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当期目录

  
  • 全选
    |
    工业设计
  • 葛仕钧, 孙远波, 崔因, 王晨曦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1-8.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综合评述设计思维的认知神经研究现状,为设计研究者开展相关实验提供方法论指导。方法 采用主题分析法,对国内外近5年设计思维的认知神经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影响设计思维的关键因素包括设计师个体特征、设计问题类型、信息刺激和概念生成方法,从实验方法论角度探讨了实验构建要素、研究问题与脑成像技术的匹配、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研究局限性。结论 认知神经科学为设计思维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未来应整合社会科学、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范式,探索新技术背景下的设计思维模型,并在实践层面上推进该方法在设计工具开发、流程优化和教育改革等领域的应用。
  • 臧丹, 谢玉梅, 巩淼森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9-22.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面向复杂社会系统中的抗解问题时,设计师将系统工程疆域的系统设计(systems design)迭代升维到基于软系统方法论的系统性设计(systemic design)。方法 从复杂社会系统中的设计挑战着手,对系统设计的适用性进行反思,通过梳理系统性设计(systemic design)的概念发展和相关定义,界定了系统性设计是一个包含整体性的系统思考、建构性的设计过程和融合性的干预策略等具体内涵的思维方式,并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性的心智模式-迭代性的实践方法论-适应性的方法和工具集”三层次系统性设计思维框架。结论 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思考,并结合作者在乡村开展的系统性设计实践,挖掘系统性设计在传统和新兴设计领域中的设计价值,引导设计师借助系统性设计在各专业领域促进系统变革。
  • 颜羽鹏, 姜可, 张靖宇, 明世杰, 何自强, 石星辰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23-35.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多任务协同是未来交通情报指挥的主要形式,为应对交通情报信息系统人机交互中的诸多挑战,梳理和分析了人机协同决策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研究思路,为将来的技术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方法 从交通情报信息系统概念和人机协同决策技术需求出发,结合人机协同决策技术特点,对系统的实现方式和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 复杂多变的交通态势增加了指挥人员进行情报研判,并做出准确决策的难度,而人机协同决策技术促进了人与智能系统的精准协作。结论 交通情报信息系统中,认知负荷过载和任务分配不合理是当前学界面临的挑战。人机协同决策技术以协同任务调度和联合认知决策为着力点,通过任务复杂度评价、任务分解和任务融合降低系统认知负荷,提高指挥决策效能,对未来交通情报信息系统的发展和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 艾险峰, 刘思雯, 江志刚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36-45.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产品使用过程中的不环保行为,帮助设计师选择干预用户行为的设计策略并从源头减少产品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方法 首先,过结构化文献综述方法梳理文献,运用扎根理论对影响可持续行为设计策略的相关类属进行提炼、归类。其次,用解释结构模型归纳各类属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以Protégé本体开发工具为基础,构建了可持续行为设计策略的适用性评估模型,并通过景区垃圾桶设计案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论 研究提出的本体模型能帮助设计师选择合适的行为设计策略,可以为设计师制定有效的可持续行为设计提供支撑,促进用户行为改变。
  • 宗威, 白廷俊, 田晓夏, 姚君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46-57.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旨在深度整合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和功能-行为-结构(Function-Behavior-Structure,FBS)模型来构建产品创新设计框架,填补GenAI辅助设计在功能-结构约束方面的空缺,强化设计师跨学科研究能力,提升创新设计的效率与合理性。方法 采用理论驱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拓展FBS模型、剖析GenAI在设计任务中的效能,并引入相关基础研究结论,构建GenAI辅助设计框架并基于案例分析法证明该框架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结果 案例分析表明,该框架能清晰地引导设计师使用GenAI完成创新设计,大幅缩短设计耗时并优化产品的功能及结构。结论 该框架能够有效辅助产品创新设计,不仅能提升设计师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效率;还显著优化了产品的功能结构合理性。
  • 李淼, 张鲁豫, 翟怡婷, 孙则愉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58-68.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传统需求洞察方式大多从用户出发,而在智能化时代下难以全面完全识别由技术主动推动的用户需求场景。提出利用可拓学方法,从产品相关的现有技术角度出发,对智能产品使用场景进行可拓洞察,建立场景可拓设计流程方法,挖掘产品创新需求。方法 利用数据收集、用户跟踪调研等方式获取产品基础场景元素,通过可拓学量化、标准化构建场景模型并整合获取一级场景;通过产品结构分析建立产品技术特征元,以技术为驱动并利用拓展分析方法获得场景可拓方向;在此基础上利用拓展分析及可拓变换方法,将一级场景在场景可拓方向的导向下进行可拓变换,获取更加详细的二级场景;根据二级场景分析产品功能需求及功能创新点;利用Kano模型进行产品功能需求优先级评估;最后以宠物智能项圈为例验证流程的可行性。结果 结合可拓学方法与技术角度场景洞察方向的场景洞察路径有利于场景拓展,进而实现产品创新需求挖掘。结论 可拓学方法应用至智能产品场景创新领域,丰富了场景洞察方法,量化展示场景创新途径,有助于识别未来产品创新功能需求。
  • 段金娟, 白哲闻, 雒平升, 孙凤傲, 郑蕾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69-75.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解决现有产品设计评价方法对用户情感偏好分析不够充分、时效性和客观性不足的问题,从感性工学出发,以叉车产品的感性评价为例,提出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产品情感设计评价方法。方法 首先,通过网络爬虫获取产品样本图库,基于感性工学(KE),建立产品感性意象调研问卷并展开实验研究,得到产品感性偏好评价数据集;其次,基于深度残差学习网络(Resnet)构建产品情感设计智能评价系统KE-Resnet101,将设计评价问题转化为设计方案偏好评价问题;最后,通过实例研究深入分析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分别建立Resnet50与Resnet152模型进行对比验证。结论 KE-Resnet101智能评价系统有较好的准确性与鲁棒性,能够快速优选出用户情感偏好度最高的产品设计方案,提升产品评价的效率、客观性和准确度。
  • 史丰硕, 谢黎, 王雨晴, 郭建文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76-87.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手表产品为例,探究不同脑区情感特征和多模态组合对产品评价的影响以提高评价的精细度和准确度。方法 基于脑电信号的情感识别确立手表产品的情感评价基准,开展脑电信号与不同生理信号的多模态组合以及四大脑区和额叶脑区下左右全脑的情感信号特征实验,基于支持向量机构建手表产品的最优情感评价模型,并进行应用验证。结果 四大脑区下左脑区的脑电信号、心电信号、皮电信号和感性意象组合的评价体系取得最优效果,准确率达到了81.25%。结论 表明了多模态信息融合的有效性和四大脑区下左脑区的脑电信号能够提供更多的情感价值信息,为深入理解情感化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 李宇轩, 韩旭, 谷悦, 郭绮涵, 方兴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88-97.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提高机床企业在智能制造4.0时代的产品造型设计竞争力,拟提出一种科学的工业设计方法以指导设计创新,并基于产品族理论构建评价模型,以评估设计方案的有效性。方法 创新性地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和灰色综合评价(Gre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GCE)的融合设计决策方法,结合产品族DNA理论,对机床设备设计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提出遵循假设-验证-量化评价的研究逻辑,通过量化数据确定各级指标重要程度排序。首先,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提出了初步的理论假设;其次,通过对七级问卷的评估,对研究模型进行了实证验证;最后,融合了路径系数归一化算法和GCE,用于进行关键因素的重要度排序。结果 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评估机床产品设计的关键因素,并据此产出工业设计优化方案。结论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灰色综合评价的融合设计决策方法,能够有效地指导企业制定产品设计策略,并提供了一种科学可行的路径来实现产品优化。
  • 杨忠来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98-105.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探究多模态危险告警信号的设计对不同驾龄驾驶员驾驶绩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危险路段模拟器开展驾驶实验,选取21名持照驾驶人作为被试,依据驾龄将其划分为新手组与熟练组。实验设置视觉+触觉、视觉+听觉、视觉+听觉+触觉三组多模态告警信号模拟场景,通过模拟器系统采集被试的驾驶绩效、心电、眼动等多源异构客观数据,并运用标准化问卷收集感知压力、视觉注意力等主观评价数据,以全面探究不同驾龄驾驶员在各告警信号模式下的响应特征。结果 驾驶经验与不同危险告警信号组合方式均对驾驶数据有显著影响;在熟练组中,视觉+触觉告警信号组合下被试处理危险的反应时间最短;在新手组中,视觉+听觉+触觉告警信号组合下被试处理危险的反应时间最短。在相同的告警信号组合下,熟练组比新手组表现出更大的心理压力和视觉负荷,在处理危险事件方面反应更快。结论 研究可以为安全驾驶培训及危险告警信号设计方面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 杨菁, 许迅, 卫文韬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106-112.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了提高驾驶员的驾驶安全行为,研究对汽车语音助手的设计进行了探究。方法 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将三种辅助性人格(朋友型、家人型、领导型)语音加入到汽车语音助手中,通过汽车驾驶模拟器采集了三组共30名被试在不同情绪(快乐、愤怒)下的驾驶绩效、眼动与问卷数据。结果 不同个性化语音助手对驾驶员在愤怒情绪下的驾驶绩效存在显著差异;家人型语音助手在愤怒组下的车道偏离数据最小,驾驶绩效最高;朋友型语音助手在快乐情绪下的车道偏离数据最小,注视次数最多且满意度较高;领导型语音助手在不同情绪下的驾驶绩效最差且满意度较低。在驾驶过程中,家人型语音助手可以降低驾驶过程中的不良情绪。结论 本研究对汽车语音助手的个性化设计提供了建议,为减少驾驶员的易怒情绪及有效提高驾驶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 刘军, 张炎炎, 费邦玉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113-120.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准确分析睡眠场景的耳机佩戴需求特征。方法 采取网络文本分析法筛选睡眠耳机在线评论数据,使用ROST软件挖掘文本高频词,通过TF-IDF算法提取特征词,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究睡眠耳机佩戴舒适的偏好因素,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各指标权重,构建由6个维度17个指标组成的睡眠耳机佩戴舒适性评价体系,并进行案例检验。结果 重点改善触控交互、多场景模式、睡眠压迫感、提示音等功能感知要素,睡眠耳机整体舒适度和适配性得到明显提高。结论 该测评体系提出的耳机佩戴特征权重排序,能辅助设计人员调控睡眠场景佩戴需求,增强耳机产品的助眠感知与可穿戴体验认可。
  • 张婷, 赖建都, 张晶晶, 李静, 侯冠华, 潘永晟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121-131.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设计一个通用、动态的虚拟数字人视线交互设计模型,建立用户与虚拟数字人之间的视线映射,为生成具有视线交互能力的虚拟数字人提供模型支持。方法 基于共同注意理论,归纳出虚拟数字人与用户两大交互主体间共同注意交互框架;通过眼动仪检测用户的视域,为虚拟数字人视线生成提供数据基础;从视线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视线呈现三个维度构建视线交互设计模型,提出虚拟数字人头(颈)部和眼部交互摆动计算方法,最终在Unity软件中搭建虚拟数字人教学交互场景,设计实验并验证模型可用性。结果 学习者体验实验结果表明,具备视线交互能力的虚拟数字人教学交互拟社会和学习体验良好,该设计实践解决虚拟数字人对学习者视线感知和互动不足问题,使虚拟数字人具备视线交互能力。结论 研究结果为人智视线交互在信息传递、情感交流、任务协作等场景应用提供设计依据,可推动虚拟数字人设计制作发展,具有广泛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
  • 王晴, 王朝侠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132-138.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解决现有护理床产品定位偏向医院等使用场景,无法满足行动不便的老年用户多元化情感需求,提出基于KANO模型、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决策实验室分析法(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居家护理床产品设计。方法 以居家养老的行动不便老人为研究对象,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分析并调研用户需求,从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表述产品设计指标。采用KANO模型确定设计指标对应的需求属性,利用AHP方法获取设计指标相对权重,利用DEMATEL方法聚合专家意见,探究设计指标因果关系并输出指标综合权重。结合指标综合权重及其对应的需求属性,输出居家护理床方案,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评估和优化设计方案。结果及结论 构建了情感化研究模型,以本能感知和安全体验为基础,以情感慰藉为核心,有效解决老人需求下的设计问题,提出居家护理床多功能、多形态的智能解决方案,为其他老龄群体产品设计提供了思路。
  • 卢臻, 李兵, 邓钊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139-146.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了解决南京地铁10号线高峰期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问题,通过研究乘客的行为表现和无意识举动,提出可以改良高峰时期地铁内扶手的设计。方法 依据GB/T 7928—2003对A型车的主要技术规格和实际考察,在犀牛软件中搭建地铁10号线的车厢内部环境,在车内按照GB/T 50153—2013的数据,计算高峰期人数,使用GB/T10000—2023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数据,找到实际扶手可适应的情况。结论 在数据基础上,更改了扶手高度和握持方向,使可抓握数量提升,符合地铁人群的分布情况,对南京地铁的高峰期情况能有一定的帮助价值。
  • 张莉雪, 陈香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147-154.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KANO-FBS-知觉图的集成设计方法,促进游戏化运动社交产品的设计创新,增加游戏化运动社交产品的用户黏性。方法 基于游戏化理论得出运动社交过程中用户在社交、授权、未知、拥有等四个方面需求,利用KANO模型对需求进行层次分析,得出基础需求、期望需求,以及兴奋需求。借助FBS映射工具进行用户需求的转化,使用知觉图得出运动社交交互产品各功能模块的设计优先级级别,最终得出运动社交产品交互系统的设计点。结果 KANO-FBS-知觉图的集成设计方法指导了游戏化运动社交产品交互系统的设计流程,促进了运动社交产品设计实践的创新。结论 游戏化理论拓宽了运动社交类产品的理论应用范围;KANO-FBS-知觉图的集成设计方法的使用为运动社交类产品的设计实践提供了参考。
  • 余森林, 余茈璠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155-166.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解决目前市面上的户外咖啡茶饮机存在功能单一、携带不便、个性化特征不足等问题,借助AHP-QFD-FBS集成模型,并对户外咖啡茶饮机进行创新设计。方法 首先,对使用环境特征和用户原始需求进行采集分析,通过AHP层次分析法提炼出用户对户外咖啡茶饮机的功能需求点;其次,借助QFD理论分析计算出用户需求重要度并构建质量屋,确定关键设计特征;最后,通过FBS模型中“功能-行为-结构”的逐层映射,将抽象的功能需求转化为具体的产品结构,进而实现最终的产品创新设计。结果 通过AHP-QFD-FBS集成模型设计出的户外咖啡茶饮机在多元化、轻便化、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结论 该设计方法使最终的用户需求与设计要素能够精准映射匹配,弥补原有产品在用户需求获取方面的欠缺,设计出适合户外露营环境下使用的咖啡茶饮机。也为相关户外小家电类产品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 焦新淇, 石元伍, 张佩弦, 赵立帆, 韩振浩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167-175.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解决现有小型鱼菜共生设备设计偏离用户需求重心、产品操作复杂等问题,采用KANO(卡诺模型)-TRIZ理论结合的方法,对小型的鱼菜共生设备进行创新设计。方法 基于KANO模型分析城市居民对鱼菜共生设备的需求,计算并排序各设计要素权重。利用TRIZ矛盾分析法梳理小型鱼菜共生设备的设计要素,构建冲突矩阵,依据矛盾原理和对应方法提出小型鱼菜共生设备的设计方案,设计出满足城市水培蔬菜和鱼类养殖多样化需求、操作简易、造型美观的小型模块化鱼菜共生设备。结果 通过KANO模型与TRIZ设计方法的结合,为城市化与农业空间的融合提供创新设计方法。结论 此方法为同类产品的小型化、一体化、模块化设计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 张宁宁, 田思宇, 郎雪蓥, 卜立言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176-185.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文旅康养服务模式,构建基于感知示能性理论的服务系统框架,提出一种文旅康养产业APP设计方法。方法 首先,分析国内文旅康养服务现状,通过Kano模型分析得出用户需求优先级排序;其次,将感知示能性与文旅康养产业游客需求对应,构建文旅康养服务APP“需求-感知示能性-服务”框架;最后,结合需求层、理论层、服务层完成服务缺口定向改进,构建文旅康养服务系统框架。结果 梳理用户文旅康养服务体验流程,结合“三个阶段”和“两个使用场景”,完成以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为例的文旅康养服务用户端APP和管理端工作台设计。结论 感知示能性理论与Kano模型结合能够为文旅康养产业推导出用户服务需求分类和优先级,为文旅康养产业APP设计提供参考与规范。
  • 柳奕鸣, 高琳, 李佳欣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186-198.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当前儿童参观博物馆的体验较差,通过游戏化策略介入服务设计来改善博物馆儿童的观览体验,提高儿童主动观览意愿。方法 首先,运用服务设计的思维和方法,通过用户访谈、用户旅程图和调查问卷对河南博物院学龄儿童观览现状进行调研,从情感层和感官层分析儿童观览博物馆时的心理特点和博物馆的展陈特点,总结出服务中的痛点。其次,将提高儿童主动参与作为切入点,定义游戏化设计原则,构建出基于DMC系统的游戏化模型并采用八角行为分析法该模型进行分析和优化。结果 设计出适配学龄儿童情感和感官需求的博物馆游戏化观览服务系统,并以“博乐游”APP设计实践为例进行了具体阐述,得到了被测者的认可。结论 在服务中介入游戏化,在提升用户参与、兴趣维持和体验质量等方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博物馆儿童的观览体验,增强儿童对文化知识的吸收效率,提高其主动观览意愿。
  • 周娉, 马丽娜, 石佳琦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199-209.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进一步丰富技艺类非遗影片构建方法,增强技艺类非遗影片对受众情感需求的关注,使其能更好地讲述传统技艺类非遗故事,实现传统技艺类非遗影片在大众中的广泛传播。方法 基于情感三层次理论,聚焦受众情感认知需求,通过深度访谈法、扎根理论、问卷调查、熵权法,对应情感三层次建立受众需求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传统技艺类非遗影片设计策略,并以实际案例验证其可行性。结果 将构建的三层次策略应用于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影片设计,能够有效在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准确传达传统技艺类非遗文化记忆,全面激活受众从视觉吸引到心理愉悦,再到深度思考与表层交互的完整情感运行机制。结论 根据影片创作验证设计策略具备可行性,对我国的技艺类非遗影片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 聂辉, 徐鑫, 李兴芬, 牟彪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210-222.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花山岩画文化基因应用于现代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方法,拓展花山岩画文化的传承路径。方法 运用模因理论挖掘花山岩画的造型、构图和色彩等艺术特征,提取花山岩画文化基因;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基因结构模型,筛选权重较高的花山岩画文化基因,实现基因筛选;基于筛选结果,利用形状文法对权重较高的文化基因进行形状推演,获得新图形;提出在文创设计中“装饰艺术延伸的物境体验、文化场景互动的情境体验、文化意蕴传承的意境体验”等创新应用路径。结论 设计实践证明,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形状文法可以有效地实现花山岩画文化基因的筛选和创新设计应用,实现产品物镜、情境与意境的综合体验,既为花山岩画的传播与创新拓展路径,又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参考。
  • 视觉传达设计
  • 黎千禧, 肖颖喆, 张妍悦, 莫维栅, 江余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223-232.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提升快递包装循环性能和满足消费者需求,需要一种基于多要素的快递包装箱来促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升级。介绍了一种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EWM),用于评估循环快递包装箱的性能。方法 首先,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专家对循环快递包装箱设计要素的评分数据。随后,分别计算出评价指标的AHP权重(主观性)和EWM权重(客观性)。通过结合主观和客观权重,最终得出综合权重,并据此构建循环快递包装箱评价模型(X)的评分公式。为验证评价体系的有效性,设计了2种创新快递包装箱方案,并与市场常用的快递箱进行优劣排序。通过综合评价发现,刚性铰链连接设计的快递箱被评为最优方案。采用AHP和EWM方法构建的评价模型,可以对快递包装箱设计方案的优劣进行合理的排序,为开发和优化可循环快递包装箱设计方案提供了有效的指导。结论 该模型不仅能够全面评估包装箱的各项性能,还能通过科学的权重分配反映出不同设计要素的重要性,为快递包装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 应慧, 方明亮, 颜莉, 王罗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233-242.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当前各品牌包装色彩未能充分满足消费者感性需求和文化体验的问题,从消费者视角出发,深挖消费者对品牌包装色彩的文化体验和感性需求认知,转化为具体的包装色彩方向,以此提升品牌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方法 基于消费者共情三层次理论,其中主要运用专家评审法和问卷调研的方法,挖掘消费者对品牌包装色彩的文化体验和感性需求认知,结合感性工学中的语义差异法进行测试,并量化消费者的色彩语义感性偏好,将感性偏好融入最终的包装色彩设计。结果 通过黄鹤楼卷烟包装色彩体系设计案例,验证了基于消费者共情和语义差异法的包装色彩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结论 基于消费者共情和语义差异法的包装色彩设计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得出具体客观的消费者包装色彩感性偏好,融入包装色彩设计中,使品牌的包装色彩设计能更好满足消费者的文化感受和情感心理需求。
  • 郭琳, 张发松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243-252.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解析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理论对城市形象感官体验设计的影响,探究其在塑造城市形象中的作用路径。方法 基于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理论,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度审视京都、上海、纽约、北京、苏州的感官体验设计实践案例,全面验证现象学理论在东西方国际大都会及传统古典城市中的普遍适应性。结果 现象学理论中的身体主体性、意向性和存在主义等核心要素为城市形象感官体验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加深了城市与用户间的情感联系,增进了城市与用户间的情感和参与度。结论 现象学理论为城市形象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推动了城市形象设计从单一视觉符号到多维度感官体验的转变,丰富了城市形象设计的内涵,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 杨佳美, 王绍东, 张馨友, 张臻妮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253-266.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优化绘本视觉设计要素,丰富儿童阅读体验,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方法 采用眼动实验与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测量被试者的生理与心理数据,并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筛选绘本插画样本。借助形态分析法,解构儿童绘本视觉风格设计要素,详细记录并分析被试者对不同插画样本的眼动数据,进而构建样本满意度矩阵。结果 构建出儿童绘本视觉风格的设计模型,得到多种画面设计要素搭配方法,每套方法都对绘本视觉效果起到正向影响。结论 基于眼动实验,科学评估儿童对不同插图视觉风格的视觉吸引力,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的设计模型,旨在提高儿童的绘本阅读兴趣,实现视觉风格的合理运用,进而提升绘本出版的质量与效率,为绘本创作及出版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 苑成治, 刘冰, 赵文倩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267-276.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正体美术字发端时期的楚鸟虫书,解析其装饰意象与字体形态表层形式背后的运行规律,提出现代正体美术字形态设计原理与实践策略,赋予汉字新变的活力。方法 从结构、笔画、图形的设计侧重与制衡关系,解构楚鸟虫书装饰意象的设计原理与设计思维,剖析装饰意象对字体外在形式与内在气质的构建,探求装饰意象与字体形态构建的设计新变。结论 现代正体美术字延承楚鸟虫书装饰意象,图形与笔形影响字“形”,结构与笔力影响字“态”,结构、笔画、图形三者相互制衡构成字体装饰意象,设计者可通过结构的仿生、笔画的视觉塑造、图形的意态凝练构建现代正体美术字形态,让字体外在形式具有装饰意味、内在气质符合使用场景、宏观视角达到形态统一。
  • 设计研讨
  • 蒋振宇, 王海涛, 李新兆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277-284.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参数化设计技术,精准提取生物微纳结构的特性,探索产品结构仿生设计的多样化方案。方法 采用仿生学研究方法,选取具有轻量化和高强度特征的蝶翅微纳结构作为仿生对象;运用数字化软件对模型进行优化,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筛选出最优设计方案。结果 经过多次建模优化后,最终得出一种兼具轻量化、高强度和美观特征的仿生设计方案,以蝶翅微纳结构的仿生设计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结论 实现了对仿生结构的精准提取和高效概括,从而提升产品创新研发的效率和质量,为艺术、科学与技术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实践开辟了新的方向。
  • 王东渤, 李巨韬, 程念祖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285-295.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优化电动自行车人机尺寸,改善电动自行车的骑行舒适性。方法 采用Jack仿真实验与骑行模拟实验结合的方法获取最佳人机尺寸。首先,运用层级分析法对Jack的原有关节角度舒适性评估数据进行调整,通过Jack仿真实验获取各人体百分位的人机尺寸推荐范围;其次,依据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18》建立静态骑行模拟实验台,通过对37名受试者进行多次短时间的模拟骑行实验获取各人体百分位的最佳人机尺寸及主观舒适度信息;最后,将骑行模拟实验所得结果与Jack仿真实验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以分析结果对电动自行车产品进行优化升级,路试结果表明新款产品舒适性反馈优于老款。结论 证明Jack仿真与静态骑行模拟实验结合的人机尺寸研究方法,有助于提高电动自行车骑行舒适性,为今后电动自行车人机尺寸设计提供参考。
  • 严鑫, 吴新林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296-303.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和舒适的购物车,以满足他们日常购物的需求。方法 首先,采用KJ法筛选出老年购物车的用户群体,从中挑选典型用户进行深入访谈,并绘制用户画像,整理老年购物车的需求清单,将需求分层归类。其次,依据功能层次清单内容设计KANO模型问卷,通过确定各项需求的权重比,得到满意度增量指标,量化评估购物车各功能需求层次属性,对需求的优先级进行排序。最后,将用户的需求意向转化为实际的设计数据,并提取出设计元素,融入购物车的设计中。结果 通过应用KJ法和KANO评价法,获得了老年人对购物车的特殊需求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设计出符合老年用户需求的购物车。结论 成功构建了一套基于KJ法和KANO模型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通过这种系统化、用户需求驱动的设计方法,有效提升产品的用户满意度,推动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提升,对未来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蒋铭松, 韩宇翃, 李健, 赵静, 何雅娴, 孔雯, 王硕, 王子丹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304-312.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聚焦于水下环境,旨在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实现头戴式耳机的创新设计应用研究。方法 通过访谈、问卷和试验等方式,广泛收集相关产品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设计需求层次表,结合现实树(Current Reality Tree,CRT)逻辑分析,以深入挖掘与分析用户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设计要素;基于这些设计要素,引入生成设计,通过产品效果图的意象生成,获取造型灵感进行设计实践与评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创新设计方法。结果 用户在水下耳机的选择上最为关注的是产品的防水性能、使用安全性和通话清晰度,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基本使用体验。另外,期望耳机能具备一定的舒适度、耐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结论 多角度整合了水下耳机使用环境的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的重要性进行权重分析,以指导方案设计,打破了设计师与用户感知差异,以满足用户在多样化水下活动中的听觉需求,为特殊环境耳机设计提供参考,推动了耳机在多功能需求下的创新发展。
  • 李旭, 刘彦杰, 黄桂红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313-327.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文从AIGC多模态叙事视角出发,构建非遗文化的数字叙事创意转化及产品多模态人机共创的设计方法,为AIGC赋能非遗文化传承与创造性转化提供新思路和路径。方法 基于AIGC多模态叙事的发展逻辑分析其对非遗数字化创造性转化的作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文本、纹样图像、文化互动等多模态文化要素与非遗数字创意产品多模态设计的耦合关系,针对“Z世代”用户数字文化消费多元化需求特征,提出以多模态数字叙事构建为主轴,设计师端“目标设定-元素提取-内容整合-场景应用”与AIGC端“叙事分析-智能解码-模态重构-跨界呈现”人机共创的方法,据此设计贵州“傩戏”非遗的数字创意产品。结果 归纳出AIGC多模态叙事为视角的人机共创设计方法以文字叙事、视觉叙事、互动叙事三种模式进行非遗产品《山神的守护》创作,增强了傩戏数字化表达和传播效果。结论 AIGC多模态叙事人机共创的设计方法,可更好地实现非遗文化的“创意转化、跨界互联”多维度互动体验,为非遗数字化创造性转化和产品应用提供新的设计路径和实践指导。
  • 陈涛, 王怡, 徐娇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328-336.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部分科普产品存在的稳定性较差、内容创新不足等问题,旨在探索系统工程领域的霍尔三维结构在科普产品设计中的适用性,构建系统化设计框架以提升科普产品的稳定性与创新性。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霍尔三维结构理论内涵及科普产品特点;运用案例研究法解析科普产品“磁流律动”设计中霍尔三维结构的实际应用;采用数据分析法和抽样调查法分析应用的具体成效,总结设计方法。结果 研究发现,霍尔三维结构能有效指导科普产品设计。在时间维上,合理规划设计流程,确保各阶段任务有序推进,提高设计效率;在逻辑维上,通过明确设计目标、梳理设计逻辑,使科普产品更加稳定安全;在知识维上,整合多学科知识,丰富产品的形式和内容。实验数据表明,基于霍尔三维结构设计的科普产品在安全稳定、知识传播等方面显著优于传统产品。结论 霍尔三维结构理论为科普产品设计提供了一种科学、系统的理论框架,能有效解决当前科普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产品质量和效果。
  • 刘红红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337-340.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研究农民画元素,更好的传承和保护这一民间文化,从而提高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重视。将农民画的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为丰富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产品设计提供更有创意、更具特色的思路,使其不仅仅是商品,而是一种承载文化和故事的艺术品,增强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方法 采用理论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农民画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法,与农民画艺术家、文创产品设计师及消费者进行访谈,了解农民画的创作过程及其文化内涵,激发设计灵感。结论 农民画的艺术特征包括四点:题材充满生活气息;构图偏重叙事性;造型夸张,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色彩大胆艳丽,活泼跳脱。在农民画元素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中,应该对民间艺术进行解构和重组,对设计理念加以创新;注重对农民画元素的简化处理,使表达更加简洁;提取具象化的农民画元素,对其加以应用;提取意象化的农民画元素,对其加以转化;应用农民画元素时要注意文创产品的文化性与实用性。
  • 王薇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341-344.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的竹文化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以及当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路径,旨在为现代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新的灵感和理论支持。方法 从竹类植物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入手,分析竹文化在当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路径,并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竹文化文创产品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设计理念、方法及市场反响。结论 中国传统竹文化在当代文创产品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设计灵感,能够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设计师应该将传统竹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创产品,这不仅能够传承竹文化,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 李洁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345-355.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论证湘中竹编工艺与文创产品相结合的必要性,一方面湘中竹编工艺可以增加文创产品的设计元素,另一方面文创产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工艺的传承有着正面且积极的作用。以湘中竹编文化传承为根本,探寻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与实践的切入点。方法 剖析竹编文化起源-发展-成熟-没落的过程,将湘中竹编独特的工艺和美学价值与文创产品进行融合,需要在传承和保护湘中竹编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注重创新设计、材料选择和工艺创新等方面的发展,以创造更具有时代感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结论 融合传统工艺的文创产品设计可以带来更多的设计元素和创新思路,同时也可以拓宽湘中竹编的应用领域,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 尤立思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356-371.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聚焦内蒙古地区中华文化符号与民族形象的数字典藏,系统探索“有形-有效-有感”框架下的创新路径与设计转化机制。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数字建模与交互设计等多元方法,围绕多模态采集、五层次语义标注、知识型数据库构建及可视化转化环节进行闭环实践。结果 构建了“采集-标注-存储-转化”的全链路模型,提出了具有本土适应性和国际互操作性的五层次语义标注体系,梳理了文创开发、数字交互、虚拟展览等创新应用机制。以蒙古族马鞍为例,完成了三维扫描、语义解构到沉浸式可视化体验的实践闭环。结论 数字典藏能够有效提升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播广度,并通过创意设计增强公众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内蒙古文化资源具有显著数字转化潜力,建议未来持续推进高精度采集、智能知识图谱与多场景沉浸交互,推动区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国际化传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与全球文化交流提供新范式。
  • 吴琛, 周扬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372-380.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保护传统图样的传承和发展,深入挖掘中国传统门窗隔心图样中的逻辑规律,以期指导当代设计,丰富设计语言。方法 首先对《梓人遗制》中记载的34式隔扇门隔心图样进行分析,按照骨架形式将隔扇门隔心图样分成“放射状”“十字状”“不规则状”3种形式。其次,通过分析,抽离出《梓人遗制》隔扇门隔心图样的基因图样。基于形状文法的研究方法,推演基因图样,生成单元图样,并总结其生成规律。再次,基于参数化理论,通过控制坐标点参数,设置参数变量,推演单元图样,生成隔扇门隔心图样,并总结其生成规律。最后,通过数字化建构,进一步验证上述规律的可操作性。结果及结论 解读《梓人遗制》隔扇门隔心图样的构图逻辑及文化内涵,为深入地继承和保护中国传统优秀图式图样提供方法和依据,并进一步指导当代设计,在现代设计中转译传统文化设计语汇,提高设计的效率及科学性,使其适应大规模的工业化现代生产。
  • 褚海峰, 施翔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381-390.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梧州历史文化街区用户对公共设施的多元化需求,结合街区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设计要素,完成公共设施设计优化,提升街区整体风貌形象。方法 以梧州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为研究对象,利用KANO模型筛选用户需求指标;运用AHP法构建用户需求层次分析模型,计算用户需求指标权重数值并予以排序;结合QFD理论将用户需求转化为设计要素,并建立HOQ质量屋,计算出相对重要度权重值,从而筛选出相对重要度权重值高的设计要素应用于公共设施优化设计实践。结果 依据KANO-AHP-QFD法的数据分析结果,从街区服务需求、设施形象需求、历史文化需求、用户情感需求四方面出发,完成梧州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设计优化。结论 通过KANO-AHP-QFD法准确分析出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的用户需求,设计出兼具功能服务属性与历史文化特征街区公共设施,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 王姝欣, 苏昊, 吴玲, 吴鑫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391-401.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旨在系统性地解决江南古镇公共座椅设计中存在的文化同质化严重、地域特色不鲜明及功能性缺陷等核心问题,以期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设计方案。方法 以焦溪古镇为例,结合文化记忆理论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个公共座椅设计的需求优先级评价模型。通过对古镇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提炼文化符号并融入座椅设计。同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借助专家评分构建多层次评价体系并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结果 文化记忆在公共座椅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地域文化特色表现、座椅舒适度、集体记忆元素呈现等因素对设计影响显著。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设计方案进行全面评估,结果显示方案整体评价良好,但仍有待优化。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文化记忆与层次分析法的江南古镇公共座椅设计需求优先级评价模型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显示,所提出的设计方案在地域文化特色展现、座椅舒适度及功能性方面均表现出色,既为江南古镇公共座椅设计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和实践路径,也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探索了有效方法。
  • 刘鑫, 燕梦娜, 李轶南, 闫胜昝, 侯亚婧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402-408.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文旅融合视域下的乡村户外公共设施进行了梳理与策略探析。方法 从文旅融合的角度,进行田野考察,总结乡村户外公共设施的重要作用和发展现状,总结归纳乡村户外公共设施的设计理念,探讨设计策略,进行设计实践。结果 得出乡村户外公共设施对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总结乡村户外公共设施的定义、分类、设计策略。结论 乡村户外公共设施分为信息设施、休闲设施、卫生设施、交通设施、艺术设施等五大类,乡村户外公共设施设计理念是满足用户需求、抓住乡村特色、体现复兴时代,加强乡村户外公共设施设计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从细节上完善乡村户外公共设施,促进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乡村的生态宜居,从而助推乡村振兴。
  • 王颖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409-418.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IP转化视角,分析壮族传统工艺文化价值演变特征,提出壮族传统工艺文化价值IP转化对策,促进壮族传统工艺文化产业发展。方法 梳理壮族代表性传统工艺文化资源,基于典型案例对壮族传统工艺文化价值IP转化进行分阶段剖析,从壮族传统工艺文化价值IP转化角度提出健全IP产业链,多场景和多要素发展策略。结果 壮族传统工艺文化价值IP转换呈现“传统工艺→文化资源→文化IP”的演变特征,现有产业发展处于文创IP转化产业链前端,亟须深入挖掘壮族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文化资源IP产业链各环节,形成优质文化IP。结论 打造壮族传统工艺文化IP产业链,强化文化IP传播多元化与精准化,重视文化IP消费圈层化与场景化,不断推动传统工艺文化资源与IP产业有效融合,实现壮族传统工艺文化价值增值。
  • 郜红合, 林泽栋, 张巍, 陈艺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419-431.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深刻把握中国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研究动态与趋势,通过量化统计与可视化分析,揭示其研究进展与热点变化。方法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系统分析了过去二十四年间CNKI数据库中皮影创新设计研究论文的发文量、期刊、作者及合作、机构分布及合作、关键词共现与聚类以及突现词,从多个维度探讨了皮影创新设计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脉络。结果 该领域展现出地域性特征,缺少跨地域交流与合作。高等院校作为核心研究阵地,其内部及学者间合作紧密,整体网络结构却较松散。关键词分析显示,当前研究热点聚焦“非遗”“文旅融合”“互动体验”“创新开发”。此外,研究进程可划分为起步与初步探索、快速发展与多元化以及深化与融合三个阶段。结论 皮影创新设计研究正逐步细化深入,未来研究趋势预示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皮影创新设计的重要推动力,关注文化多样性与地域特色将成为关键,个性化定制与文创产业拓展将促进其与现代市场的有效对接,跨文化融合与国际传播则为该领域研究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
  • 胡高阳, 陈敬玉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432-441.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苗族服饰图案的结构框架进行深入梳理与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民族纹样的创新设计方式,为现代图案设计领域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美学内涵,促进设计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发展。方法 通过分析拓扑基本原理和空间关系,利用拓扑的空间关系进行图案的多种规则性设计试验,形成创新衍生性图案;通过拓扑基本原理总结苗族服饰图案构图规则,形成苗族服饰图案拓扑构型图,进行整理与分类;将苗族图案拓扑构图规则作为图案分形设计演化规则进一步设计,以苗族“八角星纹”为例生成苗族服饰图案创新再设计。结论 得到运用拓扑空间关系进行的图案设计和运用拓扑基本原理生成的苗族服饰图案拓扑构型图,再与分形理论相结合,生成新的民族服饰图案的设计方法,同时为推动民族特色图案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 费煜琦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442-445.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围绕新媒体时代商业广告中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策略研究展开论述。方法 新媒体的崛起重塑了视觉信息传播与交互模式,推动视觉传达设计从静态走向动态交互。AR、VR、AI等技术为其注入活力。结论 提出了利用眼球效应吸引受众注意力、开展互动设计增强体验感、合理配置与灵活调整设计要素、分析用户需求以及创新广告宣传模式等策略,旨在提升商业广告设计的传播效果与用户体验。
  • 周作好, 付丹丹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446-458.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中国知网(CNKI)相关文献,运用知识图谱技术剖析国内陶瓷产品包装的研究热点与未来趋势,为陶瓷产品包装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借助CiteSpace软件工具,首先选取2010—2024年间CNKI收录的、以“陶瓷包装”为主题的126篇文章作为基础研究数据;其次,通过使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绘制各类知识图谱;最后,通过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所需数据,深入剖析陶瓷产品包装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未来发展方向。结果 我国陶瓷产品包装领域的研究比较波折,对陶瓷产品包装领域的研究、研究者之间及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仍需加强,发掘其潜在价值。结论 陶瓷产品包装将朝着绿色环保、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注重跨学科融合,拓展市场应用,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 张莉莉, 王建华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459-467.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将具身认知理论融入苗族音乐节庆海报设计中,旨在探索具身性特征在民族音乐海报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和设计思路。方法 通过对融入具身认知理论的苗族音乐节庆海报进行分析,从具身认知理论的三要素将受众的感知过程分为“身体”感知层、“环境”物质层,以及“心智”认知层三个层面,剖析受众在音乐海报中的感知原理,提出以具身认知为导向的苗族音乐节庆海报设计思路。随后,以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为例进行设计实践。结果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结合受众的具身感知过程,从身体感知层、环境物质层、心智认知层三个层面,对“六月六”山歌节的具身文化符号元素进行提取并建构具身文化空间。结论 具身认知理论介入苗族音乐节庆文化海报设计,能够突出苗族音乐文化感知和体验的具身性特征,使得身体的参与贯穿于整个认知过程中,深化受众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感知,对提升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效果和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 设计智创·面向智慧城市和生态环境的智能产品设计
  • 孔帅, 王艺淳, 何理, 王竞广, 李岳佳妮, 李香豫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468-480.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虚拟现实疗愈空间与智慧交互设计,创新传统诗学的文化情境服务,推动其应用场景的创造性转化。方法 通过挖掘诗词的情感疗愈特质与空间叙事基因,采用数字情境活化策略,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构建集意境沉浸、情感交互、身心疗愈于一体的智慧化空间场域,并进行用户体验成效评价。结果 不仅强化了诗词美学与情感疗愈的数字传播效能,更开辟了“情感计算+空间叙事”的双向疗愈通道,有效缓解了用户的负面情感效应。结论 这种虚实共生、智慧交互的诗境重构模式与文化传承路径,为数字人文视角下诗性基因的空间转化与情感表达提供了新范式。
  • 孟昭娜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481-490.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智能家居照明“高能效技术低社会渗透”的矛盾现象,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STS理论),构建政策、技术与用户三元互动框架,探索智能家居照明系统设计策略及其应用的有效途径,助力居民生活场景低碳化转型。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分析阻碍用户使用智能家居照明产品行为的因素,构建“政策推动-技术适配-用户响应”闭环模型。结果 研究发现,用户认知不足、交互设计缺陷、隐私顾虑是主要阻碍因素,据此提出设计策略,即政策协同优化,通过动态评估用户数据,进一步完善政策规制;技术双适配创新,企业端完成政策转译,引导用户行为;用户行为激励,用户的认知提升带来主动参与使用智能家居照明产品的动力。结论 STS理论框架下政策、技术、用户的三元互动路径,能有效弥合技术供给与社会需求鸿沟,推动智能家居照明系统设计和应用,从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 汤娜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491-501.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从信息社会到智能社会、从智能城市到智能社区,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打造多角度、多领域的综合类智能社区生活服务应用程序应运而生。本文探讨智慧城市框架下智能社区的智能生活管家程序用户界面设计研究。方法 分析当前社区生活管家应用程序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提高社区与居民的交流效率和便捷生活的智能社区服务模式理念下,结合新时代智慧社区的责任和任务,提出智能生活管家应用程序用户界面的设计原则,通过应用情感化设计、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及用户界面设计等设计原则,研究智能生活管家应用程序用户界面设计。结果 设计完成智能生活管家应用程序“猫管家”APP,提高居民社区生活的便捷性。结论 总结智能社区生活管家应用程序的设计理念、功能框架、用户界面设计和设计实践,为实现智能、人文、宜居的现代新型智能社区服务,进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同时,探索将智能生活管家程序与基于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其他新型互联网应用相链接,适应未来万物互联的服务产品生态模式,为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 夏婕, 康珍珍, 彭鹏
    包装工程(设计栏目). 2025, 46(14): 502-512. https://doi.org/10.19554/j.cnki.1001-3563.2025.14.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针对智慧城市深度老龄化背景下公共卫生间存在的感官体验割裂与技术碎片化问题,从设计学视角构建多感交互设计框架,推动其由功能空间向情感化空间转型。方法 融合文献分析与以天津市为样板的全方位实地调研,提出视觉-听觉-触觉协同优化策略,并运用智能技术进行设计实践验证。结果 调研揭示天津市公共卫生间存在数量普及但非均衡性显著、无障碍设计情感化关怀不足、卫生设施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等核心问题。结论 以多感交互设计作为情感媒介,在城市适老化改造中显著提升了老年用户使用体验,为智慧城市适老化公共卫生间设计提供了融合人文关怀的创新路径,助力包容性城市建设。