动机制的演进逻辑,为技术创新及应用拓展提供理论参照。方法 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CiteSpace对WOS及CNKI数据库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构建“作业环境—运动机制”分类框架,对不同类型移动机器人展开比较分析。结果 通过文献检索分析与案例分析,凝练出移动机器人七大核心设计趋势,为移动机器人未来功能升级与设计迭代提供理论支撑。结论 移动机器人功能与形态呈现出多元化演进态势,使其从单一功能载体逐渐发展成为能够深度覆盖工业制造、安防巡检、应急救灾等应用场景的复杂系统。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移动机器人不仅有助于重构生产作业模式与安全保障体系,更将成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力,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 专题:融智于形·交叉赋能
    宫晓东, 龚迁, 杨茜, 高建朝, 刘毓舜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2): 1-12.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2.001
    目的 梳理远程机器人操控终端人机交互设计的发展现状,探索其发展趋势,为未来拓展这一领域的设计研究提供方向参考。方法 基于近年工程心理学、人因工效学、人机交互、自动控制等相关、相近领域的相关研究,提出远程机器人操控终端人机交互设计面临的三个典型问题,包括操作者角色转变带来的情境意识下降、主从端物理空间分离带来的感知通道受限,以及信息传递延迟带来的感知和操控难以同步,对系统人机协同效率、任务的有效完成带来挑战。结果 针对以上典型问题,从人机功能协作、情境空间感知增强与交互感知增强三个维度总结、分析研究与实践现状。结论 指出关注远程操控系统特性带来的典型问题,从操控者感知与控制增强的视角审视其显控界面交互设计,基于合理的人机功能分配,将多感官协同与智能化有机结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为远程操控机器人终端的人机界面设计研究提供设计思路与参考。
  • 工业设计
    葛仕钧, 孙远波, 崔因, 王晨曦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1-8.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01
    目的 综合评述设计思维的认知神经研究现状,为设计研究者开展相关实验提供方法论指导。方法 采用主题分析法,对国内外近5年设计思维的认知神经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影响设计思维的关键因素包括设计师个体特征、设计问题类型、信息刺激和概念生成方法,从实验方法论角度探讨了实验构建要素、研究问题与脑成像技术的匹配、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研究局限性。结论 认知神经科学为设计思维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未来应整合社会科学、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范式,探索新技术背景下的设计思维模型,并在实践层面上推进该方法在设计工具开发、流程优化和教育改革等领域的应用。
  • 专题:融智于形·交叉赋能
    巩超, 宋欣儒, 张龙, 郑雨薇, 金硕, 朱家谊, 汤羽京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2): 83-96.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2.007
    目的 为解决采摘机器人产业化进程中“功能实现与用户体验脱节”的问题,旨在构建一套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功能识别与优化路径,提升人机装备交互系统的适配性与用户满意度。方法 首先,采用扎根理论,聚焦装备特性,从现有文献中提炼蔬果采摘机器人核心功能,构建功能框架;其次,结合用户行为特征和典型使用情境开展用户调研,融合深度访谈与Kano模型识别影响满意度的核心功能要素;最后,基于FBS模型构建“功能-行为-结构”映射,并利用TRIZ发明原理,为化解设计矛盾生成创新设计方案提供理论指导。结果 通过结合典型用户场景下的主观评估,引入JACK人体工效仿真工具对关键交互动作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优化方案在操作便捷性、协作安全性等方面表现优异,显著提升用户满意度。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用户体验导向功能识别与设计优化路径,强化了功能逻辑与体验感知的协同,FBS-TRIZ融合策略为解决蔬果采摘机器人产业化进程中的用户体验瓶颈提供了规范化、可复制的参考框架,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潜力。
  • 设计研讨
    费煜琦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442-445.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45
    目的 围绕新媒体时代商业广告中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策略研究展开论述。方法 新媒体的崛起重塑了视觉信息传播与交互模式,推动视觉传达设计从静态走向动态交互。AR、VR、AI等技术为其注入活力。结论 提出了利用眼球效应吸引受众注意力、开展互动设计增强体验感、合理配置与灵活调整设计要素、分析用户需求以及创新广告宣传模式等策略,旨在提升商业广告设计的传播效果与用户体验。
  • 工业设计
    叶莉, 郭瑞晨, 苗茂超, 杭咏新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2): 231-238.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2.022
    目的 探究微叙事结构应用于汉字动态中的设计策略,将非遗文化中的生僻字通过动态设计的方式,借助媒体工具与技术支撑进行创新性表达,拓展中国汉字文化在微媒体环境下的认知与传承路径,助力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方法 基于对微叙事社会语境下汉字设计发展问题与机遇的分析,结合微媒体技术特征和动态设计方法,总结出微叙事语境下视觉信息传播的生成逻辑与演化路径;进一步在延长认知时效、扩充信息容量、引导价值观念的指向下,进行了微叙事与动态设计联结的表征与内核解析,并从时间场域、空间场域、意识场域的多维视角完成了设计策略的构建。结果 选取了160个非遗生僻字作为设计对象,对其资源要素进行梳理、提取和整合,在设计策略的指引下完成设计逻辑推演与路径创新实践。结论 将微叙事结构引入汉字动态设计研究中,可以扩展汉字动态设计的研究视角、丰富微叙事设计的应用领域,同时也为非遗文化与非遗生僻字的推广与普及提供了新思路。
  • 工业设计
    李振鹏, 胡波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2): 173-181.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2.016
    目的 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分析儿童具身特征,挖掘纸质玩具的用户需求,获取相应的设计路径,为儿童纸质玩具设计提供优化方向。方法 将具身认知理论与AHP-QFD结合引入儿童玩具设计中,分析儿童具身特性,获取纸质玩具的用户需求要素,采用 AHP 筛选重点需求,映射拓展得到相应的设计要求,借用QFD量化需求要素与设计要求之间的相关度并排序,最后明确设计优化方向,指导儿童纸质玩具优化设计。结果 获得5项用户重点需求要素以及符合用户需求的4项必要性设计要求,3项重点关注型设计要求,4项魅力型设计要求,并以此展开优化设计,满足了儿童发展需求,提高了用户满意度。结论 具身认知理论与AHP-QFD结合,从感知层、行为层与情景层三个层面获取了用户特征与产品的用户需求,明确了设计实践优化方向,探索了“具身认知理论分析儿童用户需求、指导玩具设计”的设计研究路径,降低了具身认知理论与设计实践、儿童需求与玩具设计之间的偏差,为儿童纸质玩具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 工业设计
    艾险峰, 刘思雯, 江志刚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36-45.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04
    目的 针对产品使用过程中的不环保行为,帮助设计师选择干预用户行为的设计策略并从源头减少产品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方法 首先,过结构化文献综述方法梳理文献,运用扎根理论对影响可持续行为设计策略的相关类属进行提炼、归类。其次,用解释结构模型归纳各类属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以Protégé本体开发工具为基础,构建了可持续行为设计策略的适用性评估模型,并通过景区垃圾桶设计案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论 研究提出的本体模型能帮助设计师选择合适的行为设计策略,可以为设计师制定有效的可持续行为设计提供支撑,促进用户行为改变。
  • 工业设计
    张婷, 赖建都, 张晶晶, 李静, 侯冠华, 潘永晟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121-131.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13
    目的 设计一个通用、动态的虚拟数字人视线交互设计模型,建立用户与虚拟数字人之间的视线映射,为生成具有视线交互能力的虚拟数字人提供模型支持。方法 基于共同注意理论,归纳出虚拟数字人与用户两大交互主体间共同注意交互框架;通过眼动仪检测用户的视域,为虚拟数字人视线生成提供数据基础;从视线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视线呈现三个维度构建视线交互设计模型,提出虚拟数字人头(颈)部和眼部交互摆动计算方法,最终在Unity软件中搭建虚拟数字人教学交互场景,设计实验并验证模型可用性。结果 学习者体验实验结果表明,具备视线交互能力的虚拟数字人教学交互拟社会和学习体验良好,该设计实践解决虚拟数字人对学习者视线感知和互动不足问题,使虚拟数字人具备视线交互能力。结论 研究结果为人智视线交互在信息传递、情感交流、任务协作等场景应用提供设计依据,可推动虚拟数字人设计制作发展,具有广泛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
  • 特别策划
    辛向阳, 田青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2): 97-104.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2.008
    目的 从经济学的视角解读服务设计的战略本质,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在服务设计过程中运用设计思维构建微观场景体验和规划宏观战略,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创造作用。方法 首先,借用经典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述的市井生活场景,阐明服务业由来已久的事实,从时间维度上打开理解服务业和服务设计的新的视角;其次,分别分析消费端需求和服务供给能力的层级,并展开讨论二者相互牵引所带来服务创新升级的驱动力;最后,结合对服务业、服务设计、需求层次、供给能力等概念的解析,从服务设计内容特征、服务商品的整体解决方案特征、组织的主体作用等方面解读服务设计的战略本质。结论 需求层级和服务提供商供给能力相互牵引,不断地打破原有的供需平衡,推动服务业和服务设计的创新升级。服务设计的内容本质是组织和行为的设计。理解服务设计的内容本质和组织的主体作用既是设计思维在更高层次发挥价值创造作用的理论基础,也是设计师成为战略决策者的前提。
  • 工业设计
    余森林, 余茈璠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155-166.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17
    目的 为解决目前市面上的户外咖啡茶饮机存在功能单一、携带不便、个性化特征不足等问题,借助AHP-QFD-FBS集成模型,并对户外咖啡茶饮机进行创新设计。方法 首先,对使用环境特征和用户原始需求进行采集分析,通过AHP层次分析法提炼出用户对户外咖啡茶饮机的功能需求点;其次,借助QFD理论分析计算出用户需求重要度并构建质量屋,确定关键设计特征;最后,通过FBS模型中“功能-行为-结构”的逐层映射,将抽象的功能需求转化为具体的产品结构,进而实现最终的产品创新设计。结果 通过AHP-QFD-FBS集成模型设计出的户外咖啡茶饮机在多元化、轻便化、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结论 该设计方法使最终的用户需求与设计要素能够精准映射匹配,弥补原有产品在用户需求获取方面的欠缺,设计出适合户外露营环境下使用的咖啡茶饮机。也为相关户外小家电类产品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 专题:数智交通系统创新
    支锦亦, 牛征北, 黎睿臻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6): 1-14.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6.001
    目的 针对轨道交通运维效率提升对智能远程检修的迫切需求,探究远程协作模式下虚拟团队的认知规律,为智能检修系统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任务复杂度、信息透明度、工具可视化等要素对认知过程的影响机制,梳理虚拟协作中的关键认知特征。结果 揭示虚拟团队协作存在“自外向内”新型认知加工路径,归纳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外及内”的三元认知路径,以及“团队、任务、系统”三维度影响因素,并阐释数智技术(语音交互、电子指南、虚拟形象)对认知偏差的修正效应。结论 凝练虚拟团队认知协同特征,为轨道交通人机协同运维系统提供工效学依据,推动数智交通虚拟检修系统的高效落地。
  • 工业设计
    温凯超, 王亚韶, 温蕊擎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2): 239-249.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2.023
    目的 为明代珐华器纹样的当代创新设计转化与文化传播提出新路径和方法,追溯其文化内涵及当代创新转化。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拍卖会走访调查、基因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法,对明代珐华器的纹样进行研究。首先,基于文化基因理论,对该纹样溯源,从形态、色彩、装饰工艺基因方面进行文化基因解析,再经过对形态基因采取专家评价和权重定量分析,构建出珐华器纹样的基因谱系库。其次,从形状文法的推理公式及流程着手,选取基因库中经提取简化的纹样,进行基本单元的生成和衍生性推演,从而形成创新图案。在产品、用户需求侧的定量分析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茶咖具的包装作为产品载体,搭配衍生的配套设计物料,共同赋能珐华器纹样的当代价值转化及应用。结果及结论 溯源与推衍是珐华器纹样传承创新的基本路径,以珐华器纹样的形态、色彩、装饰工艺基因构建基因谱系库和文化基因的演化和应用,可以为珐华器纹样的现代转化研究提供研究范式,为当代珐华器纹样的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 工业设计
    段金娟, 白哲闻, 雒平升, 孙凤傲, 郑蕾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69-75.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07
    目的 解决现有产品设计评价方法对用户情感偏好分析不够充分、时效性和客观性不足的问题,从感性工学出发,以叉车产品的感性评价为例,提出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产品情感设计评价方法。方法 首先,通过网络爬虫获取产品样本图库,基于感性工学(KE),建立产品感性意象调研问卷并展开实验研究,得到产品感性偏好评价数据集;其次,基于深度残差学习网络(Resnet)构建产品情感设计智能评价系统KE-Resnet101,将设计评价问题转化为设计方案偏好评价问题;最后,通过实例研究深入分析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分别建立Resnet50与Resnet152模型进行对比验证。结论 KE-Resnet101智能评价系统有较好的准确性与鲁棒性,能够快速优选出用户情感偏好度最高的产品设计方案,提升产品评价的效率、客观性和准确度。
  • 设计研讨
    杜航, 宋晓利, 刘祎莹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2): 439-448.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2.044
    目的 对晋作家具纹饰元素进行研究,从纹样特点、思想内涵和构图表现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探索晋作纹饰元素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和实物分析,收集晋作家具的纹饰样本,构建纹饰元素库;其次,采用因子分析法筛选影响力较大的晋作纹饰,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提取主要因子,评估其在现代家具中的适用性;最后,利用形状文法推演创新设计,生成符合现代审美及实用需求的设计方案。结论 通过系统化的设计方法,成功设计出具有晋作家具纹饰特点的现代家居设计,不仅传承了晋作家具的文化精髓,也融合了现代审美和功能需求,推动了传统家具纹饰的现代转化,为现代家居设计提供了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 工业设计
    吴京, 王沈策, 牛虹苏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6): 186-201.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6.016
    目的 针对AIGC技术在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需求形式化困难、方案质量不稳定及评估标准不完善等问题,探索构建面向产品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辅助设计方法论。方法 构建一种基于提示词优化的AIGC辅助产品设计(POA)框架,通过需求分析、概念生成和方案评价的协同迭代提升AIGC辅助设计的质量。首先,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多源数据分析实现设计需求形式化表达,提取外观特征、动力性能等关键主成分;其次,基于对比语言-图像预训练(CLIP)模型构建“基础描述+功能约束+风格定义”的分层提示词架构,通过定向优化与结构化重构提升生成质量;最后,运用改进的属性层次模型-逼近理想解排序法(AHM-TOPSIS)多准则决策方法,建立包含人机工程学、材料选用等多维度量化评估体系。结果 以手持式旋耕机设计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单纯AIGC方法,本文提出的POA方法在需求分析、概念方案生成和迭代优化等方面表现出显著改进且整体设计周期显著缩短,方案创新性和用户满意度均有所提升。结论 所提出的基于提示词优化的AIGC辅助产品设计方法,通过需求结构化表达、方案优化及多准则决策,实现了AIGC技术在产品设计领域的标准化应用,为人工智能辅助设计提供新的理论框架与技术路径。
  • 设计研讨
    纪雨含, 张书豪, 郜红合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2): 495-505.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2.049
    目的 基于莫里斯符号学对潍坊风筝文化符号中典型元素进行现代化转译研究,为潍坊风筝相关产品创新文化体验拓宽思路,提升潍坊风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方法 通过文化转译解读典型文化元素的深层内涵,运用莫里斯符号学理论,从符形学、符用学、符义学角度揭示潍坊风筝文化转译的创新路径,利用KANO模型明确其在当代设计中的关键特征及用户期望。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验证所提出策略的适用性。结果 通过构建KANO模型分析出对潍坊风筝用户需求数值,在文化解读阶段由外到内地解读潍坊风筝文化元素,在文化转译阶段先从符义层面提炼精神价值观念,然后从符用层面细分纹样寓意,最后从符形层面设计产品。结论 构建了潍坊风筝文化元素符号学解读与转译路径模型,提出了潍坊风筝在现代语境下的转译策略,挖掘潍坊风筝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符号价值,探索其文化创新应用的可能性,进一步提升潍坊风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
  • 视觉传达设计
    应慧, 方明亮, 颜莉, 王罗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233-242.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24
    目的 针对当前各品牌包装色彩未能充分满足消费者感性需求和文化体验的问题,从消费者视角出发,深挖消费者对品牌包装色彩的文化体验和感性需求认知,转化为具体的包装色彩方向,以此提升品牌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方法 基于消费者共情三层次理论,其中主要运用专家评审法和问卷调研的方法,挖掘消费者对品牌包装色彩的文化体验和感性需求认知,结合感性工学中的语义差异法进行测试,并量化消费者的色彩语义感性偏好,将感性偏好融入最终的包装色彩设计。结果 通过黄鹤楼卷烟包装色彩体系设计案例,验证了基于消费者共情和语义差异法的包装色彩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结论 基于消费者共情和语义差异法的包装色彩设计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得出具体客观的消费者包装色彩感性偏好,融入包装色彩设计中,使品牌的包装色彩设计能更好满足消费者的文化感受和情感心理需求。
  • 工业设计
    柳奕鸣, 高琳, 李佳欣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186-198.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20
    目的 当前儿童参观博物馆的体验较差,通过游戏化策略介入服务设计来改善博物馆儿童的观览体验,提高儿童主动观览意愿。方法 首先,运用服务设计的思维和方法,通过用户访谈、用户旅程图和调查问卷对河南博物院学龄儿童观览现状进行调研,从情感层和感官层分析儿童观览博物馆时的心理特点和博物馆的展陈特点,总结出服务中的痛点。其次,将提高儿童主动参与作为切入点,定义游戏化设计原则,构建出基于DMC系统的游戏化模型并采用八角行为分析法该模型进行分析和优化。结果 设计出适配学龄儿童情感和感官需求的博物馆游戏化观览服务系统,并以“博乐游”APP设计实践为例进行了具体阐述,得到了被测者的认可。结论 在服务中介入游戏化,在提升用户参与、兴趣维持和体验质量等方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博物馆儿童的观览体验,增强儿童对文化知识的吸收效率,提高其主动观览意愿。
  • 视觉传达设计
    苑成治, 刘冰, 赵文倩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267-276.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27
    目的 研究正体美术字发端时期的楚鸟虫书,解析其装饰意象与字体形态表层形式背后的运行规律,提出现代正体美术字形态设计原理与实践策略,赋予汉字新变的活力。方法 从结构、笔画、图形的设计侧重与制衡关系,解构楚鸟虫书装饰意象的设计原理与设计思维,剖析装饰意象对字体外在形式与内在气质的构建,探求装饰意象与字体形态构建的设计新变。结论 现代正体美术字延承楚鸟虫书装饰意象,图形与笔形影响字“形”,结构与笔力影响字“态”,结构、笔画、图形三者相互制衡构成字体装饰意象,设计者可通过结构的仿生、笔画的视觉塑造、图形的意态凝练构建现代正体美术字形态,让字体外在形式具有装饰意味、内在气质符合使用场景、宏观视角达到形态统一。
  • 设计研讨
    周作好, 付丹丹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446-458.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46
    目的 基于中国知网(CNKI)相关文献,运用知识图谱技术剖析国内陶瓷产品包装的研究热点与未来趋势,为陶瓷产品包装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借助CiteSpace软件工具,首先选取2010—2024年间CNKI收录的、以“陶瓷包装”为主题的126篇文章作为基础研究数据;其次,通过使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绘制各类知识图谱;最后,通过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所需数据,深入剖析陶瓷产品包装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未来发展方向。结果 我国陶瓷产品包装领域的研究比较波折,对陶瓷产品包装领域的研究、研究者之间及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仍需加强,发掘其潜在价值。结论 陶瓷产品包装将朝着绿色环保、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注重跨学科融合,拓展市场应用,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 工业设计
    臧丹, 谢玉梅, 巩淼森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9-22.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02
    目的 面向复杂社会系统中的抗解问题时,设计师将系统工程疆域的系统设计(systems design)迭代升维到基于软系统方法论的系统性设计(systemic design)。方法 从复杂社会系统中的设计挑战着手,对系统设计的适用性进行反思,通过梳理系统性设计(systemic design)的概念发展和相关定义,界定了系统性设计是一个包含整体性的系统思考、建构性的设计过程和融合性的干预策略等具体内涵的思维方式,并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性的心智模式-迭代性的实践方法论-适应性的方法和工具集”三层次系统性设计思维框架。结论 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思考,并结合作者在乡村开展的系统性设计实践,挖掘系统性设计在传统和新兴设计领域中的设计价值,引导设计师借助系统性设计在各专业领域促进系统变革。
  • 专题:融智于形·交叉赋能
    张帆, 娄焕志, 黄晓峰, 孟雨可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2): 40-49.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2.003
    目的 针对工业设计流程中触觉反馈缺失问题,通过量化触觉参数构建触觉设计测试系统,建立融触觉设计人机适配研究方法,推动经验驱动型设计向体验驱动型设计转型。方法 构建包含低成本触觉手套与上位机控制系统的交互平台,通过30名专业设计人员三种把手尺寸的触觉盲测,结合SUS可用性量表与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从操作准确率(客观)与功能适配性、佩戴体验(主观)多维度评估系统效能。结果 触觉反馈使设计尺度感知准确率达81%,验证其决策有效性;SUS得分72.1分表明系统具备良好可用性;皮尔逊系数显示佩戴舒适度与手指灵活性显著影响决策效率。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融触觉交互系统通过量化触觉体验数据,有效提升人机尺度设计迭代精度,其轻量化特性与模块化架构为装备设计提供高适配性解决方案,建立的“融触觉设计流程方法”为工业设计经验设计向体验设计转型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 视觉传达设计
    王佳丽, 姚乙辰, 韦超现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2): 296-303.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2.028
    目的 包装设计的视觉形象,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和品质,是与消费者沟通的非语言性符号。消费者在购买饮品时,会通过视觉器官获得的信息进行味觉判断。包装设计中的色彩元素会带来味觉联想,通过分析罐装啤酒的色彩元素,探索是否影响味觉期待和感知判断,以及与品尝后的购买意向是否一致。方法 通过 Image Color Summarizer(颜色分析计算器)分析啤酒包装的色值整体占比,用SD分析法对品尝前后的味觉感知(啤酒的清凉感、刺激度、苦味程度、酒精浓度)进行评分比较,并对品尝后的购买意向收集反馈。结果 视觉对味觉认知有一定影响,色彩元素的不同,使消费者对罐装啤酒的期待感有显著影响。基于包装外观色彩判断的预期味觉和实际品尝后感知结果一致时,消费者的购买意向更高,因此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感官判断和味觉认知相匹配的产品。结论 包装色彩感官情感心理活动是极其丰富微妙的认知过程,寻找出与人们感官情感相吻合的色彩语言,拓展包装色彩设计的空间,并设计出符合商品口味的色彩视觉形象,真正实现商品信息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
  • 设计研讨
    徐青, 刘赞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2): 357-364.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2.034
    目的 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美学视域下的创新设计策略,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和谐统一,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深入剖析日常生活美学的理论发展,确立其对非遗创新设计的理论支撑。通过案例研究等实证手段挖掘了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审美价值,探索了其在创新设计中的美学转化。结果 非遗创新设计策略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还能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此外,还提出一系列设计原则,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建议。结论 通过定性分析与实证研究,非遗创新设计策略已被证实能够有效地结合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增强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达成研究初衷。所提出的设计原则不仅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更对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 专题:融智于形·交叉赋能
    孙军强, 刘建国, 刘涛, 史青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2): 50-59.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2.004
    目的 针对传统欠驱动机器人设计方案评估方法在效率、准确性与自动化水平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图文多模态的大模型评估方法。方法 首先,构建由结构参数、设计文本与结构图像组成的三模态输入体系,并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标准化与统一预处理;其次,分别利用多层感知机、预训练语言模型BERT与视觉Transformer对三类模态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并通过交叉注意力机制实现多模态深度融合;随后,设计非线性映射网络完成融合特征与功能性、安全性、控制性能等核心指标之间的建模关联;最后,借助本地部署的DeepSeek-VL R1 7B大型语言模型,自动生成结构化评估报告,实现从“特征理解”到“语义输出”的智能化转化。结果 实验基于搭建的欠驱动机器人数据集,采用300组设计方案进行模型训练并以某型桥式吊车欠驱动系统设计为案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评估结果 与专家打分之间的平均偏差为1.8%,相关性系数为0.94,自动生成的文本报告具备良好的专业性与工程实用性。结论 所提出的评估方法融合多模态语义建模与语言生成能力,显著提升了欠驱动机器人设计方案评估的智能化、标准化与可解释性水平,为复杂工业装备的设计质量控制与智能决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